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摘要:培養小學生寫作能力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學生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的有效手段。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我們可從興趣培養開始,引導學生觀察,加強閱讀中的語言積累,開展多種形式練筆和開展師生修改共評活動。
關鍵詞:小學語文;寫作能力;培養;探究
寫作能力是一種書面表達能力,它反映著一個人的文化素養層次和生活積累沉淀,是語文素養的重要內容。新課標就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作文教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大多數小學生的寫作現狀卻非常令人擔憂: 大部分學生談文色變,無話可說,要么只能東拼西湊,選抄作文書或請家長“代勞”,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要么在作文中“編造謊言”,甚至會出現全班的內容可以都差不多。學生習作內容簡單、毫無新意、方法欠佳,已成了語文教學的瓶頸。這也導致“學生怕寫,教師怕教”的一個重要原因了。在新課標實踐的今天,我們如何培養學生寫作能力,就成為我們語文教學破解瓶頸的一個重要策略。在這幾年實踐中,我們一直在探索,尋找新的方法突圍。現把這種心得與你共勉。
一、培養學生寫作興趣
興趣和愛好是學生“我想寫”的原因,也是克服寫作過程中遇到困難的動力。我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因此,要培養小學生寫作能力,解決他們“談文色變”的作文問題,我們就需要加強學生寫作興趣培養,提高他們作文自信心。實踐中,我們可抓住小學生好玩,好動、好奇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搭建平臺,做到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舉行一些學生喜愛的游戲活動,通過這些游戲和活動讓學生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和感興趣的話題進行相互交流,然后再寫一寫,讓學生在玩中學寫,拓寬學生的寫作空間,充實了學生的寫作素材,讓寫作訓練充滿輕松愉快的氛圍。
二、引導學生注重觀察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提到:“觀察是認識的出發點,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是正常思維的必要條件。”寫作的素材來源于生活觀察,觀察是學生獲取寫作素材,解決無米之炊的重要途徑。特別是一些生活類作文的小學生作文,離開了觀察的作文就是“無病呻吟”。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為迎合教師獲取高分,很多學生的作文常常是胡編亂造,寫假事,說假話、抒假情。比如:“扶摔倒的小弟弟小妹妹”、“幫助老人推車子”、“乘車讓座位”、“扶盲人過馬路”,“第一次蛋炒飯”……類似的作文比比皆是,毫無創新之意。的確,沒有積極的訓練,寫作對于小學生是一件相對枯燥的事,沒有生活的積累,觀察事物只停留在表面,自然會下筆無神。我認為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還得從興趣開始,指導學生廣泛閱讀,積累語言;開展多種形式的練筆;進行展示交流,競賽等多樣的活動,可以有效提升小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加強閱讀中的語言積累
讀,不僅是最經常、直接的習作語言積累過程,更是一種習得規范化的語言表達方式方法的積累與模仿。因此,我們要加強學生閱讀中的語言采集積累。因為學生習作語言不規范、表達不清楚,需要的是閱讀,從中學習規范的語言;學生習作語言枯燥,詞匯貧乏,需要的還是閱讀,利于學生積累好詞佳句;學生習作內容簡單,方法欠佳,需要的是模仿與借鑒,便于學生掌握寫作方法。所以,有效的寫作能力培養離不開閱讀中的積累。我們知道,一本好書,就是一位好的老師;一份好報,就是一位好的朋友。注意課內外結合,引導學生多讀書,廣積累,豐富文化底蘊,增強語言積淀,主要做法:一是多讀多實踐,獲得積累;二是多記多體會,豐富積累;三是多背多溫習,鞏固積累。組織各班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引導學生勤于閱讀好書好報,從書報中吸取豐富的營養,采摘好詞佳句,豐富習作語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文化素養,培養學生積累能力,為學生寫作“廣積薄發”奠定良好的素材基礎。
四、開展多種形式練筆
寫,是最能表現一個人語文素養的一種活動。因此,在鼓勵學生大量閱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拿起筆,在教師的訓練指導下,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為此,我們可開展多種形式練筆,讓學生得到仿寫、擴寫、續寫等活動訓練,循序漸進提高寫作能力。落實到實踐中,我們在仿寫的基礎上加大力度,利用小學生模仿能力強的特點,每學一課的,都可開展仿寫,低年級可從模仿句、段開始,隨著年齡的增大,再過渡到篇的模仿,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成功感,讓他們感受到作文能力的進步。而擴寫和續寫,就應在四年級之后進行,因為這時學生有一定的寫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了,擴寫、續寫有利于發揮的創新能力。除些之外,寫日記也是一種不錯的練筆活動,這種寫作不僅是寫作方法的訓練,更是積累的實踐,都有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五、開展師生修改共評活動
“培養小學生自改、互改作文能力”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學生的自我修改和師生共評修改,逐步提高寫作能力。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通過學生的自改與互改,取長補短,促進了解與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這就是說,教師要改變傳統的修改作文形式,重視學生的實踐性與創新性。師生共評活動遵循教學的規律,循序漸進,分三步進行:師生適應期(師生共評同一習作適應期)——學生自改習慣形成期 (師生共評同一習作訓練期)——總結推廣期(師生共評同一習作鞏固期)。在評改中,我們要注重學生閃光點贊賞,表揚學生進步,讓學生體驗到作文成功的快樂,增強他們作文自信。
總之,要提高小學生寫作能力,我們小學語文教學要舉語文教學之優勢,充分調動學生主體性,讓學生在反復實踐中得到作文訓練,從而在持之以恒的練習中發展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