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蘭
摘要:本文針對目前高校心理咨詢師隊伍建設面臨的困境,提出了提升高校心理咨詢師素質的對策:改革高等院校心理學專業人才培養方式;改進我國心理咨詢師認證工作,制定并完善心理咨詢員專業資格審查制度;建立并完善心理咨詢師培訓體系;建立并完善心理咨詢員督導制度。
關鍵詞:心理咨詢師;職業素養;提升策略
一、引言
近年來,因大學生心理問題引發的突發事件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大學生處在人生轉折點,身心發展不平衡,極易心理波動。就業壓力、人際交往、自我認同、成癮行為、情緒反復這些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如果得不到妥善處理,甚至會危害大學生的生命安全。
自2000年以來,國家大力推進在高校開設心理咨詢中心或輔導站,以提升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高校心理咨詢師是完成心理健康教育這項任務的執行者和生力軍,是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人員。高校應該加強對心理咨詢的重視程度,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素質和技能水平,爭取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高校心理咨詢師隊伍建設面臨的困境
(一)人員不足,編制緊缺
以湖南省為例,教育廳規定各個高校的心理健康專職教師師生比為1:3000~5000,但有將近一半的高校達不到該比例,心理咨詢師往往要肩負心理咨詢、心理健康課程教學、課題研究、學生活動、社團指導等各項工作,導致心理健康教師工作時間長、工作強度大、工作效率低。
(二)專業化程度有待全面提高
高校心理咨詢師隊伍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心理健康中心的專職教師和院系的兼職教師。一方面中心的專職教師雖然都有心理學背景,但是由于我國高校培養模式的缺陷,心理學專業學生在學校期間以理論學習為主,缺乏足夠的實操訓練,導致高校心理咨詢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偏低;另一方面,院系的心理輔導教師都是由輔導員兼任的,來自不同專業,雖然有部分輔導員考取了心理咨詢師資格證,但總體還是業余性、義務性的,他們水平低、力量弱。
(三)職業倦怠嚴重,缺乏足夠的自我成長訓練和督導
高校心理咨詢師的工作對象是個性鮮明的大學生群體,大學生目前面臨的心理問題隨著社會時代的發展層出不窮,因此對心理咨詢師個人的人格特質、職業素養和工作技能都有很高的要求。在工作過程中,咨詢師接受的都是來自學生的負面體驗和情緒,更要向對方提供共情、理解、溫暖,一段時候后,大部分咨詢師都會出現無助感、茫然感,個人成就感降低甚至人格解體,這就是我們說的職業耗竭。國外研究者調查發現大約 40%的心理咨詢師處于耗竭狀態,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情況也不容樂觀。
緩解職業倦怠的方法之一就是進行自我成長和督導,但是中國大部分高校目前在這方面沒有給與咨詢師足夠的支持。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沒有建立相應的咨詢師培訓和督導制度;投入經費不夠,無法聘請專家為咨詢師團隊進行個體督導和團體輔導;高水平的督導師也很稀缺,且有明顯的地方差異,以湖南地區為例,尚沒有中國心理學會注冊系統承認的督導師;很多咨詢師被行政事務占據了精力,導致其只有零碎時間參加自我體驗。
三、提升高校心理咨詢師職業素養策略
(一)改革高等院校心理學專業人才培養方式
高校專職心理咨詢師大多為心理學本科或碩士以上學歷,卻大都感到不能勝任咨詢工作,主要原因是在學歷教育中未能接受應有的專業培訓。因此,在高校心理學及相關專業的學歷教育中健全規范的課程體系以及必備的臨床實踐,是心理咨詢師勝任工作的重要保障。
在課程設置上,改變當前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重課堂輕實踐,重理論輕技術的培養模式。今后在課程設計上應突出三者并重的原則,即“理論+技術+實踐”。把學生心理咨詢的能力的培養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大測量性課程、干預性的課程以及實踐性的課程的課程數量。
