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革
(福建省平和第一中學 363700)
“反思”這個詞大家應該都明白它的意思,也可以稱之為“反省”;那么對于教學反思,其實就是一種“教師對自己所開展的教學活動所進行的深度認識和深度思考,并通過教學總結來提升教學質量的形式”.其中教師需要進行的最主要的反思環節就是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式,這也就表明了教師要有專業的數學知識和教學技能.只有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才能明確教學目標、設置合理的教學內容和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只有通過教學反思,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才能得到不斷的完善,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數學教學,進而完善教師的教學知識和內容框架.其次,在教學反思的過程中,教師能夠發現自己對課本內容的理解是否與實踐教學相符合.如果有教學出入,那么,教師就可以及時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糾正或者改進這些不足,以提升教學效果.
例如,在進行《平面向量的線性運算》教學時,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效率和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教師就應該反思學生是否掌握了向量的加減運算、向量數乘的三條運算律以及兩個向量平行的充要條件等,并通過課堂練習進行驗證,這樣才能構建有效的數學課堂,讓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盡快理解與平面向量相關的知識點,并加強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提升學習效率.
每個人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其中多多少少都會存在著一些需要教師改進的問題,數學教學當然也不例外.數學課堂中有一個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教師所設置的課堂教學目標與學生的實際吸收情況不相符,具體表現為:基礎扎實的學生能夠有效吸收教師所講述的教學內容,而且還綽綽有余;而基礎薄弱的學生則根本理解不了老師所講述的知識點.這就造成了教學中的兩個小極端,學生覺得老師講的知識太少太簡單和學生覺得老師講的知識太多太復雜.所以,在目前實行的大班教學中,不可避免地就會出現上述所說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自己的教學進行深入和細致的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學生是否能適應,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學生是否能接受等.如果在教學反思中發現學生并不能適應,那教師就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來解決和改進這一問題了.
教學問題的關鍵點往往是教師在與課堂主體——學生的溝通中浮出水平的.教師如果在發現問題之后就只是自顧自的解決問題本身,而不去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那么,教師解決問題的這個方法可能只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流于形式的方法,因為這并沒有針對課堂主體的意見進行改進和完善.所以,教師單靠自己是難以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的,一定要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
例如,在學習《不等式關系與不等式》這一課程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以提問或者觀察表情的方式與學生進行知識的交流,來了解學生是否真正地掌握了這一課程的重難點知識.若了解到學生還有沒聽懂的知識點,那么,教師就要有針對性地進行二次講解,或者課下與個別沒聽懂的學生進行專項講解,進而再據此對教學內容以及教學進度等做出正確的判斷,或者與其他數學教師進行相關問題的交流,以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總而言之,語言交流和非語言交流如QQ、微信,這都是教師判斷學生對教學知識和內容是否吸收與消化的一種方法,也是一種改進自己教學方法的重要途徑.所以,教師要和學生建立一種平等、友好的朋友關系,以便于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并在溝通中發現問題,進而與學生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出符合學情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高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調整反思,即反思在發現問題后所提出的解決辦法在實際教學中所帶來的實際效果.在調整反思的過程中,教師首先應該問問自己之前在教學中發現的問題是否真的已經得到了較好的解決.如果已經解決了,那么,教師則應該在所運用的解決措施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探索強化教學問題的教學手段,以避免同樣的問題再次出現;如果這一問題尚未解決或者又發現了新的問題,就要仔細思考這一新的問題是否是由原有問題帶來的,進而再針對新舊問題改進教學方案.
例如,在學習《二次函數》,我們往往會面臨一個這樣的問題:學生缺乏聯系觀——想不到將拋物線與我們的生活實際進行聯系.所以,在這部分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就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并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如:“開口向下的拋物線是如何畫的”這一問題,就不能直接提問學生,而應提醒學生“想一想我們在生活中見到的彩虹、拱橋和拋球的軌跡是什么樣子的”.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就會容易接受教師所講的知識,也會愿意主動地參與課堂互動.因此,教師要精心鉆研教學問題,并揣摩學生的興趣點,以實現調整反思的成功教學.
筆者認為,教師的“教”與“學”,并非單純地“教”學生“學”,而應該在“教”與“學”背后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學,看教學是否有效益,看學生是否有收獲.所以,高中數學教師要注重教學反思在教學中的有效運用,以促使豐厚課堂和高效課堂的有效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