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要:隨著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人類進入了網絡時代,人們可以通過移動便攜設備隨時進入網絡世界中瀏覽和搜尋信息,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對于高校思政教育而言,新媒體環境下蓬勃發展的論壇、博客、微信、微博等渠道,在為其工作提供更加便利的平臺的同時,也給其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戰。為此,筆者針對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臨的新機遇與新挑戰,提出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對策,希望能夠為廣大高校思政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策
在網絡時代,人們能夠利用網絡和便攜式移動設備快速地進行信息接收和人際溝通活動,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在此背景下,我國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環境和工作方式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高校思政教育急需尋找一條適應當前時代發展契機、符合學生未來發展的思政教育路徑。筆者認為,在當今的新媒體環境之下,只有充分利用多樣化的媒體手段,并努力克服網絡多媒體帶給大學生的負面影響,才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才能促進高校思政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
一、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新媒體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個更加便利的工作平臺,有效提升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質量及水平
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的各種傳播形式得到了有機的整合,各類信息在多媒體平臺上進行頻繁的互動和交流,表現出了明顯的跨文化傳播趨勢和特征[1]。當代大學生利用移動便攜設備可以隨時隨地地接入網絡,獲取自己感興趣的社會熱點信息和國際信息,并且可以利用網絡的交互性,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情感,這對于高校思政教育內涵的深入發展大有裨益。在教學開展過程當中,高校可以通過搭建專門的思政網絡教育平臺,與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各類媒體建立密切的聯系,也可以將豐富的網絡資源運用到教學當中,從而在充實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吸引學生興趣、促進師生交流的同時,為學生們提供一個更加自由的學習場地,方便了學生對于各類信息的接收,這打破了傳統高校思政教育封閉式的教學環境和“口耳相傳”的傳統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質量及水平[2]。
(二)網絡的開放性,以及新媒體傳播的無屏障性,對于學生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的負面沖擊
網絡時代的多媒體具有極大的開放性、共享性、虛擬性和主觀性,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日漸提升,網絡信息愈發復雜和混亂,出現了很多的虛假信息和不良內容,這些信息刺激著當代大學生的神經,也對其價值觀塑造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使其對我國的制度和社會主流價值觀產生了懷疑,這對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極大的障礙。此外,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雖然變得更加靈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聯系仿佛也更加密切了,但是由于教師能力的限制,很多教師尚且不能適應時代發展提出的網絡資源運用需求,其原有的教學經驗以及知識儲備,在龐大的網絡信息的對比之下,也逐漸喪失了優勢。同時,出于多媒體環境下的當代大學生,思維更加開闊了,閱歷也更加豐富了,他們的思想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態勢,語言也更加的潮流化;很多教師固守傳統的教學思維,對社會新事物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偏低,這就造成師生交流中經常會出現一定的“代溝”,這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二、新媒體環境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對策分析
(一)教師應積極轉型,以不斷適應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現實需要
教師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核心,為了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水平,我們首先應該從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并促進教師的角色轉型入手,使思政教師更加適應社會不斷發展形勢下的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在明確自身職責,養成高度的職業責任感和進取心的基礎上,高校思政教師應該正確認識自己在教學中的“主導者”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需求,力求建立與學生之間更加和諧的關系,保持與學生課上、課下的良好互動,從而形成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師生平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氛圍,擺脫過去“說教式”的傳統教學方法[3]。此外,思政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網絡利用意識以及網絡信息篩選能力,能夠從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中準確地甄別出適合高校思政教育的內容,并使思政工作能夠密切地與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相聯系,從而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創新思政工作內容及模式,提升思政工作的有效性
思政教師應該借助互聯網和多媒體,不斷創新自己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以提升學生們參與思政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軟件以及平臺的使用,不斷提升思政教育的靈活性,比如利用微信、QQ等軟件,建立班級的聯絡群,打開教師與學生的日常聯絡通道,方便各種信息的傳遞以及課外交流的隨時隨地開展,引導學生們展開線上及線下討論,從而擴大思政工作的覆蓋面;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利用無死角的網絡覆蓋,展開思政教育的空中授課嘗試,以打破思政教育的場所限制,提升思政教育的靈活性。另外一方面,教師還應該不斷創新思政教育內容,利用數字化、多媒體的優勢,將更多的趣味性內容,如視頻、音頻、文件、故事等引入到思政教育當中,利用最新的社會資訊和科研成果充實教學內容,從而使高校思政教育更加“接地氣”,教師要立足于社會實踐和國家發展實際,不斷增強對于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培養,以此保持高校思政教育的生機與活力。此外,在“互聯網+思政教育”的模式之下,教師一定要格外注意互聯網與思政工作的主次關系,明確思政教育為“本”,互聯網和多媒體為“用”,防止本末倒置現象的發生。
三、結語
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有了較大的變化,這對于高校思政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廣大教師應該在教學中不斷積累經驗,不斷提升互聯網學習和利用能力,以便隨時保持教育工作中的新鮮感,從而促進思政教學水平的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馮文岐,張濤.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及優化對策[J].高教探索,2017,(z1):155-156
[2]賈紹俊,劉忠孝.大數據和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拓展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12):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