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雅莉
摘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在不斷的進步,高職高專大學語文不是高中語文的簡單延續,也不等同于本科院校大學語文。高職高專自身的生源狀況和培養目標,決定了高職高專大學語文課程有其特定的教學環境、教授對象。為了提高大學語文的教學水平、教學效果,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許多教師一直在對大學語文教學進行探索、改革,在教學目標、教材編寫、教學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但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教學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進。
關鍵詞: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教學改革
引言:
強化人文素質的培養,更好的實現對職業教育和認為教育工作的結合,也是當前高職高專院校進行人才培養的一項重要要求和發展目標。但是由于當前我國高職高專院校的普遍存在學制短的問題,同時生源質量也有著不同的差距,所以學生人文素養普遍不高,這也要求高職高專院校要在實際發展和教育工作的開展過程中不斷加強對各種資源的應用,從而實現對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和培養。大學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不僅具備較強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同時還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載體,針對這種情況,本文也將對這一內容展開詳細研究。
一、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所處的教學背景
(一)高職高專生源狀況
相對于本科院校,高職高專的入學門檻較低,高職高專學生和本科院校學生存在一定甚至很大的差距。大多高職高專學生的語文基礎薄弱,漢字形音義的知識、基本的語法和修辭知識、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結構知識、基本的閱讀和寫作知識等基本素質較差,影響口頭和書面表達的基本能力的進一步提高。新生進入大學后在第一堂課上的自我介紹,不少學生做不到完整流暢的三分鐘自我介紹,語句不連貫、詞不達意。心理狀況方面,由于高考這場嚴酷的分級考試使高中畢業生在人生的轉折關口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身處不同的環境,差距使一些高職高專學生產生自卑心理,甚至有的學生自暴自棄,影響了他們對待學業的態度,阻礙著自身的進步和人生的發展。
(二)高職高專課程設置
社會的市場環境、就業狀況給學生的培養、就業帶來很大壓力,高職高專學制三年,還要保留出一年的實習實訓時間,這樣,學校不得不壓縮課時,對一些公共課程能減就減,能壓縮就壓縮,其中大學語文幾乎可以說是處境最艱。“兩課”有嚴格規定的課時,英語有四六級考試的壓力,計算機也有等級證的就業優勢,唯有大學語文,沒有證書的吸引力,沒有制度的限定,所以課時被一再壓縮,大學語文就在的高職高專的課程開設中風雨飄搖,很難保證授課質量和教學目標。
二、高職高專語文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
有一部分在校學生學習語文的目標僅僅是為了獲得分數,當考試通過后,就放棄了繼續學習語文的機會,放在學習語文上的時間也是少之又少。一些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上存在著極大的弊端,它們只在大一設置基礎語文課程,甚至一些工科性的專業不開設語文課程,這種現象導致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無法持續進行,學習效果非常差,甚至到畢業的時候證書已經拿到手但是語文水平卻明顯下降,那么如何使在校學生能夠一直保持學習語文也是語文素質教育的一大難題。
(二)學生質量參差不齊
受到擴招的影響,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數量一直在不斷的呈上升趨勢,平均一個班級的人數可以達五十多人,但是這樣也就意味著學生的質量會越來越差,許多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差,基礎知識薄弱,語文基礎更是接近于零。這就導致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苦難,面對水平層次不齊的學生,教學內容只能局限于已經設計好的教案,那些基礎較好的學生會覺得知識講授的過于緩慢,內容淺顯易懂,而基礎較差的學生則會認為內容難度過大,理解上存在著很大的難度,漸漸的就會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
(三)師資隊伍素質存在明顯差異
目前高職高專院校的教師數量明顯匱乏,教師的水平也各不相同。部分老師的教學觀念依然十分落后,采取過去比較單一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缺乏創新意識,導致很多學生不能夠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學習效果較差。在現實的誘導下,學生為了得到證書而學習,老師為了完成任務而授課,使教育模式變得越來越死板,教學內容枯燥而乏味,不能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另外,高職高專院校的教師過于注重語言知識的講授,忽略了學生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這也導致學生在步入社會的時候依然缺乏社交能力。
三、如何將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教育與素質教育更好的結合
(一)對創造性思維發展的重要幫助
