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邁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須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因此,承載著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責任擔當,因地制宜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潤澤每個公民的美好人生。
關鍵詞:傳統文化;思想;意識
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四大文明古國的中國來講,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但對其真正理解的人少之又少。本文從兩個部分來分別闡述作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本人認為創造性與哲學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兩大精髓,所以想要更好的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要先理解創造性與中國哲學的一些內容。
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儒家思想作為中國一直推崇的治國思想,經歷了三千多年的社會變革,如今依然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這點確實讓人佩服。世界上除了儒家思想以外,沒有一種思想持續了這么長時間,儒家思想中的倫理綱常,“仁、義、禮、智、信”依然存在于當今生活中。孔子強調,任何事情都要以“仁”為基礎,一旦打破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關系,就是不仁,不仁就是錯的,就是不可取的。這完全可以看出孔子想通過自己的主張,來形成一個等級森嚴,人民都安分守己的這樣一個幸福社會。如果人真的按照這種模式去生活,那么,人的個體性在哪里?不會有人敢逾越這樣所謂的道德半步,人類真的就幸福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雖然當今社會已經解開了很多束縛,國家也在鼓勵和提倡創造,現在已經進入到了一個萬眾創新的時代,但是如若文化軟實力沒有跟上創新的步伐,那么,萬眾創新也就只是喊喊口號罷了,不會有實際行動。歷史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財富,歷史為中國提供了很多經驗教訓,中國的歷朝歷代都會為鞏固自己的統治而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從而使得自己的朝代可以傳承萬世,但是依然逃不過滅亡的命運,這就說明了歷史對于我們來說固然重要,但是,與時俱進,不斷地創新才是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我們不應該過分拘泥于歷史,而應該把眼光放眼未來。
二、普及弘揚傳統文化意識
傳統文化首先是理想,是道德,是價值,不是可有可無的,而必須是作為奮起行之的緊迫課題。不僅要有匹夫有責的文化自覺,更要有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明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意義、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明確傳承發展的主要內容、基本途徑、主要措施和重點工作。
三、堅持以人文本和人格培養相統一
既要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典籍、歷史人物、傳統技藝等的學習,又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載的核心價值觀、道德規范及時代價值,培育和造就社會主義合格公民。以傳統文化精髓為引領,傳承傳統優秀文化,培養具有和諧發展、一技之長的傳統文化。
(一)堅持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相統一。
遵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既要繼承和弘揚我國傳統文化中既有的寶貴精神財富,又要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既增強文化自信,又要善于借鑒吸收國內外優秀文化成果,博采眾長。
(二)堅持普及性與延續性相統一。
根據自身發展特點,根據不同人的身心發展特點,制定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三大主流版塊:書法、武術和民樂,加強各學段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有機銜接、有序推進。
四、傳承民樂經典
民樂是中華民族藝術的精華,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氣質和民族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規范化讓藝術素質得到很大的提高。做到人人了解民樂,人人熱愛民樂。積累了多年的民樂經驗,積極開發民樂課程,形成民樂課程系列教材:《優秀民歌民謠集》,感受民歌民謠,樂府民風等樸實明快、積極向上,充滿活力的特點,讓群眾喜愛和傳唱,并能自主創造。《走進民樂》:通過回眸20多年的民樂發展史,了解發展史,激發群眾熱愛民族音樂。讓每個人在民樂上有一技之長。
五、弘揚中華武術
早在2004年,聯合頒發了《民族精神實施綱要》,其中明確規定:“傳統文化應適量增加武術等內容。” 2010年8月,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提出了“弘揚中華武術”的口號。為積極響應號召,于2009年成立必成武術學院,在群眾中大力宣傳中華武術文化精神和武術強身健體的作用,挖掘武術在群眾素質教育方面的積極作用,開展以武術為主題的各種文化活動。傳統文化開發了《武術》這一文化教材,在普及武術知識和少年武術拳。“百人團體操武術”兩度在秋季中田徑運動會上亮相。武術學院挑選了愛好武術且有天賦的體育苗子常年訓練。
六、民樂文化景觀
建設民歌民謠墻:民謠朝氣蓬勃,其富有味道,形象地反映出民族群眾的生活,充分利民族歌曲,彩繪形式展示多種符合各年齡特點的民歌民謠,樂府民風等讓民族群眾喜愛和傳唱。打造民樂文化廊:圖文并茂介紹民族樂器,介紹民樂的一些歷史。建設民族樂器宮:傳統文化民樂器材放置在民樂樂器宮里,即便于存放,還便于演奏,如果群眾想一睹民族樂器風采,只要來民樂樂器宮參觀,就可以看到一件件精妙絕倫的民族樂器,體會民樂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情操,凈化靈魂,使社會主義公民得到美的享受,為進一步繁榮群眾文化帶來不竭的動力與生機。
總之,在利用傳統文化資源建設特色的實踐中,民族群眾應該在活動中展示自我,在激勵中樹立自我,在環境中陶冶自我,在學習中塑造自我,把暗示、約束、導向、領悟的種子播散民間,讓傳統文化之風吹遍美麗的大地,讓傳統優秀文化潤澤給一個群眾的心田,伴隨民族健康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張貴勇.民族傳統文化與社會發展的媒介意義分析[J].中國報業,2011,(04)
[2]周俊梅.民族傳統文化進入貴州民族地區的理性思考——以黔北仡佬族民族傳統文化為例[J].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