李麗
[摘要]中國古典詩文是中國文化史上的藝術瑰寶。學習古詩文,是了解和傳承我國古代優秀文化的重要途徑。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古詩文是教學難度較大的一種文體。提高古詩文教學質量,是一個具有一定研究價值和實踐意義的課題。中學古詩文教學應以《語文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為依據,結合古詩文的特點和初中生的學習實際,從古詩文教學的朗讀、翻譯詞句、理解主旨、背誦默寫、德育滲透等幾方面加以強化。
[關鍵詞]初中;古詩文;教學策略
古詩文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由于古詩文的創作年代距離現今比較久遠,語法結構特異,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這就要求教師重視古詩文教學,更新教學理念,改變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教學情境,提高教學效率。
一、注重朗讀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笨梢?,朗讀是學習古詩文的好方法。在課堂教學中,要盡可能讓學生多讀,通過讀體味詩文中的韻味。
朗讀是語言積累的一種重要手段,古詩文因其精練,在朗讀時更不能隨意添字、減字和移字,必須做到不添、不減和不移。朱熹就曾說過:“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
古詩文具有獨特的音韻美,通過朗讀才能彰顯這種音韻美。我們可以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朗讀方法,幫助學生讀準字音、掌握節奏、分辨重音、確定感情基調,逐步形成語言的感悟能力。如讀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時,可按照“二/二/三”的節奏,“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讀李商隱的《無題》時“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一個“難”,一個“殘”,道出沉重的離別之情,嘆惋著人生命運的無常,應重讀;讀《漁家傲》時要讀出壯志難酬、蒼涼悲愴的感情。還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朗讀形式,如聽老師范讀時小聲跟讀、模仿誦讀、集體朗讀、認知默讀、激情誦讀、比賽競讀等,從而使學生愛讀、樂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币浞掷贸孔x時間或每節課課前時間要求學生放聲齊讀,讀出氣勢,讀出感情,加深對古詩文內容的理解和記憶。通過朗讀指導,學生讀準了古詩文的節奏、語氣和語勢;通過反復吟誦,學生熟悉了作品。這樣,學生就便于在朗讀中初步把握詩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注重翻譯詞句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能夠閱讀淺易文言詩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在翻譯詞句教學中要摒棄傳統古詩文教學“字字落實”的做法,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教師起到輔導學習、解答疑難的作用。翻譯時進行技巧指導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加”“換”“補”“調”。例如,《傷仲永》中“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其中“收”可解釋為“聚”,可以用“團結”一詞來替換;“養”加上“贍”字,組成雙音節的詞“贍養”,就比較通俗易解了?!短一ㄔ从洝分小耙姖O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翻譯時要補上“桃花源中的人”和“漁人”就通順了。《陋室銘》的結句“何陋之有”,翻譯時要將賓語“何陋”調到謂語“有”的后面,這才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學生掌握了翻譯的技巧,學習起來才會輕松。另外,指導學生對單個詞語的意思進行識記也很重要。有些古文中的單個字與現代漢語差距很大,必須了解詞語的古義才能翻譯好句子。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一句中“妻子”一詞的古義為“妻子和兒女”,與現代漢語相差很大,必須要求學生記準。
三、注重理解主旨
古詩文的理解,包括對字詞的理解、對語句的理解、對一層意思的理解、對一個段落的理解、對全篇的理解。理解的基本原則應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所以,整體把握詩文非常重要。那么,哪些方法能幫助學生理解詩文的主旨呢?
精心導入。教師若能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有趣、有序地進行,將對學生學習古詩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精彩的導入能夠愉悅學生的耳目,有效調動學生的情緒,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口技》一課時,可以在學生不知情的情況下播放口技演員模仿各種聲響的錄音,如北風呼嘯、海浪拍擊、列車奔馳、機器轟鳴、嬰兒啼哭等,先讓學生辨別,然后告訴學生這是口技藝人的口技表演,學生自然大為折服,課堂氣氛異常熱烈,也有助于學生理解這一課的主旨。
適時介紹背景資料。古詩文離學生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學生在學習課文時會產生許多障礙。介紹相關背景資料,可以豐富學生對詩文的理解,拓寬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更好地體驗和感悟作品。例如,《馬說》一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喻賢才,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含蓄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這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后來又相繼依附于一些節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嘆。了解背景資料后,學生一定能體會到韓愈懷才不遇的情感,進而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對于故事性較強的古詩文可以指導學生編成課本劇。例如,在教學《石壕吏》一詩時,我布置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編演課本劇,學生積極性高漲,把差役的專橫、老婦人的可憐表演得淋漓盡致,有效加深了對詩文內容的理解。《記承天寺夜游》《答謝中書書》《錢塘湖春行》等古詩文中都有唯美的畫面,讓學生動手畫一畫,既能加深學生對詩文內容的理解,也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對于有相似點的詩文可以進行對比閱讀,如把《傷仲永》與《孫權勸學》的思想內容進行對比,把《愛蓮說》與《陋室銘》的寫作手法進行對比等。教無定法,但有法可循。我們可根據實際的教學進行選擇,以求達到理解詩文主旨的目的。
四、注重背誦默寫
語文課標要求學生有較豐富的積累。背誦是學生最終形成積累的關鍵。前面三個步驟到位后,背誦似乎水到渠成,在此基礎上,要對學生的背誦作精要的指導,可采用句首字提示背、個人表演背、配樂朗誦背、小組分角色背、各組之間比賽背等多種形式,使學生有背誦的積極性,把背誦當成“游戲”,爭先參與。
古詩文默寫時學生的錯別字屢見不鮮,常抓不絕。學生在默寫時出現錯別字的原因常見的有書寫不規范、用同音字代替、形似字誤用、通假字用反、意義混淆等。在朗讀時要及時糾正讀錯的字音,平時默寫時要求字跡工整,不潦草,不增減筆畫。對于經常出現的錯別字要指導學生進行錯別字整理,經常復習鞏固,循環記憶,以免再次寫錯。
五、注重德育滲透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在初中古詩文教學中潛在著豐富的德育內容,有待于教師去挖掘,以更好地實現文道統一。例如,《曹劌論戰》以簡潔的文字揭示了曹劌的遠見卓識和穩重果斷的指揮才能,刻畫了一個關心國事、深謀遠慮的軍事家的形象??梢砸源思顚W生自強不息,堅決維護國家獨立和尊嚴,從小樹立報國之志。
古詩文教學實施德育滲透要遵循批判繼承的原則。例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方面表現了作者對封建社會一定程度的批判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則表現了作者的軟弱性,他逃避現實虛構了一個寧靜安樂的世外桃源,這在當時只是精神上的慰藉罷了。我們可以教育學生不與壞現象、惡勢力同流合污,但不能消極避世,應該敢于同惡勢力作斗爭,這才是社會主義道德新風尚。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陳曉秋.新理念指導下的古詩教學[J].中學語文教學論談,2004,(4).
[3]黃榮發.中學生錯別字現象及其教學策略[J].安慶師范學院報(社會科學版),2001,(4).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