對學生創造性思維進行發展也是對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進行提升的重要目標。大學語文課本中所選擇的優秀作品能很好地體現作者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寫作技巧。通過對這些優秀作品的有效學習,學生也能在古今中外人物的思維方式中吸取到更多的養分和智慧,這對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和提升來說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幫助作用。比如在對莊子的《秋水》進行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掌握莊子豐富的想象能力和浪漫主義的寫作手法,同時還能更為全面的學習到相對論的辯證思維。再比如,通過對王安石《讀孟嘗君傳》的學習過程中,可以理解其對歷史人物獨特見解的同時,還能對其不同的思維方式進行學習。這對于打破學生固有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也將起到十分重要的積極影響,在教師有效的引導和幫助下,學生也將更有效地進行創新和發展。
(二)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教學方式
高職高專的大學語文教學面臨一些困境。首先,高職高專教育,明確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學生掌握實用性專業技能,培養目標是“應用型人才”,而語文作為人文學科,無法體現即時的能力目標。其次,有些語文教師在授課時沿襲高中語文教學的思路,對文學作品的分析從作家生平、寫作背景到字詞、段落、主題等,在講授作家生平、寫作背景時,還能吸引一些學生的興趣,一旦涉及到作品本身,學生的注意力就很難集中,影響教學效果。另外,大學語文教師基本上都是中文系畢業的碩士、博士,他們的專業研究方向不同,在授課時往往側重于自己所專攻的方向,古典文學專業方向的教師側重古典文學,現當代文學專業方向的教師側重現當代文學,甚至把自己所側重的方面講得過精過深。大學語文畢竟是公共基礎課,不是中文系的專業課,而且面對的又是底子薄弱的高職高專學生,因此,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感到晦澀難懂,失去興趣。語文就是“中國語言文學”,包含“語言”和“文學”。在大學生活中,學生能接觸的有關“語言”和“文學”的渠道很廣泛:閱讀報刊、雜志,參與文學社、詩社,寫博客、日志,參加辯論賽、演講賽等等。這些途徑是沒有任何約束的、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生參與其中后比課堂學習進步較快。這些途徑都是很好的培養語文能力的輔助條件。教師如果能通過一些靈活多樣的方式把課堂教學與這些課外活動順暢的連接起來,自然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授課時也要靈活掌握教材。各個學校運用的教材不外乎以史帶文和按主題分類這兩種體例。以史帶文的體例符合中文系授課的慣常思路,但對于非中文專業的學生來講,他們對于語文的學習不需要過于專業化的史、文知識。按主題分類的體例又難免絕對化,因為許多作品的思想、主題并不是單一的。不過相對于以史帶文,按主題分類是一種較好的講授方式。不管所用的大學語文教材是什么體例,都需要教師在講授時機動掌握,靈活分類,把幾篇主題、意義的相近文學作品結合起來,關聯講授,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對于高職高專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講授不可忽略,教師可以在串講作品的過程中,把字詞等基礎知識貫穿進去,使學生易于理解掌握。
(三)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
硬件設施同樣是提高語文素質教學質量的關鍵,二零零四年國家教育部頒布《普通高等學習基本辦學條件指標》,文件中規定一百名學生配備多媒體教室和語音實驗室七個座位數。但是據統計,我國大部分高職高專院校都未能達到這一要求。因此學校必須要對多媒體建設多加重視,在多媒體、網絡以及語音教室建設上加大投入。另外,學校應該建立語文學習中心,定期安排活動,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比如各類語文比賽,通過這種方式對學生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多聽多寫、多學多練。從而激發學生對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提高語文素質。
(四)組建多元化評價模式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更加注重對學生語言實際應用能力的考評,組建一個多元化的評價模式。通過課程測試能夠使我們得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反饋,能夠使老師對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有一個準確的判斷,并根據測試結果來改進教學方案。在測試方面,題目應該注意針對各個水平的學生,題量和難易程度要適當,知識覆蓋面應該比較廣泛,體型不能過于單一,這樣才能客觀的反映出每位考生的實際能力和水平,學習效果也是一目了然。另外在考試內容上,應該增加聽力和口語試題,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語文使用能力提升的更為迅速。剩余的考題內容則可以涉及到課上提問、課后作業以及論文等各個方面。這樣將學生的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和課程測試結果相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多元化的評價模式。
四、結束語
由于高職高專大學語文近年發展舉步維艱的狀態,許多教育者感慨高職高專大學語文處于“邊緣化”。然而,高職高專大學語文課程的建設與發展是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的,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大學語文課程的作用必將被充分認識,大學語文的重要性也將被肯定,這就需要從事大學語文教學與研究的教育者孜孜不倦的探索、改革,從而早日使這門學科成熟、完善。
參考文獻:
[1]張啟富.高職教育就業指導中的適應性問題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6(1)
[2]袁貴仁.素質教育:21世紀教育教學改革的旗幟[J].中國教育學刊,2001(5)
[3]葉琳.素質教育與外語專業教學改革[J].外語教學,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