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愛華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實驗中學 226300 )
信息技術的高度發達加速了“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在這個時代的諸多活動中,相關元素以互聯網為基礎實現著優化和重組,由此提升著相關活動的效率.在學校教育這一領域中,“互聯網+教育”則是將互聯網與傳統教育手段進行整合,并以此為切口,全方位推動課程改革向前發展.
伴隨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微課技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微課就是教師將講解或實驗的片斷以短視頻的方式記錄下來,然后通過網絡共享給學生,方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根據需要進行觀看.
如指導學生對二氧化碳的內容進行自主學習時,可以根據教材上的知識結構,以“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以及“生活中的二氧化碳”為主題,分別制作三個微課視頻,在這三個微課視頻中既有教師的講解和推理,也有實驗展示,還有生活中的實例展示,由此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以“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為例,教師在錄制微課時,可以從色、味、態、密度、溶解度等多個角度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進行講解,在密度特點的講解過程中,教師以兩個實驗的展示來引導學生展開思考:(1)在燒杯中安置兩根明顯存在高度差異的蠟燭,并且將一杯準備好的二氧化碳傾倒進去,可以發現高度較低的蠟燭先發生熄滅,然后是高度較大的蠟燭熄滅;(2)兩個完全相同的燒杯放在已經調節水平的天平兩側,然后將一瓶二氧化碳傾倒入某一側的燒杯,最后可以發現對應這一側的托盤發生下降.在這些實驗演示之后,教師適當停頓片刻,留足時間讓學生進行思考和分析,學生可以形成結論.
微課技術的使用打破了原有課堂的界限,教師可以將自己的指導和啟發延展到課外.而且,微課的形式還非常靈活,學生也有著非常大的選擇性,對于部分觀察能力弱、思維節奏慢的同學來講,他們可以將微課視頻反復進行觀看,對于某些強調細節的實驗,學生還能將視頻暫停下來進行觀看.此外,如果視頻中還存在沒有看懂的地方,學生還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通過微信、QQ等工具和同學展開聯系,針對自己存在疑惑的地方進行溝通和交流.在預學過程中,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將自己的問題展示在班級群中,這樣有助于學生展開更加廣泛的交流和探討,同時也有助于教師研究和分析學生的自學情況,針對學生普遍存在較多問題的地方,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計相應的教學環節,在課堂上進行重點講解和分析.這樣的教學過程將充分體現“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育理念.
在初中化學的合作教學過程中,學生需要充分經歷知識探索和形成的每一個過程,包括正式授課之前各種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相關操作更加靈活,學生也容易獲得更多的資源,當然對學生而言,他們要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協調操作,有效實現資源的貢獻,極力避免重復勞動的發生.同時,教師還要提醒學生優化各種資源的整合,要以盡量低的成本完成課堂教學的需要.
比如有關“碳單質”、“酸和堿”等內容的學習過程中,很多資料都可以由學生在課前進行自主搜集和整理,他們可以從網絡上搜集與課題相關的課題,同時學生將自己的搜集成功展示在班級群中,這樣操作既可以及時將學生的收集資料共享出來,同時還可以起到一種相互啟發的效果,即某學生展示自己的發現時,其他學生可以由此為切口,適當轉換思路得到另外的分析結論.依賴于當前發達的信息技術,學生共享資源的方式有著很多樣式,他們可以直接將文獻共享在云盤上和同伴分析,也可以直接以文字和圖片的方式共享在班級群里,當然學生也可以采用短視頻的方式將自己的研究和觀點攝制下來,由此即可實現更優化的展示效果.
互聯網背景下,學生在生活中搜集各類化學樣品也更加方便,他們在搜索引擎中鍵入“生活中的酸”或“生活中的堿”等關鍵詞,即可得到一系列與之相關的信息,這樣的處理能夠為學生的搜集和整理提供明確的方向性,從而提高學生各項工作的效率,而且學生一旦有所發現,他們還能及時分享給同伴,幫助同學完成問題的解決.
互聯網是一個海量的信息庫,學生可以在網絡上收集到大量的學習素材,這些內容有助于學生感受化學的趣味性,了解化學學科歷史發展,積累豐富的化學知識等等.
在學生的閑暇時段,他們喜歡從網絡上搜集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視頻、圖片、文字進行觀看,教師要將學生的這種習慣延續到化學學習上,培養學生形成一種意識,讓他們在課余時間內也能主動地搜集學習資料.在網絡上也有很多有趣的化學資源,在百度的搜索欄中鍵入“有趣的化學現象”這一關鍵詞,可以得到1580000個鏈接,雖然這些鏈接中存在很多重復的內容,但是也不乏能夠有效激起學生趣味的精品.此外,網絡上還可以非常方便地收看到一些著名的科技類節目,比如中央電視臺的《走近科學》等等,這些內容都是從生活中選取素材,富有生活的趣味性,學生也將由此感受到化學學習的快樂.
化學學科的歷史發展也值得學生在課后進行研究和學習,相比于課本知識而言,化學學史相對比較生動一些,很容易激起學生研究的興趣.而且化學學史記錄著知識的來龍去脈,蘊含大量的化學研究方法和思想,學生研究這些內容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領會化學知識的基本結構,有助于學生理解化學知識.在網絡上,化學學史的知識可能是一大段圖文并茂的文本內容,也可能是視頻,比如BBC出品的三集紀錄片《BBC化學史》和Discovery頻道制作的《世界百大發現——化學》,這些都堪稱紀錄片史上的經典之作,很值得學生一邊觀看一邊學習.
網絡上還有很多開放式的交流平臺,比如百度網站旗下的“百度知道”、豆瓣網站旗下的“小組”等等都有很多人在上面討論化學學習的問題.此外,諸如知乎、果殼等網站在學術上更加專業一點,其中不乏化學專業的人員在參與討論,這些都值得學生去看一看.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傳統教學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機遇.面對這種形式,化學教師要迎難而上,積極學習新的理論和技術,在實踐中探索優化教學的新思路,以便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