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花
摘 要:在“中國制造2025”的背景下,本文首先介紹了高職院校在現階段的校企合作現狀,然后分析了校企合作模式的機理,最后從機制體制和組織績效兩方面具體分析了校企合作的實現途徑,希望能夠為高職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中國制造2025;高職院校;校企合作
“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政府針對制造強國實施的第一個十年戰略,是為應對第4次工業革命,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西方發達國家紛紛出臺了各自的應對措施,在“中國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我國也開始了探索,而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作為實現制造強國的重要內容,已經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在制造業的發展歷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當然,教育的發展離不開企業的需求,學校和企業要相輔相成,共同進行革新。
一、“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高職校企合作的現狀
首先,盡管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已經認識到培養學生實踐技能的重要性,且定期組織實踐活動,但在培養過程中過于注重可目測、可量化的操作技能,而忽略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我解決問題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這會導致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能力結構單一,不利于挖掘學生的潛力。“中國制造2025”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培養方面給出了明確要求,不應堅持培養簡單的操作工,而要培養更多具有精湛藝術和技能的人才,使其成為產品的設計者與管理者,并具備較強的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因此,高職院校還應增添學生的實踐課程,為之后在企業中的發展奠定基礎。
其次,雖然大部分高職院校都和企業之間進行合作,選用工學結合、校企業合作模式,但合作簽訂的協議是契約式。校企合作對企業來說主要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基礎的實習崗位,讓學生可以在該崗位上了解一些在課堂上學到的專業知識,并未讓學生真正參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教育中。因此,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在世界制造業領域難以實現“中國制造”。
最后,現代高職院校教育應根據當代生產方式和科學技術進行調整,培養生產服務一條線的技能人才。也就是說高職院校應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使學生在畢業后可以在生產一線立足。應用型人才不同于知識型人才,需要經常進行實踐訓練,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積累實踐經驗,因此校企合作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必經之路。此外,企業在學生實踐操作的過程中,應對其進行專業培養,提高其專業操作水平,實行定崗工作,確保學生參與的真實性,當然,企業也應為其提供相應的薪酬。為實現學校的教學目標,企業需要投入較大的成本,且最終可能無利可獲。某些企業過于注重盈利,在校企合作中會專門指出成本投入和經濟收益兩大因素,這不符合高職院校非營利性這一性質,因此,在校企合作中經常出現企業冷淡而院校熱心等問題。
二、高職校企合作模式的建設機理
(一)堅持“內涵建設”原則,提高教學能力
高職院校應堅持“內涵建設”這一原則,改善治理能力,完善治理體系,提高教學能力。高職院校的發展歷程較短,需要不斷進行改革,采用現代化教學工具,明確合作企業的用人要求,盡力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目前,國內高職院校的內部治理結構主要包括以下4個內容:學術權力、行政權力、民主權力和政治權力。受某些因素的影響,這些權力的配置不合理,學生和教職工的參與途徑有待暢通。所以,在校長負責制下,高職院校應不斷調整權力配置,推動管理隊伍的建設、堅持依法治校,堅持學術自由,并以此為基礎,研究合作企業的用人需求。
(二)緊抓“校企合作”模式,提高教學質量
高職院校不同于普通高等學校,教學的最大特點是“校企合作”,而普通高等教育注重研究、設計。高職院校更注重實踐教學,培養應用型人才,尤其是在“中國制造2025”的背景下,又面臨著培養新興技術人才的教學要求。所以,高職院校應緊抓“校企合作”模式,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這就要求高職院校不僅要采購大量先進的實驗設備,還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引進先進技術。就目前狀況而言,大部分高職院校無法滿足這些需要,而利用“校企合作”可以實現。在“中國制造2025”的背景下,強化“校企合作”不僅可以提高師資隊伍的教學水平,還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高職校企合作模式的實現路徑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本質體現,也是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關鍵,它涉及多個因素,如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以及教育評價等,同時還和教育、財政等多個部門有關,因此,應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體制。
