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奉良
摘要:培養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興趣,可通過生活中的化學知識為素材,使學生認識到有機化學重要性。教學中以課本知識在生活、生產的應用案例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自我動手、自我展示的平臺,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
關鍵詞:生活素材;科學事例;趣味活動;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的興趣能使學生產生完成學習目標的動力,同時也是戰勝學習過程中一切困難的法寶。在有機化學的教學中,創造一定的情景教學途徑,提高學生的學習有機化學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
一、挖掘生活中素材 激起學習興趣
豐富多彩有機物的世界,是課堂教學的好素材,提供了學習有機化學的平臺,適當的情景渲染,也激發學生向往有機化學學習的強烈愿望。
1.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活物質,展開了有機化學的課本:我們穿的”六大綸”,我們吃的“六大營養”物質,我們使用的“有機材料”,豐富了我們的教材內容,加深了學生對有機化學知識的認識。
2.有機物在高科技的滲透,引導學生向往有機化合物世界:嫦娥奔月的航天保護服材料,探秘7000米海溝的“蛟龍”中的有機材料,會引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引導學生在網上查詢蛟龍號浮力材料,是用環氧樹脂、聚氨酯、酚醛樹脂為原料加工而成的一種低密度、高強度的多孔結構的復合材料。引導學生運用課本有機化學知識,探究化學微觀世界,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3.發光水泥公路事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芬蘭用發光水泥建造一種夜光公路,這種水泥利用陽光和來往車燈的光照儲藏能量,夜間就會閃閃發光,顯示出道路的各種標志、車道、路段,方便于夜間行車,有利交通安全。引導學生去探究發光水泥在普通水泥(3CaO·SiO2、2CaO·SiO2、3CaO·Al2O3),參入熒光涂料,不但美化公路交通,也達到減少路燈的電能消耗。
4.挖掘古詩詞經典語句,滲透有機化學的知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干”的化學知識,滲透蠶絲的成分為蛋白質,他是由氨基酸通過肽鍵結合而成,蠟燭的成分;若干年前是用牛、羊等動物脂肪(高級脂肪酸甘油酯)為原料制成,在當今石油化工技術不斷提高,改用石蠟(C22H46)做原料,拓展了石油的使用范圍、降低了蠟燭的成本。
二、科學的處理教材 讓有機化合物走進生活
課堂教學中聯系實際,豐富學生經驗系統的教學內容,正如杜威倡導:“最好的一種教學,把學校教材和實際經驗的相互聯系,使學生養成尋找這兩方面的接觸點和相互的關系的習慣”。
1.通過日常生活中有機化何物的處理教材,使有機物更貼近生活:
常用的有機物滲透烷烴教學中:通過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家庭液化氣的主要成分是丙烷、打火機中燃料的主要成分是丁烷、汽油的主要成分是辛烷、蠟燭的成分為22烷烴。通過身邊的烷烴,引導學生聯系生活,進行烷烴的學習:結構是單鍵,碳原子個數小于4的為氣體,大于4且小于16 的為液體、大于16的為固體,大于4的烴,存在同分異構體。
2.通過身邊“白色污染”的事例,課堂滲透烯烴的性質;生活中的塑料袋的成分—聚乙烯,農用膜的成分---聚氯乙烯,引導學生學習他們是通過烯烴的加聚反應得到。
3.通過藥物化學知識,幫助學生學習官能團;醫生根據藥物中的微生素、抗生素含的官能團,指導患者怎樣正確使用藥物,使學生認識到物質的結構和官能團對有機物性質的影響。
4.化學物質在農業中應用,提高了經濟效益:例如;為了使棉桃在下霜前提前開桃,棉民向棉花噴灑了乙烯利。水果商人為了較長時間保管水果,用高錳酸鉀氧化成熟的水果放出乙烯氣體,防止乙烯催熟大量的水果。
三、課堂融入化學史教育 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
用科學家的故事幫助教學,激勵學生立志成才,勇攀科學高峰,成為人類生活、生存做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工作者。
1.抗生素的使用,使人類的壽命平均增長了20多年:1932的年圣誕節,德國化學家多馬克,用磺胺治愈生命垂危的患敗血癥的女兒,開創了人類第一次使用抗生素的先例,幾十年來青霉素在臨床上大量使用,挽救了很多垂危的生命。
2.少年有成,伍德沃德的故事;16歲考進麻省工學院,3年學完大學的所有課程,獲得學士學位,又用了一年的時間從學士到博士畢業(普通人要6年左右的時間)。先后合成了馬錢子堿、利血平、葉綠素等24種以上有機化何物,有“現代有機合成之父”之稱。
3.錯發的諾貝爾獎故事,教育學生可持續的發展理念;1948年授予,發明了有機氯殺蟲劑DDT(結構簡式為的瑞士化學家米勒。DDT的使用殺滅農作物蟲害、保證了糧食產量,緩解了人類食物的短缺。可是使用了幾年后,發現DDT難降解、毒性大、在食物鏈中殘留時間長,威脅了人類及其他生物的健康。目前,世界各國已明令禁止生產和使用,要學生明白科學是一把雙刃劍,科學研究要著眼于為人類的幸福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四、高科技產品為佐料 增強有機課堂趣味
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說:“天才,就是強烈的興趣和頑強的入迷"。
1.三大合成,改善了人們類衣、食、住、行:塑料的大棚的使用,使人類改變了植物的自然生長環境,在白雪皚皚的昆侖山哨卡,凌冽寒風的冬季,人們能吃到新鮮的蔬菜。人們仿生合成蜘蛛絲,四百萬條的細絲,才是人們一根頭發的粗細,10克的蜘蛛絲長度可繞地球一周,做成直徑一英寸的繩子強度是鋼材的三倍,可以吊起74噸的重物。教育學生為了60多億地球人的生活條件的改善,發揮聰明的才智。
2.展現新合成成果,添加學習的興趣:向學生展示一下現代有機物合成有趣的動物結構式,把復雜的有機合成通過藝術呈現給學生,使學生體味到有機化學世界,提高學生的學習有機化學的興趣。
五、搭建自主學習平臺 運用知識是興趣的源泉
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機會的教學。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喚起少年對知識的興趣。一個人在認識世界,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形成興趣。
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持久性,引導學生挖掘有機化學知識在生活的應用,指導學生 自編、自演《糖尿病的診斷》和《祛痣》等小品,通過合作學習,模擬生活中“醫生為病人診斷病情”的過程,并通過藝術手段的呈現知識,使化學與生活融為一體,形成用科學指導工作和生活的習慣。
六、創造學生應用知識的機會 求索中提高學習興趣
“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的教學,需要開展有興趣的教學活動。
在化學理論知識的指導下,在實驗原理的啟發下,設置《纖維布料、棉布、絲綢布料區分》等探究問題,引導學生研究生活中的化學知識,改變了學生的學習途徑,不但提高了學生應用有機化學知識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在創造使用知識中獲得成就感。正如英國教育家洛克所說:“教師的工作不是要把世界上,知道的東西全部交給學生,而是使學生愛好知識,尊重知識,用正當的方法去求知,去改進”。
總之,要使學生有“好學之樂,有耐學之苦”,一定要培養學生“熱烈的學習愿望”,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激發學生學習活動的動因”。開展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需要與興趣的教學,通過“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機會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的教學,在感受到心靈的共鳴和思維的共振,使學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達到使學生“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英國教育家洛克(1632——1704):《教育漫話》
[2]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
[3]法國思想家盧梭(1712——1778):《愛彌爾》
[4]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