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花
摘要:新時期,生本教育理念代替傳統的管理理念,成為了素質教育的核心,其在基礎教育階段的應用掀起了一股熱潮,受到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如今,小學語文教學也在全面的改革當中,踐行生本教育理念無疑也成為了一種必然的趨勢。本文就從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出發,對生本教育理念的應用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生本教育理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生本教育理念是指“真正以學生為主人的,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倡導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體現了如今我國教育理念的人性化,與新課改中提出的“學生主體”理念相一致,是語文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素質教育的新時期下,小學語文教師應嘗試將生本教育理念應用于語文閱讀教學中,通過不斷的實踐、總結、改進,將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還沒有明確在校學習的目的,主要是在教師的強制要求下被動的學習。但在這樣的學習狀態下,無疑是難以領悟精髓,獲得學科素養的,教師必須采取手段,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濃厚興趣,實現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提高教學效果。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從小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尊重他們的興趣愛好,以他們更容易接受、更加喜愛的形式來開展教學。以小學語文《桂林山水》一文的閱讀教學為例,文章中充斥了大量的景色描寫,盡管精妙的寫作技巧和精彩的描寫令人稱絕,但小學生們卻似乎并不“感冒”。首先是由于缺乏對桂林景色的真實認知,不能理解文章內容。其次,小學生大多喜愛充滿了曲折故事情節的文章,對于寫景文章的閱讀興趣并不高。此時教師如再配以蒼白的講解,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更是會進一步減退。于是在教學這一課時,我首先收集了學生們的建議:“同學們,你們希望以怎樣的方式來學習這篇文章呢?”學生們有的說“如果能夠真正到桂林去看一看就好了”,還有的說“我希望能夠一邊欣賞桂林山水的景色一邊閱讀課文”。在了解到了學生的需求后,我利用多媒體,在閱讀課上為他們展現出了真實的桂林景色,將他們帶入到了這樣一個情境之中。學生們的積極性瞬間高漲,都在將文章中的描寫與真實的景色作對比。在此過程中,他們也真正體會到了作者描寫的精妙和用詞的巧妙,產生了閱讀學習的興趣。這樣尊重學生興趣的閱讀教學,勢必會成為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的“助推劑”。
二、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必須打破過去教師單方面講解的桎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全身心參與其中,獲得知識與技能,掌握過程與方法,獲得情感與價值觀的發展,這也是新課程改革對我們提出的要求。此處以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趙州橋》一文為例,課堂上,教師首先應與學生進行充分的互動,使他們全身心參與其中。師: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或電視上都見過那些橋?生:立交橋、跨海大橋、錢塘江大橋……師:你們知道的可真多,今天我就來帶領大家認識我國的一座古橋――趙州橋。學生齊讀課題后,教師布置合作學習任務,讓學生結成小組閱讀文章,總結趙州橋的特點,最后每組派出一位代表發言,看看哪一組總結的最全面。在小組間的競爭機制下,學生們參與學習的興趣會更濃,積極性會更高。通過這樣的師生互動、學生互助,真正使全體學生參與到了閱讀環節當中,獲得了多樣性的閱讀體驗,展現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相對于單向灌輸式的閱讀教學來說,效果無疑更佳。
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小學生在智力、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等方面具有客觀上的差異,這一點是與生俱來的,也導致了他們在閱讀學習過程中能夠達到的水平也是各不相同的。這些差異是可以通過后期的努力縮小甚至消除的,但前提是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差異,不強硬的要求所有學生達成同樣的學習目標。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分層”教學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考慮到本文的內容深刻,需要深入理解,具有一定難度,教師在教學時就可結合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教學目標分層。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應掌握文章主要內容,能夠進行大段落的劃分以及文章的主要思想情感;對于基礎能力稍強的學生,應掌握每一大段落的具體內容,了解倒敘的寫作手法,明確貫穿全文的主題,即“伯父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對于語文基礎較強,學習能力也較強的學生,應在掌握以上內容的基礎上對文章中的詞句進行深入品析,了解“四周黑洞洞的”、“碰壁”等描寫的含義,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及情感。這樣層次化的閱讀學習目標使每一名學生都能在閱讀學習中獲得成功的喜悅。使強者更強,弱者也能夠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提高,切實滿足了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體現了教育的人性化,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次有效踐行。
四、結語
總而言之,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需要將過去為教師好教而設計的教育轉向為學生的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實現學生積極、主動、健康、活潑的發展。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學習。這是一次對傳統教育的徹底改革,將進一步推進閱讀教學的向前發展。小學語文教師應不斷探索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內容,在教學實踐中積極踐行,通過尊重學生的興趣、差異,提升他們的課堂主體性,領悟到教育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