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超
摘要:本文首先將一位海外留學的藝術生的感悟以及筆者幾年前在網絡上偶爾看到的一個現代藝術展覽作為引子,引導出對現代藝術形式的無限可能性的思考,尤其是現代陶藝與聲光電技術結合的探討。然后簡單的對現代陶藝的起源發展進行簡單的梳理,同時也對聲光電技術如何與藝術結合進行分析,簡要介紹一下現代陶藝與聲光電技術結合的背景條件。在這之后就結合筆者所積累并拍照的一些圖片資料來具體分析現代陶藝與聲光電技術結合的可行性,為以后的創作提供創新的契機。
關鍵詞:現代陶藝;聲光電技術;結合
筆者在學習陶藝的時候,一直在思考現代陶藝的形式是否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因為自從杜尚于二十世紀初開創了裝置藝術后,美術界掀起了對美術作品的形式的廣泛討論。國內知名藝術家、評論家陳丹青先生曾在其所著的《退步集》中說道在現代藝術出現前繪畫就幾乎等于架上繪畫,而現代藝術興起以后架上繪畫就只是繪畫中的一小部分了。無獨有偶,筆者曾經看過一個海外留學的藝術生所寫的國外學校是如何教學生藝術創作,老師布置學生創作一件繪畫的創作,不限任何形式。結果有個學生的作品得到了一致好評,他的繪畫作品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繪畫作品,而是只有一臺錄音機,正在播放對某一事物的描述,參觀者聽了以后腦海里自然而然就浮現了所描述的畫面,而且不同的人所想象的畫面也不盡相同。現場評審老師們認為這件作品突破了傳統繪畫的形式,從參觀者的聽覺入手,給人以視覺上的想象,因此算是很好的現代繪畫作品。筆者看到這里不禁想起曾經在網絡上看到過北京的今日美術館舉辦過一個繪畫展覽,幾乎就是用聲光電技術結合繪畫或者僅用聲光電技術形成畫面效果,讓參觀者在視覺與聽覺上都可以欣賞到作品,同時參觀者自己本身也參與進去,成為了作品畫面的一部分。這不得不說是一件很好現代藝術作品,也是筆者所接觸的第一件結合聲光電技術的作品。這引發了筆者的一個思考:陶藝作為現代美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直接參與了現代各種美術運動及思潮的興衰變遷的,那么現代陶藝與聲光電技術結合展示的效果與會是怎么樣的,本文將著重討論現代陶藝與聲光電技術結合展示的可行性。
一、現代陶藝發展的概述
現代陶藝的產生年代普遍上認為是在1954年由美國陶藝家彼得·沃克思領導的“奧蒂斯革命”為標志,在當時彼得·沃克思受到了現代抽象畫派及行為藝術的影響,于是就嘗試實踐一種不同于傳統制陶方式與審美風格的陶藝形式,以更加放任、自由、率性的形式來表達泥土獨有的材料特性及藝術家的情感,使現代陶藝完全脫離了實用的范疇而走向了純前衛造型風格的路線。他的這種風格在美術史中稱為抽象表現主義,與他同時代的一起創作或者受其影響的陶藝家還有魯迪·奧帝歐、安納森、保羅·蘇特納、約翰·梅森、凱·布瑞斯、魯斯曼、福瑞姆克斯等。在同時期的日本,一批日本陶藝家也在嘗試著新的風格,其中,八木一夫的作品《薩姆先生的散步》一經面世就引起了陶藝界巨大的震動。于是在其之后的鈴木治、山田光等“走泥社”成員也開始了對現代陶藝的探索,使其完全脫離了實用性而走向了純抽象造型的審美風格。同時期的歐洲現代陶藝并沒有像美國和日本的陶藝家那樣一下就擯棄傳統風格而走向抽象表現主義和純粹前衛造型風格,但他們自三十年代后的陶藝作品就已經開始傳達出了這樣的信息,就是陶藝的情感、審美內涵慢慢大于了實用意義。藝術家在制作陶藝時慢慢的開始通過陶藝這個媒介開始表現自己內在的情感與創作才華,這是現代陶藝的審美意義,這時期歐洲的代表陶藝家有英國的瑞·露西(生于奧地利)、達克沃斯(生于德國后去美國)、考帕漢斯(生于德國)等。
六十年代開始美術界興起了波普藝術與超現實主義藝術,現代陶藝的抽象表現主義也受其影響而產生改變,這個時期誕生了以安納森為代表的怪怖藝術風格得到了人們的密切關注。七十年代由于美術界開始流行超寫實主義,陶藝家們也開始流行創作有裝置風格和新浪漫抒情風格的陶藝作品。八十年代的現代陶藝風格更加趨向于多元化和自由化,沒有明顯的主導風格。現代陶藝的很多風格都是在八十年代起源或發展的,因此八十年代對于現代陶藝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時期。而九十年代的現代陶藝的主流風格是綜合風格,藝術家這個時候更加的會考慮如何將個體經驗和個人風格與所處的社會環境和人類心理人性等因素融合,從而使現代陶藝更加繁華與大放異彩。
從以上現代陶藝的發展軌跡可以看出,陶藝也像繪畫作品一樣不僅僅局限于材料的特性和風格的傳統了,而是也逐漸結合其他材料和其他形式,向綜合方向發展了,這里必定會包括現代聲光電技術。
二、聲光電技術與現代陶藝結合的可行性
在美術作品與現代聲光電技術全面結合之前,已經有部分藝術已經開始實踐與聲光電技術的部分結合了。比如安藤忠雄設計的光之教堂,墻面上擺放十字架的地方鏤空成十字架的形狀,這樣既節省了能源也使教堂由于自然光照射進來的關系,自動形成了一種莊嚴肅穆神圣的感覺。
現代陶藝發展到今天已經走向了很成熟的綜合風格,但和繪畫相比形式還是比較少,因此除了聲光電技術外,還要不斷與現代各種科技結合,這樣才可以開拓更多可能性,使陶藝發展更加多元自由。
(作者單位:景德鎮陶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