在實習模式上,應采用全程、分階段、集散相結合的模式?!叭獭敝笇嵙暬顒討撠灤┯谡麄€大學或研究生期間;“分階段”指在大學的不同年級,安排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不同類型的實習活動,鍛煉各種技能,同時也要求學校與不同種類的實習基地建立聯系,包括學校心理健康中心、醫院、社區服務中心、社會機構、監獄等;“集散結合”指的是平時的實習可以是集中的,也可以是分散的,可以是由學校統一安排,也可以由學生根據自己規劃去尋找,爭取把實踐和教學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獲得職業能力的提升。
(二)改進我國心理咨詢師認證工作,制定并完善心理咨詢員專業資質
有統計表明百萬拿證的能夠開展咨詢實踐的不過三四萬人。職業活動的混亂促使國家于2017年9月取消了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的鑒定。
國外高校的做法是充分授權全國及地方心理咨詢協會專業組織,按行業規范評估并指導學校心理咨詢師的資質和業務水平。這對我國高校心理咨詢師的專業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我國從業人員以及機構應從專業學會的角度加強資格認證,從政府的角度加強資質管理,這是確保我國心理咨詢與治療職業規范化發展的兩條必不可少的途徑。中國心理學會的注冊心理咨詢師系統就是很好的職業能力評價體系。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最近推出了心理咨詢師優才計劃,目的也在于對咨詢師進行系統的培訓和專業考評。
(三)構建并完善心理咨詢師培訓體系
高校對心理咨詢師在工作內容以及職業素養方面有其獨特的要求。在現有隊伍的基礎上加強專門的繼續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針對咨詢師的培訓現狀是大部分培訓是以短平快為主,集中學習3~5天,一般沒有自我體驗和督導的環節。對培訓本身而言,大多對學員缺乏培訓的需求分析,培訓方式以集中面授為主,培訓內容以理論知識為主,缺乏實踐和操作技能的培養,缺乏對于培訓效果的評估。
陳敏燕等調查發現,從業者繼續教育的需求與受教育程度、從業取向、從業長短、已參加培訓次數及內容等因素有關。高校要設立心理咨詢師的培訓制度,設立專項培訓經費,保證一定的進修培訓時間,建立分層次、多形式的培訓體系,以適應不同水平的心理咨詢師。同時要加大對各級心理咨詢師基本功的訓練。
同時,也可以針對大學生心理問題出現較多的領域進行主題理論和咨詢方法培訓,例如自我認同、宿舍人際關系、戀愛與性心理等,對大學生群體中強迫癥、抑郁癥等常見問題進行專門的培訓。
四、建立并完善心理咨詢師督導制度
督導在西方的培訓體系中占有獨特的地位,不僅促進心理咨詢師的個人成長,提高咨詢技能,同時也可以在心理咨詢師出現心理問題時,幫助其走出陰影,恢復心理健康。國外一般對心理咨詢師接受督導的時間、次數等有明確規定,但在我國還處于學習和起步階段。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詢督導制度對保障高校心理咨詢事業規范、健康、良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高校可以聘請專家對咨詢師進行個體督導和團體督導,確實有困難的也可以采用同儕督導。在督導過程中須制定培訓計劃和工作方案、審核咨詢計劃、組織個案分析、舉辦專題講習班、點評咨詢中的重難點等,幫助咨詢師澄清問題,以更加全面的視角理解個案,開闊思路,全方位地提高心理咨詢師的咨詢能力和專業水平。
參考文獻:
[1] 陳增堂,張艷麗.關于我國高校心理咨詢工作體制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06,1(上):59-62.
[2] 裴濤,陳瑜,張寧.學校心理咨詢師職業耗竭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0(8):937-938.
[3]邱鴻鐘,梁瑞瓊.英、法、德三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情況考察報告[J]. 中醫教育探索,2008(1)57-61.
[4]陳敏燕,陳紅,錢銘怡.國內心理健康服務從業者繼續教育培訓的需求現狀及相關因素[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3(11):763-766.
編輯/岳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