(一)機制體制方面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將是新型發展關系,需要建立一個與企業要求相符的、科學合理的運行機制。體制機制指深入推進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目前較為有效的方式是一體化管理體制,其不僅可以支撐校企業合作的有效運行,還可以實現一體化管理機制。
1.利用政府功能
自20世紀70年代起,西方部分國家政府部門的管理開始從統治到治理進行變革,強調企業、市場和公民組織所起的作用,從此,公共治理走入人們的視野。在校企合作中,政府所起的作用可以從公共治理的角度進行分析,將其歸屬于政府職能,構建服務型政府。改革管理機制,提高組織績效,新型運行機制與管理體制都應展示出企業、組織、院校和社會的共同作用,不僅應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技能型人才,還應注意實現人力資本專業化。高職校企合作模式中應不斷完善管理機制,開發新型主題。高職校企合作運行機制的完善和創新需要以宏觀調控機制為導向進行創新。
2.利用行業功能
政府可以把校企業合作的一些相關事宜交由行業協會處理,健全行業協會組織機構,并讓其參與到管理與決策中,加強其教育功能,提高行業協會的自治能力。而行業協會也應獨立于政府機構,真正體現出企業的發展現狀和利益訴求,讓高職院校可以更合理地規劃校企合作,從法規的層面上確定行業協會在校企合作中所起的作用與價值。同時還應注意,明確職業教育的權利,促使行業協會合法參與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充分發揮其職業教育功能。
3.實現企業功能
首先,應確立企業在高職院校中的地位,而企業也需要承擔高職院校教育工作中的部分責任,兩者成為共同體,實現校企合作。其次,應明確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中企業所具備的權利與責任:第一,企業應為高職院校的學生提供實習崗位,根據實習的人數和崗位所需比例安排指導師傅;第二,企業承擔用工責任,在國內高職院校就業導向的特點中可以看出企業用工方式受法律約束;第三,積極參與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和技能水平,進而減少企業培養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最后,國家應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如優惠經費、金融、財政等,確保校企合作雙方的權益都可以得到保障。
4.充分發揮高職院校的作用
高職院校是培養人才的主體,在“中國制造2025”的背景下,以經濟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為導向,樹立服務意識,明確教育目標,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結構,培養優秀人才。在設置專業時,高職院校應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培養應用型人才,滿足企業發展需求。
(二)組織績效方面
在20世紀80年代,網絡組織成為講述社會關系中值得信賴可以進行重復交易,同時還可以降低成本。網絡組織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的一種新型組織模式,集信息社會、知識社會和組織創新于一體,它可以及時應對復雜的環境變化。網絡組織是一個超強的組織結構,它不一定是一個獨立的法人實體,而是為完成某一個目標而存在的,具有團隊、人和組織等特點。網絡組織是以網絡為基礎進行運轉的,根據目標的完成效果調整網絡組織結構。網絡組織的特點類似于校企合作,形散神聚。
對校企合作組織來說,在設計結構時應考慮以下3個問題:第一,科學設定管理層次,充分發揮組織的效益;第二,堅持精簡高效的原則,科學合理地設置管理部門;第三,堅持統一指導、分工協作的原則,合理劃分組織成員的權利與責任。高職校企合作組織結構包括任務和職權兩大內容,而組織目的是指揮組員為實現某一目標共同努力。校企合作的創新可以體現在組織結構上,合理劃分權利、職責和任務,實現組織再造。校企合作組織創新并非靜態過程,需要確定所有成員之間的聯系,明確組織目標,確定組織協調方式,充分利用組織說明書和組織圖規定各自的職責。
高職院校的教育是一種跨界教育,具備職業教育的特征,是學校和企業一起進行的組織活動,強調工學結合。高職院校和企業之間的組織方式不同,但校企合作下兩者的目標是一致的,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兩者會在培養人才時出現矛盾,此時應注意跨越彼此的邊界。
除此以外,高職院校還應充分考慮校企合作時涉及的組織績效。績效管理指“衡量、識別并提高團隊與個人的績效,然后根據組織戰略目標調整運行過程。”協同績效管理理論認為,組織應有清晰的戰略目標、合理的組織規劃和共同的愿景,在執行過程中組織成員應具有積極的工作熱情,同時還應設置反饋環節,進一步確保目標的實現。
四、結語
高職校企合作是“中國制造2025”對高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要求,也是高職院校和企業生存發展的需要。本文雖然分析了現階段高職校企合作的現狀和具體實現途徑,但受自身條件和觀念等因素的影響,研究成果不多。而高職校企合作是國內高職院校教育改革和企業創新的重要環節,還需進一步深入研究高職校企合作的實踐工作。
參考文獻:
[1]劉碧俊,李萌.“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踐[J].現代職業教育,2017(28).
[2]許艷麗,李資成.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高職院校復合型人才能力培養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20).
[3]李蘭軍.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法探討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7(23).
[4]張志.淺析教學游戲化在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中的實現[J].中國校外教育,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