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光旺 孫太祥 嚴可頌
【摘要】本文從大學數學教學改革的背景出發,論述了數學教學改革的作用和意義。以分層教學為模式,夯實數學專業基礎;以數學建模競賽為平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就業為導向,培育數據挖掘型人才等三個方面探討了數學教學改革的具體實施方法和目標。
【關鍵詞】大學數學 數學建模 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應用型背景下”數學建模對創新型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XKYJ201613);基于數學建模競賽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2017A15);應用型財經類院校高等數學教學改革探索與研究(2017JGB374)。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1-0141-01
傳統的大學數學教學存在著教材內容老舊、教學方法單一等詬病,教學模式多以教師“滿堂灌”為主,課堂氣氛沉悶,不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大學數學教學中,融入數學建模思想,不斷完善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手段,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愛好,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一、大學數學教學改革的背景
目前,高等學校數學教育普遍存在如下現象:(1)教材內容陳舊。目前各個版本的高數教材教學內容大同小異,傳統經典較多、現代不足,推導過程多、數值計算不足,計算技巧多、數學思想不足;(2)教學方式單一。數學課堂仍然采用“一言堂”為主的教學方式,教學過程相對呆板、單調,缺乏靈活性;(3)重理論輕應用。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更注重純數學理論的證明及枯燥的計算,但忽視與實踐的聯系,實際應用程度不夠;(4)評價方式單一。目前對學生數學學習情況的檢驗普遍采用期末考試為主的考核方式,這種單一考核方式將引導學生以課本學習為主,促成學生只應付考試,忽略了高等數學的實用性;(5)學生個體差異被忽略。在以班級授課制為主要模式的學校教學組織形式下,教師往往只能選擇“一刀切”的教學方式,被動忽略學生的個體差異;(6)缺乏數學文化的滲透。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卻忽視對數學文化和思想的揭示。
數學建模以實際問題為導向,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在大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開展案例教學,融入數學建模思想,是數學教學改革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能有效的提高大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愛好,進一步提高和培養了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二、大學數學教學改革的實施方法和目標
(一)以分層教學為模式,夯實數學專業基礎
考慮到實施的可行性與和諧性,我們選擇對《高等數學》和《線性代數》進行分層教學。具體方案為:根據學生基礎和專業特點的不同分為A 、B、 C三層教學,在此基礎上,選擇一批數學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組建實驗班,以滿足學生更高的學習需求。對于不同層次的班級,制定相應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同時也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在實現“減少經典、增加現代,減少推導、增加應用,減少計算技巧、增加數學思想”原則上,對于層次較高的授課班級,可以適當加深加寬教學內容,讓學生具備扎實的數學功底,同時也具有較強的應用數學能力;層次較低的授課班級,則重點加強對基礎概念的理解、對基本方法的掌握和計算能力的訓練,不僅讓學生達到教學課程的基本要求,同時也為后續專業課夯實數學基礎。
(二)以數學建模競賽為平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基于數學學科特點與財經類學校培養人才目標,我們認為財經院校大學數學作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基礎(甚至是終身教育的基礎),應該重點突出數學應用性與實踐性,而數學建模競賽就是將數學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每年組織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深圳杯”數學建模夏令營、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等賽事,通過競賽讓學生主動獲取數學知識,提高計算機水平以及論文寫作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改“一言堂”為“多言堂”,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并注重傳統教學方法和現代技術手段的結合,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建模水平和開拓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應用能力。
(三)以就業為導向,培育數據挖掘型人才
數學作為基礎學科,在創新和應用能力培養上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對數據的分析和處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數據的分析整理是互聯網企業的新興需求,也是就業形勢下人才培養的一個新方向。財經類院校的大學生,具有一定的經濟知識,而數學建模的融入,勢必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在學校創新創業政策的支持下,以企業的需求和學生的就業發展為導向,在創新平臺的推動下,結合數學特色,引導學生獨立進行創新科研活動,培育具有數據挖掘特長的綜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楊桂元. 財經類院校數學建模的教學與實踐[J]. 工科數學,2002(12).
[2]姜啟源,謝金星.數學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