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娟
摘 要: 圖書館利用“互聯網+”創新的服務模式是當前圖書館服務必須思考的問題。本文從“圖書館+互聯網”與“互聯網+圖書館”的創新模式進行分析,探索“互聯網+”背景下圖書館服務的新模式。
關鍵詞: “互聯網+” 圖書館服務 創新模式
一、引言
2012年易觀國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于揚提出了“互聯網+”的概念,他認為所有傳統和服務行業都能夠以互聯網為背景展開。2015年馬化騰又再次將“互聯網+”的理念,其含義是利用互聯網的平臺、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從而在新領域創造一種新生態。“互聯網+”的核心是創新、跨界、轉型、升級,這就意味著以互聯網為背景的服務行業更具有競爭能力,而且競爭格局的變化隨之變化。這種新理念和新模式已經成為我國各行各業發展的新戰略和新規劃。到目前為止,很多行業已實現“互聯網+”的新型服務模式,作為提供社會公共服務資源的圖書館也在這種背景下展開新的服務模式。
二、“互聯網+”及“互聯網+圖書館”現狀
《政府工作報告20個新詞詞典》對“互聯網+”給出的定義看,+指的是各行各業,而正是這個+,融合互聯網和各個產業,并且有效實現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的過渡和對接。可以說“互聯網+”已經拓展和滲透到第三方空間,多方疊加的服務模式已經形成。在此背景下,圖書館服務如何在“互聯網+”背景下創新服務模式是必然趨勢。據統計,全國已經有20個省100多個城市開通了支付寶城市服務平臺,這使得公共圖書館服務效率大大提高。支付寶錢包和QQ錢包及微信支付已經成為消費者支付圖書費用的主要方式,幾乎替代了以往的現金支付模式。
以上海圖書館為例,在“互聯網+”的發展背景下,2015年與阿里巴巴、騰訊兩大互聯網巨頭簽署合作協議,將支付寶錢包和QQ錢包同時引入圖書館城市服務欄目,讀者可以自主進行書目查詢、已借圖書查詢、圖書續借等細節,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的受益者。上海圖書館還對給螞蟻金服旗下獨立第三方征信機構芝麻信用面向常住人口提供了免押金信用閱讀服務,只要是芝麻信用分超過650以上的上海居住讀者就可以享受免100元押金辦理上海圖書館普通外借讀者證,以此帶動上海市多家圖書館開始圖書館借還書自主服務。圖書館和互聯網的有機融合給讀者消費者帶來便利,二者充分發揮了優勢,給消費者提供了閱讀、消費及理財等服務項目,極大地便利了消費者,同時也實現了圖書館和互聯網公司的雙贏。可以說借助互聯網技術平臺和思維,加上圖書館公共服務的特點,產生了不可小覷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互聯網+圖書館”的服務新模式
目前圖書館服務逐漸從“圖書館+互聯網”轉向“互聯網+圖書館”模式,但不管是哪種模式,都是依托于互聯網實現的服務模式。
(一)“圖書館+互聯網”服務模式
以往的圖書館是為讀者提供紙本圖書資源,隨著科技的推進發展到數字化圖書資源、物理載體虛擬化、線下空間線上化、移動圖書館等。這些服務模式的轉變極大實現了圖書服務的創新和服務模式上的自我突破。目前很多圖書館已經實現了自動化系統目錄檢索、OPAC檢索到資源發現系統,文獻的摘錄復印到數字文獻的下載等服務項目。同時在紙質圖書借還服務上已經實現了自助,還有圖書館參考咨詢服務也實現了網絡參考咨詢。這些服務模式都可以歸類到“圖書館+互聯網”服務。總結起來就是依托互聯網將圖書館的服務進行了最大限度的延伸和輻射,圖書館服務有效地將線下服務和線上服務有機結合,使得線上和線下的服務根據讀者的需求進行靈活轉換。例如最大的線上書店亞馬孫在經歷了20年的線上經營之后在美國開辦了第一家實體書店,這就標志著“互聯網+”的理念使得“圖書館+互聯網”服務模式靈活轉變為“互聯網+圖書館”模式。
(二)“互聯網+圖書館”服務模式
