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亞楠
【摘要】目的 觀察分析阿奇霉素+陰道栓劑治療非淋菌性宮頸炎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5月非淋菌性宮頸炎患者8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n=42)和對照組(n=44)對比研究,觀察組采用阿奇霉素進行治療,對照組則采用阿奇霉素+陰道栓劑進行治療,觀察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經觀察統計,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5.0%,患者無任何不良反應,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5.028,P<0.05)結論 阿奇霉素+陰道栓劑治療非淋菌性宮頸炎有較好的臨床效果,給予患者更高效的治療方案。
【關鍵詞】阿奇霉素;陰道栓劑;非淋菌性宮頸炎;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711.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29..01
非淋菌性宮頸炎是一種慢性疾病,在臨床治療中較為常見,其由解脲支原體、沙眼衣等原體感染引起,性傳播概率較高,病情易反復發作[1]。患者若未及時有效治療會對身體造成嚴重影響,大幅度降低患者生活質量。本文針對此病展開深入探究,對我院42例采用阿奇霉素+陰道栓劑治療的患者與44例單采用阿奇霉素治療的患者對比,阿奇霉素+陰道栓劑治療方案效果顯著,現對其進行總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選取2014年2月~2016年5月在本院進行就診的86例非淋菌性宮頸炎患者,隨機將43例作為觀察組,44例作為對照組,觀察組住院尾號為奇數,對照組住院尾號為偶數,觀察組年齡在21歲到48歲之間,平均年齡(32.5±2.4)歲,支原體陽性16例,衣原體陽性15例,支原體、衣原體均為陽性12例。觀察組年齡在22~49歲之間,平均(33.6±1.9)歲;支原體陽性18例,衣原體陽性15例。支原體、衣原體均為陽性11例,排除妊娠期、哺乳期等婦女患者。兩組患者均接受肝腎功能、凝血功能、心電圖等檢查,檢查結果均正常。上述患者在年齡、病情、性別等無明顯差異,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用阿奇霉素直接進行治療:1次0.5 g,
1天1次,于飯前1小時后飯后兩小時口服,連續用藥7天。
觀察組患者則用阿奇霉素聯合陰道栓劑進行治療:除服用阿奇霉素之外,睡前進行外陰清洗,后將2片甲硝唑片置入陰道內深處,均持續治療7天。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禁止辛辣刺激食物以及性生活,需要足夠休息。
1.3 觀察指標
痊愈:患者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支原體、衣原體檢測均為陰性,無不良反應[2]。
顯效:患者相關臨床癥狀得到明顯緩解,支原體、衣原體檢測均為陰性,無不良反應
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得到一定程度緩解,支原體、衣原體檢測為陰性或陽性,無不良反應
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等各項檢測指標均無任何改善,或有不良反應甚至加重,
總有效=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例(n)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93.0%;高于對照組的75.0%,且兩組患者均接受肝腎功能、凝血功能、心電圖等檢查,檢查結果均正常。對照組有5例患者出現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觀察組出現1例,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非淋菌性宮頸炎為女性高發病,該病由人工流產、分娩等多種因素誘發,解脲支原體、沙眼衣原體的感染嚴重破壞女性子宮內膜、子宮宮頸管等部位[3-4],需加強對非淋菌性宮頸炎有效治療的措施研究。阿奇霉素在臨床治療非淋菌性宮頸炎曾得到一度高效評價,但隨著發病率的提升,單使用該藥物會出現療程長、不良反應增大等缺點,無法達到治療的理想狀態。本次研究中,阿奇霉素+陰道栓劑治療非淋菌性宮頸炎取得顯著的臨床效果,觀察組總有效率(n=93.0%)明顯高于對照組(n=75.0%),且觀察組出現不良反應患者人數比對照組少,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陰道栓劑抗菌作用較強,可對細胞蛋白質的合成產有效阻止,抑制細菌的增長,進而達到滅菌效果,因此,阿奇霉素聯合陰道栓劑可視為治療非淋菌性宮頸炎的有效方案,
且安全性高,有利于女性身體較好恢復,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姜君娥.阿奇霉素聯合陰道栓劑治療非淋菌性宮頸炎的臨床觀察[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5(5):104-105.
[2] 練詠紅,吳 英,周 婷.阿奇霉素與陰道栓劑聯合在非淋菌性宮頸炎治療中的臨床療效評價[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37(10):1313-1314.
[3] 楊學芳,白偉成.應用阿奇霉素聯合陰道栓劑治療非淋菌性宮頸炎的療效研究[J].當代醫藥論叢,2015(3):146-147.
[4] 練詠紅,吳 英,周 婷.阿奇霉素與陰道栓劑聯合在非淋菌性宮頸炎治療中的臨床療效評價[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37(10):1313-1314.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