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高
摘要:生本思想下的“以學定教”關鍵在于尊重學生、喚醒學習、用好學材。一言以蔽之,在于“讓學引思”。“讓學”,就要重塑“學生觀”,尊重學生,讓出學習的時空。“引思”,就要重構“學習觀”,喚醒學習,引發思考;就要重建“學材觀”,用好學材,引發思維。
關鍵詞:以學定教;讓學引思;學生觀;學習觀;學材觀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8)02A-0023-03
關于教學,長期以來存在著各式各樣的主張、實踐、反思。從《禮記·學記》的“教學相長”,到“以案定教”“以教定教”,再到“先學后教,以學定教”,都是既抓住了課堂的關鍵所在——教與學,又在不斷地叩問教學本質。
關于“以學定教”,比較普遍的認識和選擇是依據學情確定教學的起點和內容、方法和策略。對此,許多學者有過深入思考,其中鮑銀霞的觀點就有一定的代表性:“以學定教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成長需求、學習準備、個性特點、發展潛能等設計和實施教學活動,并依據學生的學業進步程度評價和調節自身的教學行為,從而達到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根本目的。”[1]不管怎樣表述,可以肯定的是,“以學定教”的核心是人,是教育者目中有人、以人為本、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的“學”當指“三學”:學生、學習、學材。所以生本思想下的“以學定教”,關鍵在于尊重學生、喚醒學習、用好學材,在于“讓學引思”。
“讓學”,就要重建“學生觀”,尊重學生,讓出學習的時間、空間,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探究發現的過程。“引思”,就要重構“學習觀”,喚醒學習,引發思考;就要重塑“學材觀”,用好學材,引發思維。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教難于學,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讓學。”[2]所以,“讓學引思”的前提是“讓學”,“讓學”的廣度決定了“引思”的深度,“引思”的深度反作用于“讓學”的廣度,“讓學”與“引思”猶如太極推手的雙方,彼此推動,共同發力于課堂的教與學。
一、重塑“學生觀”
作為教育改革實踐者的教師,作為課程改革主陣地的課堂,所秉持的學生觀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學生觀決定了執教者對學材的態度、學法的選擇。
如果你是赫爾巴特“教師中心論”的追隨者,追求教師的絕對權威,那么你的學生自然是被動的客體,很可能成為裝知識的容器,你習以為常的教學生態最可能是“家長制”“滿堂灌”“填鴨式”。
如果你是杜威所說的“看守者”(watcher)和“助手”(helper),看重教師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角色,那么你的學生自然是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中心,最心馳神往的教學生態必然是“讓學引思”。
時至今日,“家長制”“滿堂灌”和“填鴨式”的教學沒有絕跡,“滿堂提問滿堂答”不絕于耳。這讓我們不得不糾結于到底該給孩子們一個怎樣的教學生態。
比如,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經過正方形、長方形的舊知復習,許多教師會自然而然地提問:“怎樣把一個平行四邊形割拼成一個長方形?”新知教學最重要的第一個環節就暴露了教師的學生觀——教者如此一問,就是規定了思考的方向(以舊帶新),約束了思維(割拼轉換),哪里考慮學生是否部分認知了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哪里給學生思維留有主動探索的時空?
是不是可以換一種提問:“已經知道平行四邊形面積怎樣算的同學請舉手?請分享一下你是怎么知道的。大家有辦法來說明或者證明你所知道的嗎?”這樣的開局尊重學生(知其然),切中要害(知其所以然),警醒學生不要進行死記硬背結論的“假學習”。這樣的提問重視學生已有的認知,激發學生全部的興趣,給學生充裕的思考時間、思維空間,就是尊重學生、尊重成長的有效方式。
不同的學生觀,自然就會有不同的教學行為;不同的教學行為,折射著迥異的學生觀。為教者,當時刻審度自己的做法,時刻警醒自身的教學行為,時刻提醒自己重建“學生觀”。教學不止,重建“學生觀”就不應停止;以生為本,重建“學生觀”一直在路上。
二、重構“學習觀”
“學習”,現代漢語詞典釋義是“從閱讀、聽講、研究、實踐中獲得知識或技能”。顯然,專心致志聽教者講解是學習,動手實踐經歷知識的發現過程也是學習。在課堂,被動學習與主動學習既然各有所長、不可或缺,在生本理念下當秉持什么樣的“學習觀”呢?答案是“學會學習”。
關于“學會學習”,日本的齋藤孝、美國的格洛里亞·芬瑞得(Gloria Frender)、中國的衛剛老師等學者或一線教師都曾以《學會學習》為題撰寫專著來系統探討。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也曾振臂高呼:“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但反觀我們的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還沒有成為教師的自覺行動。
“學會學習”的出路在哪里?對此,“讓學引思”的教學主張正在積極做出回應:一個“讓”字,凸顯生本;一個“引”字,突出學法。近來,筆者觀摩了鹽城市信息化數學課“同課異構”展評活動。大家熟悉的《復式統計表》教學內容,傳統的教學處理往往是從分析單式表的局限到介紹復式表、填寫數據、看表回答問題,鮮有“讓學引思”。但在展評活動現場,筆者看到了老師們充分發揮電子白板的優越性,讓學生在單式統計表的“拼接”中自然引起“合并”需求,讓學生在復雜表格面前自然生出設計表頭說明表格內容的需求,讓學生在復式統計表的觀察、比較中自然引發思考與發現。整節課,學生真正經歷了“復式”之“復”的產生過程、認知歷程。
誠如羅杰斯所倡導的“學習者中心論”,教學過程貴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教師需要承擔學習促進者的角色。通過“讓學引思”來激活學習,指引學生的實驗與實踐,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發現的過程與方法,在整個學習進程中既重視知識結論更重視知識獲取過程,既重視過程體驗更重視過程中的思考力和思維力提升。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在實踐中有著真切的感受,在感受中有著深刻的感悟,思路打開,思維活躍,思想自由,假以時日,生本主張下的“學習觀”必將走向實踐,惠及眾生。
三、重建“學材觀”
關于當下實際的教材觀,筆者最近參與研討的一節小數加法的新授課(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頗有代表性。執教者初步的計劃是完全按照教材例題、習題順序教學,即:先按套路復習整數加法后用教材上的購物圖讓學生先提出一個加法問題并列式計算,通過核對價格(整數計算)的辦法驗證小數豎式計算的正確性從而解決數位對齊問題,然后自然過渡到“還可以解決哪些問題”。教研組研討時大家比較傾向于“這樣的計算題教學也只能這樣教了”。可是,普遍存在的、大家習以為常的“按教材順序”上課是不是值得我們警醒?
