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學生的成長、發展、成才的過程中,德育教育起到的是在發展方向上的定向作用,一個在道德方面缺失的人,是不可能成為一名真正的有益于國家、有益于人民的全面型人才的。為了保證學生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在小學階段推行品德與社會教育,對學生的健康發展來說意義是無比重大的。對小學生進行品德與社會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在課堂,如何提高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效果,就成為廣大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普遍思考的問題了。
關鍵詞:構建;品德與社會;高效課堂
小學階段是少年兒童的身體發育的重要時期,也是思想品德、智力、思維、生活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對學生日后的發展來說是一個最基礎的奠基時期,對學生將來的成長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為了幫助小學生形成健康、積極、向上的思想意識,培養小學生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培養小學生正確的生活態度,提高小學生的道德品質水平,增強小學教學的針對性、實際性、實效性,在小學階段開設品德與社會課程就尤為必要了。在教學中,教師不能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照本宣科地進行教學,而應當以小學生的發展實際為基礎,科學設計教學內容,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積極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效率,打造一個充滿活力的高效課堂。
一、 深入探究教材內容
想要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就必須以教師對教材框架的整體把握和對教材內容的深入分析、準確掌控為基礎。如果教師不能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地探究,不能將教學內容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教學設計不能適應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態和認知發展狀態,又怎么會保證課堂教學的高效開展呢?所以教師一方面要對品德與社會教材進行不斷地探究和分析,依據新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活動;積極采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帶來海量的學習資源;積極探求品德與社會學科同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將各門學科中對學生的思想品德進行培養、對學生的社會觀念進行強化的要素抽取出來,充分融入到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中;要積極尋找實際生活同學科教學之間的聯系,通過更加生活化、更加實際化的教學內容來激發學生對生活的深入感知,培養學生的生活意識和生活能力,保證品德與社會學科高效課堂的構建。
二、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沒有學生對品德與社會學科的足夠的學習興趣作為保障,就不可能促使學生以積極主動的姿態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就不可能保證學生同教師開展廣泛、深入的互動交流,也就不可能保證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效果的提升,構建高效課堂也就成為了一句空話。在傳統的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中,教師以照本宣科的形式進行教學,沒有顧及到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時品德與生活教學內容中包含有大量對學生進行說服教育的內容,學生的逆反情緒表現嚴重,這都極大制約了高效課堂的構建。為了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采取和學生進行互動的形式開展教學。例如在《我的課余生活》教學中,可以鼓勵學生講出自己課余生活從事的各項體育、文藝、休閑活動。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首先講述了自己在課余生活中喜歡從事打籃球和慢跑等有氧運動的情況。這樣一來,學生們紛紛講述自己的情況,有的說自己喜歡看書,有的說自己喜歡聽歌,有的說自己喜歡玩游戲,有的說自己喜歡游泳……這時候教師再從正面加以引導,讓學生正確面對課余時間,采取那些健康的方式來充實自己,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和素質的有效提升,實現高效課堂的切實構建。
三、 合理運用媒體教學
在品德與生活學科教學中,如果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那種過分強調教師教、忽視學生學的模式早已經不適應當前教育教學事業高度的發展與學生求知欲望的不斷提升了,所以教師必須與時俱進,采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多媒體及時的不斷普及,給小學品德與生活學科教學帶來了極大的發展動力,教師可以將更多的知識和更多的內容通過多媒體設備展示給學生,加大了課堂教學內容的容量,活化了課堂教學氛圍,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以更加高昂的姿態投入到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活動中來,實現教學效果的提高。例如在《讓危險從我們身邊走開》的教學活動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首先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在生活中、學習中因為不注意細節而容易出現危險的圖片或視頻,例如私自到坑塘處游泳、用濕手摸電器、在高壓線下放風箏、用鉛筆刀削鉛筆的時候一心多用、用嘴叼鉛筆等,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這些不為人重視的細節往往會釀成極大的災禍,并教育學生遇到突發災難應該如何應對。這種方式的教學活動可以給學生一種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感覺,學生的感知程度更高,課堂教學效果也更強了。
四、 組織多種實踐活動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的理論體系,更要培養學生的能力體系,需要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多種形式、多種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加深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究能力,還能給學生充分深入生活、感知生活的能力,對培養學生的社會生活能力也是一種有效的促進。例如在《我的家鄉在變化》單元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以“綠色環保,愛我家園”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倡導綠色出行、倡導保護環境、倡導垃圾分類投放,杜絕隨意丟棄垃圾,杜絕隨處傾倒臟水廢物,并積極從我做起,從自身做起,在家庭中、在社會上積極宣傳環保理念,為環保提出可行性的合理化建議等等。綜合實踐活動給了學生更大的實踐發展空間,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實踐理念,促進了品德與生活高效課堂的構建。
總而言之,品德與社會是促進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形成的有效途徑,是促進學生成為一個社會人,適應社會發展的必要措施,是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作為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師,必須以新課程標準為導引,以不斷研究教材為提升方向,以對學生發展規律以及學習規律的把握為基點,通過多種有效教學措施的運用為手段,大力構建品德與社會的高效課堂,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良好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偉.淺談如何打造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高效課堂[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6(1).
[2] 陳銀玲.善用生活資源構建高效課堂——淺談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J].讀寫算:教師版,2015(29):247.
作者簡介:顧蕓,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市虎丘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