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蓉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1-0046-02
曾經聽過一節公開課,是由一位姓張的語文老師上的《愛蓮說》。聽課時,坐在我旁邊的是兩位學困生,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引起了我的興趣,于是我仔細地記錄了下來。
一,觀察過程
1.觀察目標
被觀察人員:肖同學、李同學,肖標識為A,李標識為B
觀察對象:學困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表現
2.課堂觀察結果
二、觀察結果分析
我們從課堂觀察結果可以看到兩人時常游離于課堂討論之外、站起來無法回答老師的提問、其他同學回答問題時不能一直認真聆聽、對于老師的引導也不怎么感興趣,只是被動的抄錄老師的板書筆記,甚至有部分時間脫離課堂之外,A沉默、咬筆、東張西望;B低頭沉默、漫無目的的翻字典、無所事事。由此可見,這節課兩個學生的課堂學習活動的參與度都不是很高。他們身上存在一定的共性:均有一定的自我心理暗示,認為自己是差生,像這樣的公開課,自己不需要也不能夠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只要遵守課堂紀律,“安穩”度過課堂40分鐘就萬事大吉了。
同時他們也是有差異的。A學生課堂學習活動參與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態度不端正。課堂上他許多時候都是散漫隨意的,特別是下課鈴聲響起后,他開始東張西望,明顯出現焦急想離開教室的欲望,由此可以推測,上課在他看來更多的是一種不得不參與的任務。B同學課堂學習活動參與低的主要原因是學習能力偏低。他是愿意參與課堂的,故而他的筆記抄錄十分完備,幾乎是把老師的板書一字不差的抄錄下來。但是可能因為基礎薄弱,思維能力不強等原因而羞于主動表現。小組討論時,他會偷瞄小組其他同學,會聽他們說話,但是卻他不敢發言。當有其他同學找他討論時,因為自己還沒找到答案,他滿臉通紅,低頭不語??偠灾珹是不愿意主動參與,B則是沒能力主動參與。
這兩位學困生由于各種原因導致課堂學習活動參與度偏低,那么他們是否就一無所獲呢?答案是否定的。
這兩位學困生在課堂上也有發光的瞬間,并且均出現在被老師提問之后。教師讓學生結合材料討論“蓮、菊、牡丹”所代表的人生價值取向,這時A被老師點名站起來回答問題未能給出答案。但是坐下之后開始認真閱讀材料,并把自己的查找結果分享給B。B的閃光瞬間出現得更早一點。教師出示PPT請同學辨析“予”“蔓”“鮮”“噫”讀音時,B被點名起來找出“予”的正確讀音,他未能找出正確答案,但之后同學給出正確答案以及辨析其它兩個字的讀音時,他能夠認真聆聽并記錄正確答案。從以上兩位同學的發光瞬間我們可以看出,他們還是有所收獲的。由此我們可以得出,教師的關注對每個學生都是一劑良藥。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老師的指引與點撥可以帶他們走出困境。
三、收獲啟示
1.高效的課堂離不開學生的主體意識
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我們既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要發揮好我們的主導作用。從這兩位學生不主動參與課堂、游離于學習活動之外等行為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在課堂上缺乏主人翁意識。在他們看來課堂的主角是老師或者是其他同學,自己只是一個小配角,只要不影響課堂就可以了,至于自己在課堂上到底有無收獲?收獲幾何?他們并不在意,甚至可能從未思考過。造成這種心理的原因固然是復雜的,但其中主要原因是:他們覺得上課是在履行義務而不是在享受權利,他們沒有領悟到自己才是課堂的主人。這就需要我們的老師來做工作了。
要做好這項工作,我們必須做到“言行一致”。首先,我們運用語言給學生普及一些教育學的知識,讓他們明白:上課是享受權利。其次,我們的行為也必須體現這一理念。這就像去餐廳吃飯一樣,學生是進餐的人,老師只是后廚里的一個廚師。想點什么菜,吃得清淡還是重口味也是由進餐的人說了算。同樣,能否給好評由進餐的人說了算。作為廚師的老師必須得根據學生的需求來調整提升自己的廚藝。但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并非完全被動,菜單搭配是否健康,是否合理?這是我們需要把控的內容。具體來說是要做好以下三點:
(1)上好開學第一課。每學期開學時,我們不用急著講課,用1-2節課的時間宣講一下學生的主體地位并聽聽學生的心聲。我們可以和學生一起翻看語文書,讓學生談一談對語文書的看法,喜歡那個章節,為什么?有沒有可以改進的地方,為什么?……
(2)做好學習環節的第一步:預習。學生預習的目的不光是自學,更重要的是找出自己想學的。老師要仔細批改學生的預習作業并根據學生的預習來預設教案。把學生的疑惑與興趣點有機整合,確定教學內容,這樣的課堂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參與課堂的學習活動,更進一步可以提升他們的成就感,培養學習的信心。
(3)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每一個行為。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活動多種多樣,既有“抬頭看黑板、摘抄筆記、回答問題……”這樣一些積極的行為,也有“打哈欠、說小話、走神……”等消級的行為。老師對待這兩類行為的態度是截然相反的。積極的行為大力提倡、不遺余力的表揚,消級行為批評責怪,甚至不顧學生感受大力抨擊。我們的出發點都是好的,希望每個學生認真參與課堂,但最終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原因何在?我想原因還是要從我們老師自己身上找。學生需要老師的關愛,更需要老師的尊重。我們如果只能反復指出問題,對學生的幫助其實并不大。在課堂上,在表揚與批評之間,我們是否可以留出一個空白的空間,準許一些不認真的行為存在。多用幾節課觀察,找出學生不認真的根源,想出解決方法再采取行動。關愛、尊重學生,觀察學生的各種行為,發現問題并提供解決問題的路徑,這才是我們老師工作的崇高之處。
2.基于學情的提問才是有效的提問
教師提問,學生思考并回答,這是課堂的常態。如果說學生上課是在享受美食,那么教師的提問就是學生切分、夾取美食的工具。但我們是否思考過:我們的提問有效嗎?會不會我們提的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問題呢?到底什么樣的問題才是有用的呢?
