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璠
【摘 要】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逐漸融合,推動了新一輪傳媒業態的重構。本文運用內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通過分析媒介融合時代下報紙、微信和微博等平臺發布的內容的特點,探討媒體報道方式的變化。
【關鍵詞】媒介融合;傳統媒體;新媒體;新聞報道
近年來,報紙等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和傳播方式在移動互聯網技術和社交媒體等各種新興技術的推動下,開始和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進行深度融合。媒介間的邊界在逐漸消失,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互相協調發展。
伴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紙媒出現了衰退的跡象,甚至有“紙媒將死”的言論。這個言論實際是提醒廣大的紙媒,人們的生活方式已不同于十年前,快節奏的生活需要更加快速簡潔的信息。傳統媒體的報道內容中所體現的嚴肅、嚴謹的風格也受到當今越來越碎片化、娛樂化信息的沖擊。
技術是媒介發展的首要物質條件。在媒介融合發展的大趨勢下,傳統大眾媒體開始轉型,借鑒和使用多媒體、大數據、H5、信息圖表等技術,力求在新的傳播環境中增強自身的權威性。
狹義的媒介融合指的是兩種媒介重新組合成一種新的媒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是內部的深度融合。現具體分析一些成功轉型的傳統媒體是如何進行新聞報道的。
2014年,人民日報客戶端上線,這是“兩微一端”中的“一端”。拿我們熟悉的手機客戶端來講,它不同于之前的門戶網站,只是把紙質版的報紙變為電子版,而是根據受眾的細分趨勢,分類推送消息,按照用戶的需求進行個性化的信息定制。以傳播人民日報的觀點為主,關注時事熱點,人民日報客戶端除了有消息報道外,還有新聞評論欄目。一方面可以看到有深度的評論,另一方面人們可以在評論區進行評價以及和其他受眾交流,這就改變了紙質媒體單向傳播的劣勢,在與受眾的交流中可以及時獲得反饋。
隨著信息傳播的數字化、社交化和移動化,在2015年“兩會”期間,人民日報建立了全媒體平臺“中央廚房”。中央廚房是一種全媒體式的融合發展,用戶體驗有了質的飛躍。
一般來說,報紙上的報道比較嚴謹,內容量大且原創性強,語言嚴謹,形式單一,單向傳播較強,并且報紙的版面是相對固定的,欄目相對來說是比較單一的。現如今的深度報道也在報紙上有所體現,這是在新媒體沖擊下,傳統媒體擁有的一個優勢。當然除了優勢,傳統報紙報道也存在一些劣勢,報道時效性差、閱讀成本高等。總的來說,現代社會的公眾對信息的需求量很大,而報紙的篇幅和容量有限,難以及時的發布大量消息。
紙媒轉型的最大問題還是在內容的創新上。人們都有獵奇心理,倒不是說每天都要去挖掘新奇的新聞,而是新聞報道方式要有創新。不同的報道內容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傳播,但不是所有的傳播渠道都可以報道不同類型的新聞內容。媒介融合對內容也有要求,報紙要抓住自己的特點和優勢,與新媒體技術相融合,使新聞報道的主題由單一向多元擴展。
由此,傳統媒體在融合環境下實現了可持續發展,比如,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以人民日報微博、微信公眾號和客戶端為平臺,實現從印刷傳播走向網絡傳播。
傳統報紙的報道形式是文字報道,有的文章會配有圖片,但形式比較固定、單一。官方微博的報道形式多樣,內容簡潔,語言通俗明快。報道內容依托母體,維護成本較低,內容的時效性強,受眾反饋及時便利,受眾的信息獲取方便且成本較低。但官微也有不足之處,每日發布的信息太多,人們反而抓不住重點,甚至有些重要信息會淹沒在信息洪流之中。
