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影
摘要:讓語文課堂與社會天地相接壤,讓生活成為語文學習的動力和參照,同時讓學生通過對語文的學習去關注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做生活的主人,獲得各色人生經驗,品位各色別樣人生。
關鍵詞:語文教學;生活情景;語文學習;生活實踐
把語文由課堂引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更新語文,進而用語文理解生活、感受生活、裝扮生活,讓語文教學與學生心靈相溝通,使小學語文教學突破“應試教學、應試語文”的束縛而成為“生活語文”,使學生充分體驗到生活處處有語文,生活時時是語文,平時生活離不開語文的大語文觀。
一、利用教學資源,再現生活情景
我們在教學中要有效地利用我們有限的教學資源。特別是運用多媒體課件,把課文中的相關內容通過直觀、生動的畫面或網絡視頻反映出來,化抽象為形象,化靜態為動態,縮短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感知距離。如教學《讓我們蕩起雙槳》一文時,由于我們的學生大多出身于農村,孩子們很難通過簡短的語言文字感受北海公園綠樹紅墻的美、碧波蕩漾的美。因此,我就利用課件將北海公園的圖片展示給學生們,讓學生感受北海公園的美,再截取孩子們蕩槳于北海的視頻,讓學生感受生活的快樂。當《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旋律響起,學生一邊表演,一邊齊聲歡唱,從學生優美的動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所體驗到的并不僅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滿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激發了他們對祖國美好河山的熱愛之情,也更方便學生貼近文本,找回屬于自己童年的那份純真、快樂。
葉圣陶的“生活本源論”指出:“語文學習得跟整個生活打成一片。”因此,教師在傳授語文知識,訓練語文能力的過程中,有機、適時地灌入生活的“源頭活水”,讓語文學習擁抱廣闊的生活,在語文的生活實踐中,讓學生真正領悟到:語文就是生活,生活造就語文。這樣的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
二、構建“生活化”的語文學習環境
(一)創設情境,感受生活樂趣
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隨著春、夏、秋、冬季節的變化,把教室布置成不同的風格。如春天,我們可以把教室布置得鳥語花香,讓學生在“春色滿園”中學習;夏天,教室中布置茂密的樹林、火紅的驕陽,讓學生在“林中”學習;秋天,在教室中布置成熟的瓜果、金色的莊稼,讓學生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學習;冬天,我們把教室布置得雪天飛舞,讓學生在“銀裝素裹”的世界中學習。
(二)展開想象,把生活融入課堂學習
假如在教學中,我們的教師能抓住兒童想象力豐富的特點,依據教材所提供的某一關節點作為啟發想象的發散點,定能幫助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讓他們在想象中鞏固知識,要想象中接受愛憎美丑的教育,在想象中培養思維能力。如教學《人有兩個寶》時,我先創設情景,讓學生感受一下自己的小手,然后小組進行活動,發揮想象,利用自己的小手做出各種有趣的動作。學生有的做球拍狀,有的做寫字狀,有的做穿衣狀,有的做掃地狀……課堂氣氛特別活躍,同學們充分地開動了腦筋,竭盡所能地做出各種與眾不同的精彩表演。
語文是生活的產物,學語文必須聯系生活。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讀懂課文,才能真正懂得語文的運用,對學習語文才能產生親切感、生動感和實踐感,才能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開展“語文化”的生活實踐
我們的語文教學就要讓孩子走入生活,觸摸生活。
(一)利用教材,把語文融入生活
生活的內容是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的,而教材的內容是有局限性的。我們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我們的生活實際和具體環境,對教材內容進行開發,真正做到利用教材,把教材融入生活。如在教《升國旗》這課結束后,我帶領學生進行了一次升國旗的實習,學生身臨其境,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嚴肅、莊嚴,真正體現了語文教學的生活化。升國旗后,學生感慨萬千。有的說:“我越來越愛我們的國旗了。”有的說:“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多么樸實的語言,從中卻可看出學生的心靈確實受到了震動,這恐怕是光靠語文課堂教學難以取得的效果。課堂不僅是一個教育活動的場所,更是育人的主渠道。語文課除了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更應致力于學生多方面的發展,更應重視人的教育。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除了三維目標的落實,更要善于抓住課內外的有效資源,注重挖掘文本內涵,提煉人生哲理,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和做人品德等方面的生活事理教育,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情操。
(二)用語文改善生活
良好的生活環境,健康的生活習慣,常常能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可是生活中,經常響起不和諧的“音符”,這時語文便有了用武之地。有人踐踏草坪,亂倒垃圾,倡導學生設計“廣告語”;食堂里有人浪費糧食,公用水池不關水龍頭,引導學生制作“警示牌”;有同學學習不用功,抄襲作業,鼓勵學生贈送“座右銘”。校園里栽種了一批花草樹木,許多學生“不識廬山真面目”,便可讓學生查資料,采訪老師,為花草寫“說明書”。生活美好了,語文也長進了,真是一舉兩得,相得益彰。同時語文在學生心頭的分量更重了。
(三)用語文服務社會
小學生雖然年紀小,但他們決不可小視。其實他們參與社會的欲望非常強烈。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份寶貴的“資源”引導他們應用語文這個工具,表達自己對社會的一份責任。當前學生面臨的語言文字環境不容樂觀,可以說是報紙書刊錯別字“橫行”,大街上錯別字的廣告牌“招搖過市”,甚至有些店鋪連自己的招牌也“摻進”了錯別字。這些正好為學生提供了生活化的“語文試題”,學生運用語文這個生活工具隨時可以找到“指點江山”的機會。城市垃圾分類、水源污染,這些都能進入到學生的視野。一份份調查報告,一次次主題班會,這些以語文為工具的社會參與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更培養了學生的現代公民意識。
生活,是語文教學的肥沃土壤;生活,是語文學習不竭的源泉;生活,其本身就是一本精彩的語文教科書。鼓勵學生用生活的標準去判斷,用生活的底蘊去詮釋,用生活的經驗去解讀語文材料,說出自己的獨特體驗,實現與文本的對話,并真正受到啟迪。這樣,才能賦予課文以生命和活力,才能引導學生在一個廣闊的天地中,積極自主地探索,關注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做生活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