我們現行的是班級授課制,授課對象是整個班級。所以,我們每節課一定要能保證,大部分的同學能夠學有所獲。我們的提問必須緊跟學生的需求,基于學情的提問才是有效的提問。也就是說,我們設計的提問要適合我們的學生。那么具體怎么實行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做學情分析。學情分析涉及許多方面,我們這里只談三個方面。一是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如“能遵守課堂紀律嗎?能獨立完成作業嗎?糾錯積極嗎?”二是學生的知識基礎情況。如“掌握了多少個常用字?詞匯量如何?閱讀量多少?……”。三是學生的思維能力情況。如“信息的搜集能力如何?能找出知識點的前后聯系嗎?能夠活學活用嗎?”A、B兩位同學所在的班級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整體是很不錯的,他們課前自己預習;課中認真聽課、討論,對于老師版書的筆記也認真抄錄……。但是他們的知識儲備量和思維能力整體來看不是很強。所以,整體來說這是一個整體處于中等水平的班級。
(2)分班備課。了解了各個班級的學情之后,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態度、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等情況來分班備課。這樣一來,備課的工作量會增大,但是,我們的課堂對學生來說會真正實用起來。三方面情況都好的班級是優等班級,我們設計的提問可以高難度,探究性、發散性的提問可以多一些;任意兩方面好的班級是比較優秀的班級,我們設計的提問可以有一定的難度,拓展性的提問可以多設計一些;有一方面比較好的班級屬于中等班級,提問需要緊扣文本的解讀,多提一些關于課文分析的問題;如果三方面均不行的班級那就多設計一些基礎知識方面的問題。比如像A、B兩位所在的班級他們適合回答能在文本中找到答案的問題。那么我們就多設計一些這樣的問題,讓他們去文本中尋找,這樣既有助于理解文本又能幫助他們積累文本,幫他們減輕背誦的負擔。
(3)課堂提問一般來說有四個環節:教師拋出問題、學生思考問題、學生回答問題、教師反饋。這四個環節是一個緊密的整體,缺一不可。但是,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我們為了節省時間會人為的省去其中的“學生思考”“教師反饋”環節,這是不科學的做法。我們要扎實落實提問答問的四環節,并根據不同學生的層次來合理安排時間,才能使我們的提問發揮作用,才能與學生共同參與課堂。如B學生被點名起來回答字音問題,雖然PPT上已經板書了字的讀音和意思,學生只需選擇即可,但是由于B學生的基礎薄弱、思維反映也比較緩慢,所以他需要更多的思考時間,而張老師給以他的思考時間不足。他站起來后不知所措,只好亂猜,猜了兩個都沒有猜到正確答案。試想一下,如果老師能給出更多的時間讓他思考,那么他今后回答問題的正確率會提高,自信心也會更強。
或許有人會質疑,每次提問都落實四個環節不會浪費時間嗎?對的,落實四環節需要用較長的時間,但不會浪費時間。對于B同學這樣基礎較差的同學,根據他的情況,我們只提一些基礎性的問題,那么即使他反映很慢,耗時也就是1-5分鐘的時間。這個時間是值得的,對于這些基礎差的同學來說,這幾分鐘十分寶貴。對于好同學來說更是如此,他們更需要思考的時間,也需要老師的反饋。思考的過程就是他們思維能力發展的過程,反饋的過程就是他們提升合作、探究、交流能力的過程??偟膩碚f,我們老師對于課堂提問的四環節一定要牢記在心,與其花時間提一堆問題、趕超進度,不如讓學生在與教師的一問一答中發展能力、提升素養。
課堂應該實現從“教中心”到“學中心”,從“師中心”到“生中心”的轉變。我們老師觀課不應該只觀上課老師的授課行為,更應該關注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行為。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差生心理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
[2]劉小天.蘇霍姆林斯基論學業不良的預防[J].基礎教育研究,2005,(2):27-29.
[3]劉京海.成功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