以人民日報微博為例,它的官微延續了傳統媒體的主流地位,每天都會推送新聞二十條左右,其中有國內大事、新鮮事等新聞,也有生活小妙招等活潑的小短文,也就是說微博更注重民生服務,會根據節日來安排推出的消息,比如過年的風俗、起名的訣竅等等,貼近百姓生活。微博的內容圖文并茂,有的還配有小視頻。配圖新聞受眾都愛看,尤其是配漫畫圖,一方面能增加新聞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可以幫助理解新聞。
微博新聞的推送在時間上也有規律性,經過分析發現,下午的微博數量會多于上午,晚上臨睡前的時段微博發布的數量較多。人民日報官微粉絲數量達5500萬以上,說明用微博看新聞的受眾數量還是很大的,社交型媒體的報道關注量很大。
微博的受眾量大,其實從另一個方面講能為傳統媒體吸引到更多受眾。雖然人民日報的紙質版為旗下的客戶端、微博、微信輸送信息,但是因為移動客戶端的發展,人們更習慣于利用碎片化的時間看短小的消息,所以以手機為載體的微博會大受歡迎。主流媒體開通微博,是媒介融合環境下傳統媒體成功的轉型模式,它為媒體報道提供了更多的渠道。
“兩微一端”平臺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重要渠道,其中“兩微”,除了微博外還有一個就是微信。微信自2011年上線以來,目前已經成為用戶日均使用頻率最高的軟件。根據騰訊發布的消息,2016年我國政府機構的微信號已經超過10萬,數量相當龐大。個人創辦的微信公眾號也很多,而且數量持續上漲,說明公眾號也是重要的信息傳播渠道。
微信公眾號的報道形式也是很豐富的。一般情況下,每天平臺允許推送兩篇文章,而且要經過后臺的審查才可發表。這樣雖然保證了作品的質量,但是內容的時效性會受到限制。官方的微信內容豐富,但基本上全來自于母體,所以缺少原創性。也正因為如此,微信發布出來的內容要比微博有深度,更適合想深入了解某些新聞的人群的閱讀需求。微信公眾號的內容,不管訂閱者喜歡與否,推送出來后只要瀏覽就是被強制輸入信息,它需要關注后手動去點開接收所發布的信息。
人民日報的微信公眾平臺很值得關注。一方面通過它可以了解新聞資訊,另一方面它也在傳遞正能量。它有一個板塊是“來了!新聞早班車”,早上六點左右上線,是一個音頻、文字和圖片結合為一體的形式。晨起時聽著舒緩的音樂,帶來一天的天氣、新聞事件等信息。還有一些公眾號會推出“晚閱讀”欄目,就像睡前故事,一篇美文可以助受眾進入甜美的夢鄉。這里要注意的是,微信的每天推送欄目并不是固定的,傳統報紙經濟、文化類的相關報道,每天所占比例大體相同,但是微信和微博由于沒有版面的限制,欄目安排相對靈活,也會就近期大事多做報道。
微信公眾號的社交性較強,它可以對受眾進行精準定位,公眾號的內容質量比較高,也有深度,而且內容迎合受眾,這種有針對性的信息更能滿足受眾的需求。
本文淺要介紹了媒介融合環境對紙媒報道方式的影響。在新媒體時代,媒體的競爭激烈,一些紙媒停刊的消息,常讓人唏噓不已。但是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紙媒用行動向大眾證明,傳統媒體可以用另一種方式向大眾繼續報道新聞。其微博、微信及客戶端的粉絲量和閱讀量已經充分說明問題,受眾也正在重新認識媒介融合下的傳統媒體。
媒介融合是一種傳統媒體的轉型方式,是大眾傳播進一步發展的技術手段。新的媒介會漸漸與舊媒介相融,然而這并不意味著舊媒介會消亡,更多的是一種“革新”。傳統媒體要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積極實踐各種轉型嘗試,為媒體融合發展做出努力。
參考文獻:
[1]張萍.媒介融合時代新聞報道的跨媒介表達[J].青年記者,2012(10).
[2]徐丹,王海.@人民日報:探索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型傳播力[J].傳媒評論,2014(07).
(作者:貴州民族大學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