單以這節課為例,這樣的設計前提是學生完全不知道小數加減法計算,但事實上許多學生在生活中早就或多或少地接觸過小數加減法。選用購物圖來提出一步計算的加減法問題,還煞有介事地引導學生思考“能解決什么問題”“怎樣列式”,有低估學生水平之嫌。這樣的教學流程很難說哪個環節體現了執教者的“讓”“引”精神、激活了學習者的“學”“思”激情。
筆者在此絕無否定教材之意,恰恰相反的是,筆者是比較贊同這樣的素材呈現的,因為這樣的素材呈現還原了生活,學生讀之親切,理解容易,可以說是具有很強普適性的圖文并茂的讀本、學材。這樣的學材告訴執教者本節課的課程地位、學習進度、教學目標和要求,而如何使用好這樣的學材則是考驗執教者智慧之所在。
經過主觀上自覺主動放棄“學生無知”“照搬教材”的頑固舊觀念,最終大家選擇從學生喜歡的也是近期課堂上常用的玩數字卡片入手開展教學。首先,舊知導入“最近發展區”:出示4張卡片讓學生拼出兩個兩位數表示物品價格,完成整數加法豎式計算算理復習。其次,建構舊知生長點:增加1張小數點卡片,讓學生組合出兩個一位小數表示物品價格(回到學材),完成小數加法豎式計算。在此基礎上,通過增加卡片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思維,逐步解決整數加小數、一位小數加兩位小數等各種變式情況。這樣的處理重視了課本安排的“價格”元素在輔助算理理解上的作用,同時讓學生在參與設計中激發興趣(卡片擺出目標數)、體驗過程中激活思維(卡片怎么擺?為什么?),尊重了兒童天性,重視了學生的認知基礎,這種“激活了的教材”[3]使得教學活動與學材作用得到較好的銜接和互補。
在筆者看來,如果我們視教材為學材,那么學材均有“心意”——課程編寫者的心意,兒童的心意。所以有人才積極主張“學材是從傳統教育出發,對傳統教材的教育內容、手段等做出的重新調整與重組”[4]。傳統意義上的教材僅是一個參考,教材中的素材只是一種備選,視之為學材,實際教學的選擇余地、更新空間更大,應該更接地氣,更親近學生。但是,“按教材順序”上課在當下較為普遍,且因常常被視為“家常課”而沒有被深入反思。“按學材心意”教學,執教者往往知難而退、避而遠之,因為不能照搬,大傷腦筋。事實上,“按學材心意”教學能體現執教者挑戰智慧和學習者生成智慧的樂趣和可貴,久而久之,執教者的工作因為始終充滿挑戰而一直“保鮮”,學習者也在學會聽課、學會思考、學會學習中一生受益。
參考文獻:
[1]鮑銀霞.以學定教的基本內涵和實現途徑[J].現代教育論叢, 2008(4).
[2]海德格爾.人,詩意地安居[M].郜元寶,譯.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2011:28.
[3]李星云.論小學數學學材的開發與運用[J].教育評論, 2008(1).
[4]李強,李孟璐.變“教材”為“學材”的幾個基本問題[J].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1(10).
“Letting Learning and Guiding Thinking” Triggering the New Teaching Ecology of “Teaching According to Learning”
ZHANG Xin-gao
(Yancheng No. 1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Group, Yancheng 224008, China)
Abstract: “Teaching according to lear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s resides in respecting students, arousing learning and well utilizing learning materials. To put it in a nutshell, it lies in “letting learning and guiding thinking”. “Letting learning” means reconstruction of the outlook on students, respecting them and letting them have their own learning time and space. “Guiding thinking” indicates reconstructing learning ideas, arousing learning and triggering their thinking. Besides, teachers should reconstruct their perspectiv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to make good use of them and activate students thinking.
Key words: teaching according to learning; letting learning and guiding thinking; outlook on student; outlook on learning; outlook on learning mate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