我國自互聯網大會舉辦以來,國家主席對“互聯網+”提出了“互聯互通·共享互治,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構思,進一步對“互聯網+”的理念進行了強化。知識經濟時代已經成了互聯的時代,所謂互聯包括的內涵很多,像機器互聯、人機互聯、人人互聯,可以說萬物都處于一個互聯的網絡中。圖書館作為“互聯網+”的一分子,在互聯網時代要和各行各業互聯,創新性的構建和進行跨界服務新模式。因此,從“圖書館+互聯網”轉向“互聯網+圖書館”模式可以肯定的是二者之前的轉換并不是簡單的交換,而是根據互聯網在圖書館服務中的身份轉換決定的。也就是說之前的圖書館服務模式是“+互聯網”,互聯網的角色是輔助性工具,而轉換到“互聯網+”則是將互聯網技術變成圖書館服務最新的發展動力和源泉。可以說在“互聯網+”思維下的圖書館服務是將線上線下的圖書館有效結合起來,顛覆性地開創了圖書館服務的新模式。雖然“互聯網+圖書館”的服務模式才剛開始,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服務差異性和多樣性是可以預見的。和以往的“圖書館+互聯網”服務模式相比,在服務上還是發生了質的變化。
(三)“互聯網+”背景下的圖書館服務模式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圖書館在逐步實現“圖書館+”的新型服務模式。具體模式可以“圖書館+1”的二維跨界模式、“圖書館+n”的多維跨界模式和“圖書館+x”的虛擬跨界模式存在。
1.“圖書館+1”的二維跨界服務模式
首先分析“圖書館+1”的二維跨界服務模式,這是圖書館最早利用互聯網數字平臺進行的創新服務,有效豐富用戶對圖書館服務的體驗。國家圖書館和京港地鐵最早開始實踐“圖書館+1”的二維跨界服務模式,這是一個大型的公益項目,對乘地鐵的乘客提供免費的圖書資源,提高我國居民的讀書率。杭州圖書館與網吧合作,開創了我國第一個“網吧圖書館”,市民在網吧里可以免費從全市的各家圖書館借還書籍。杭州圖書館和中石化企業進行二維合作,將圖書館和加油站連接起來,給讀者提供免費無障礙的多元化閱讀服務。另外,三聯實體圖書館和旅游勝地二維連接,為游客提供閱讀服務。這種二維互聯目前已經設計到互聯網和各個行業,實現跨界服務新模式。
2.“圖書館+n”的多維跨界服務模式
“圖書館+n”的多維跨界服務模式和二維服務模式相似,是以互聯網為助力實現的圖書館和多領域之間的合作。各個城市的圖書館通過和一些大品牌合作,在不同城市開辟線下圖書館,并且開設多功能圖書服務,以滿足不同讀者的不同需求。目前開辟“圖書館+”的多維跨界服務模式的城市已有十幾個,主要場所是在這些城市的咖啡館、商場、汽車4S店、星級酒店、機場及高鐵站等。具體而言,讀者在上海高鐵站借的圖書可以在廣州下車時歸還;同理,在4S店修車時借閱的圖書可以在咖啡店里歸還。總而言之就是實現了借閱、歸還及閱讀時間地點靈活的服務模式,有效提升了讀者的閱讀體驗,提高了市民的閱讀率。移動圖書館是“圖書館+n”的服務模式形式,“互聯網+”背景下的圖書館變成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同時也滲透到市民生活的各個角落,可以說實現圖書館服務的全方位、立體化服務目標。
3.“圖書館+x”的虛擬跨界服務模式
在“圖書館+1”和“圖書館+n”服務目標實現的基礎上,“圖書館+x”的虛擬跨界服務模式可以說并不遙遠。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圖書館和其他行業的二維或多維的合作已經形成了一張密密麻麻的虛擬網絡,個行業之間的界限已經正在模糊和虛擬,跨界創新性服務也正在圖書館服務模式中積極展開,可以說“圖書館+x”的時代已經到來。寧波大學圖書館已經實現將原版書籍的圖文、導讀語音及視頻以“微書”的形式呈現,在智能手機或者其他形式進行書籍的聽讀,有效增加讀者的讀書體驗。
四、結語
我國網名數量已經高達7億,很多市民以手機閱讀為主,這個比例高達89%。還有一些讀者通過互聯網進行閱讀。不管是哪種形式的閱讀,從這些數字都可以看出我國互聯網發展十分迅速,而且覆蓋面大。目前大數據、智慧城市、移動互聯網及云計算等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可以說網絡時代的到來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那么“互聯網+圖書館”的服務模式就要順應時代的步伐,積極進行多維全面的服務才能實現人類知識能隨時隨地被學習利用。
參考文獻:
[1]孫坦.圖書館嵌入式學科服務的理論與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9.
[2]萬文娟.互聯網+時代下的大學圖書館學科服務實踐及不足分析[J].圖書館研究,2015(10).
[3]陸莉.互聯網背景下圖書館學科服務現狀調查與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16(08).
[4]陳朋.國外嵌入式圖書館服務研究進展[J].圖書情報工作,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