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中,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所以我認為提高教學質量,不僅要提高教學“教”的有效性和學生“學”的高效性,更要把二者統一的融合才能真正使教學質量得到提升。
關鍵詞:高效;提升;質量
教學質量是任何一所學校的生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我們一線教師工作的永恒不變的主題,提升學習質量是廣大學生有效掌握知識,提高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和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質,以下我就從這幾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認識和做法。
一、 提高教師“教”的有效性是提升數學教學質量的根
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何引發學生的思考,如何真正提升數學教學的質量。
首先,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教學業務知識,要不斷學習經典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思想,更要接受新的現代化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把握教學改革的著力點和風向標。積極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努力探求適合自己教學的方法,并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方法,使自己的教學真正做到有效,高效。
其次,教師要真正的研究、理解和掌握教材,不僅僅要完全清楚教材內容,更要利用好教材。在教學中,針對本班實際情況制定教學設計,而制定教學設計最主要的是設計一連串的問題串,所以設計的問題既要有普遍性又要有針對性,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所提的問題要難易適度,因人提問,有的放矢,逐漸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教學《比的認識》的時候我設計了一連串的問題貫串整節課,開課伊始我問比號和冒號有什么區別?比號和冒號的微小區別,這個問題涉及符號的規范性問題,很多學生并未引起重視,連問四個學生,均無人知道。我這才示范:冒號位置靠下,比號位置居中。一個看似不是問題的問題,不僅使學生得到重視而且掌握比號的正確書寫方法。接著又問在平時哪些地方碰到過幾比幾?這一問就問出了潛伏著的學情,學生在生活中獲得的各種經歷、體驗,未必就恰好能為抽象的數學概念和知識提供適切的基礎。不僅如此,它還可能包括許多干擾因素。暴露學情才能使得教學更有針對性。追問:“足球比賽的比分2∶1”和“冰激凌粉和水的比3∶1”有什么不一樣?第一個學生回答:一個是比賽,一個是比率;我接著追問:比的后項不能為0,足球比賽結果2∶0,可以嗎?再次追問:為什么足球比賽的后項可以為0,冰激凌的后項不能為0?這就是學生迷迷糊糊不太明白的地方。其實足球比賽結果2∶0并不是我們數學意義上的比,它只是記錄暫時的得分情況。在這個過程中,一切都是由學生自己動腦完成,歷經艱難,熟知其中的“溝溝坎坎”,必將印象深刻、記憶久遠。使數學課堂教學真正做到有效。
總之,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充分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和積極性,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使教師教的清晰自然,使學生學的輕松、高效。
二、 提高學生“學”的高效性是提升教學質量的本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學生學習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我校梁校長從2014年開始就制定了“養成良好習慣奠定幸福人生”作為辦學理念,在學習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是提高學習的質量的根本。
如果學生沒有提問的習慣,很可能只能夠滿足被動的知識積累;如果學生沒有認真聽課的習慣,課堂效率肯定不高;如果學生沒有總結思考的習慣,就不能把前后知識點有效的串聯。對于學生一定要先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在完成教學的同時,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自從2014年我校開始倡導“養成良好習慣奠定幸福人生”的辦學理念,可以看出我校學生無論是學習習慣還是生活習慣都有很大的進步,伴隨著良好習慣的養成,教學的質量也得到的長足的進步。在去年六年級質量測評中我校取得了全市公辦學校總分第一的可喜成績,我想這與學生們的良好習慣是密不可分的。
三、 “教”與“學”統一是有效學習的關鍵,是提升教學質量的根本
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與學生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的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教學活動要滿足多樣性和注意層次性,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要想給學生一碗水,我們就要有一桶水,在教學中我們只有不斷提高我們“教”的水平,不斷完善教師的知識儲備和教學方法,才可能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堅實的后盾。而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學生的“學”的質量才是檢驗我們教學是否提高的根本標準。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不斷提高“教”的質量,更要注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一旦我們能把“教”與“學”形成一個統一有機體,教學質量的提高一定是水到渠成的事。
四、 使用現代信息技術與多種教學手段相結合是使課堂高效的重要手段
積極開發和有效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合理的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注重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能有效地改變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但是信息技術的作用不能完全替代原有的教學手段,其真正價值在于實現原有的教學手段難以達到甚至達不到的效果。在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同時我還注重課堂教學的板書設計,必要的板書有利于實現學生的思維與教學過程同步,起到重點提醒和加強記憶的作用。
小學生現在的數學經歷較少、數學活動經驗不多,思維能力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深度不夠,在導入的時候多采用有趣的多媒體畫面和聲音效果較好。
在講解北師大二年級下冊初步認識分數的時候,我采用了小故事《狐貍分餅》,一下子吸引了大多數學生的有效注意力,認識到分數知識的作用和學習分數的重要性。在學習四年級觀察物體的時候,我引用了學生已經學過的《坐井觀天》的故事,再配上生動形象的小鳥和青蛙的叫聲、爭吵聲,問題一拋出學生也加入了小鳥和青蛙的爭論中,明白了所處的位置不一樣,觀察的范圍就不一樣,不但順利的導入新課還為要學的新課做了知識上的重要鋪墊,可謂一舉兩得。
總之,提高教學質量任重而道遠,至于如何提高更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和藝術。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學中能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教學規律,不斷融合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有效性,使課堂有效、高效,我們的數學教學質量一定能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小學數學教育.
作者簡介:張軍,安徽省亳州市,丹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