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瑤
摘 要: 作者結合當前因公出國(境)政策和審批要求,對高校因公出國(境)工作的特點難點進行分析,提出高校應切實轉變工作思路,落實團組的分類引導和區別管理,并通過信息公開、流程信息化等手段,不斷優化因公出國(境)工作流程,為高校人員赴國(境)外交流、實現高校辦學國際化提供有力支持。
關鍵詞: 高校 外事 因公出國(境) 審批要求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高等教育領域的跨國(境)交流與合作加速發展。教育科研國際化已成為高校實現內涵發展的必然要求,其發展程度成為高校辦學水平的核心指標之一。高校辦學國際化依托人員的交流和項目的合作實現,包含“走出去”和“請進來”兩個基本面。從前者看,除了師生赴外訪學、長期交流等情況,考慮到時間、經濟成本、項目資源、校內規章制度等因素的制約,“走出去”更多的是通過短期交流實現,特別集中在教職工短期因公出國(境)實現。筆者將集中探討新形勢下高校因公出國(境)工作面臨的難點問題及如何提升相關管理與服務工作。
一、因公出國(境)的基本內涵及管理環節
因公出國(境)是一項政策性極強的工作,指由我國各級政府或國有企事業單位派出并提供全額或部分資助,出訪人員持中國外交護照、公務(普通)護照出國(境)從事公務活動[1][2][3]。
從總體上看,因公出國(境)管理包含以下幾個基本環節:核準單位年度出訪計劃及預算、審批出訪任務、審批出訪人員、頒發因公證照、統一申辦簽證或簽注、集中管理因公證照、總結報告等[4]。在實際外事工作中,因公出國(境)主要指90天以內的短期或臨時出國(境)。超過90天的長期交流通常要求持因私證照出訪。
二、當前因公出國(境)工作的主要難點
與公民因私出國(境)相比,因公出國(境)增加任務審批等環節。在現行高等教育辦學體系下,只有少數部屬高校經教育部授權擁有一定程度的出訪任務審批權,其余大多數高校必須按干部管理權限向所屬地職能部門提交任務請示。在因公出國(境)工作中,出訪任務審批是核心環節,對整個因公出國(境)團組是否能夠組織和成行有決定性作用。因此,審批過程的難易、流暢程度,對因公出國(境)工作的開展至關重要。實際上,對許多高校外事工作人員來說,因公出國(境)的審批一直是痛點難點。集中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因公出國(境)審批工作涉及部門和環節眾多,通常包含所屬地教育主管部門、財政部門、外事部門等職能部門對出訪團組相關事項的審批。此外,根據團組成員的構成,如團長為高級別領導干部,按干部管理權限還需要提前向上級申報。盡管與多年前相比,政審環節得到簡化,但任務審批環節卻得到細化和強化。再加上近年來全社會因公出國(境)總量總體不斷增長,加重了職能部門的工作量。因此,總體看整個審批過程耗時比以前更長。出訪任務申報一般僅能提前三個月進行,而審批環節一旦耗時過長,勢必擠占簽證辦理的時間(特別以美國簽證為例,對于高校學術人員往往增加背景調查,辦理時長至少額外增加一個月),并影響機票購買等環節,造成不必要的經費浪費。
2.部分地方職能部門對高校因公出國(境)團組的審批,忽視高等教育系統的特殊性。無論是團組類型屬于學術交流、教學活動還是普通工作交流,審批原則一概套用對普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行政出訪的審批。在這樣的思路指導下,部分地區將高校的出國(境)費用完全納入三公經費核算,預算實行零增長乃至負增長,從嚴控制,與高校日益增長的開展國際交流的需求產生矛盾[5]。此外,對于團組具體的出訪日程,無論其活動性質是什么,部分地方審批部門在活動安排、天數上存在硬性規范的形式主義工作傾向,一定程度上對師生在外期間交流活動效果及與外方邀請單位的交流溝通造成影響。
3.與一般政府機關不同,高校因公出國(境)團組的人員構成有其特殊性,除了普通教職工,還可能包含外籍教師、港澳臺地區教師、學生等群體。首先,近年來隨著世界高層次人才的不斷引進,許多高校聘請外籍或來自港澳臺地區的教授學者擔任職務,這類人員與普通教職工一樣,也有出國(境)交流的工作要求。但按照現行因公出國(境)政策,職能部門無法對這類人員進行審批。那么如何規范和辦理這類人員與工作相關的出國(境)活動?這是需要職能部門和高校積極探索的問題。再次,高校經常需要派遣教職工帶領學生出國(境)學習交流,教職工按規定須走因公出國(境)流程,學生則按因私流程辦理,容易引起簽證、機票購買無法協調統一的一系列難題。特別是機票問題涉及經費使用,例如高校教職工必須走公務機票采購流程,但票價高于市場其他航線,而學生要求選擇其他航線,這種分歧今后在實踐中如何解決?
三、高校因公出國(境)工作改進措施的建議
新形勢下高校應如何改進因公出國(境)工作,更好地服務于辦學國際化的發展大局?在當前宏觀政策制度環境下,從高校角度講,改進措施的主要落腳點還是應放在自身工作上。筆者嘗試從以下兩大方面入手提出建議:
1.重視政策分類導向,落實區別管理。
2016年上半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央組織部、中央外辦等部門《關于加強和改進教學科研人員因公臨時出國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出實施導向明確的區別管理并優化審批程序,區分學術交流合作與一般性中外校際和科研院所間的工作交流。因此,高校應按照文件精神,調整本校因公出國(境)相關工作制度。主動區分、引導和規范管理本校各類因公出國(境)團組,例如可嘗試區分行政類團組和學術類團組,在計劃擬定、經費預算、行程審核等各個具體環節中,體現不同的校內政策導向。堅持規范管理,科學、合理地調控年度出訪計劃,嚴格控制行政出訪,鼓勵學術出訪,積極為教職工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創造有利的條件。
2.優化校內辦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務質量。
對于高校來說,要積極與所屬地職能部門進行溝通交流,及時了解掌握審批工作新動態,同時不斷優化校內辦事流程,改進工作方式。多個高校的實踐表明,信息透明化、流程信息化對于提升因公出國(境)管理工作成效起到尤為重要的作用。
(1)信息透明化。一方面指通過行前公示、歸國報告、成果共享等環節實現各出訪團隊信息的公開化,另一方面是申辦因公出國境過程中,外事工作人員與出訪人員之間盡可能實現信息對稱。后者的作用在實踐中往往得不到足夠重視。正是后者的缺失,導致出訪人員對于整個申辦流程所需的時間和材料要求缺乏正確預期,大大降低對高校外事工作的滿意度。對此,劉敏華將透明性納入因公出國(境)服務質量評價體系并進行了深入研究[6],指出了實現透明化的重要性。
(2)流程信息化。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重視“智慧校園”的建設。不少高校的外事工作實踐表明,辦公系統的信息化對提高工作效率、優化辦事流程起到了顯著作用。例如,黃凱鋒等人以上海交通大學因公出國(境)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為例,提出流程的信息化使業務管理人員可把更多精力投入服務中,并通過系統數據的分析和挖掘,對學校推進國際化提供指導意見[7]。流程的信息化,不但便利了出訪團組資料的受理與審核,提高了因公出國(境)辦理效率,還可以整合各類國際化數據,為高校教育國際化發展提供戰略參考。
綜上所述,因公出國(境)是一項政策性極強的工作。對于廣大高校來說,切實轉變工作思路,落實團組分類引導和管理,并通過校內工作流程的信息公開、辦公平臺系統的信息化建設等手段,不斷優化因公出國(境)工作流程,才能有效支持高校人員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促進辦學國際化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祁陽.探討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因公出國(境)管理[J].長江叢刊·理論研究,2017(06):218.
[2]王琢.新時期下高校因公臨時出國(境)管理工作淺析[J].時代教育,2016(23):109-110.
[3]張冬艷.淺析新時期高校因公出國管理工作[J].考試周刊,2016(6):159-160.
[4]趙正平.涉外行政管理教程[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8:264.
[5]岳璐璐,任旭明,秦秀麗.芻議高校“因公出國(境)”經費管理[J].市場周刊,2014(12):53-54.
[6]劉敏華.高校因公出國境服務質量改進與優化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3:24-26.
[7]黃凱鋒,陳肖瑩,張偉民.用信息化大幅提升高校出國(境)管理水平和服務效率——以上海交通大學為例[J].管理信息化,2016(03):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