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海連
摘要: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凡是學生能夠探究得出的知識教師不要直接告訴;學生能夠獨立思考的問題教師不要暗示;學生能夠獨立操作的探究活動教師不要代替。給學生提供充分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去發現。
關鍵詞:自主;合作;探究
一、創設情境,誘發自主學習的興趣
學習興趣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生的,它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在動力。因此,教學中要合理創設帶有因素的問題情境,把問題蘊藏在情境之中,以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誘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例如:我在教學《垂直與平行》例一中,讓學生畫圖感知,想象在無限大的平面上出現兩條直線及學生畫出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各種位置關系。這樣讓學生感受了兩條直線都是在同一平面內,體會了數學空間想象。根據對教材的分析,我們采取了 由舊知引入新知:先創設情景導入: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直線,知道了直線的特點,“哪位同學還記得直線的特征?”“直線是沒有端點,可以向兩端無限延伸”。既復習了舊知,又為后面畫法的探究做鋪墊;然后追問一句:老師這兒有一張紙,如果把這個面兒無限擴大,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它是什么樣子的?在這個無限大的平面上,出現了一條直線,又出現一條直線。想一想,這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是怎樣的?會有哪幾種不同的情況?學生回答興致勃勃的回答到“能”!老師緊接著說:現在每個同學手中都有這樣的白紙(對折兩次),咱們就把它當成一個無限大的平面,把剛才想象畫下來;注意要求以下幾點:1.在折后每個小面標上序號;2.在每個小面內任意畫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不一樣的圖形;3.小組內討論、整理;4.小組長負責把整理結果,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畫在大平面上。開始吧。(學生試畫,教師巡視)。 通過“想-----畫-----交流----整理”解決問題,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體現數學知識的縱向化。
二、自主探索的過程
在探究過程中,要充分訓練學生思維而且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要注意:凡是學生能夠探究得出的知識教師不要直接告訴;學生能夠獨立思考的問題教師不要暗示;學生能夠獨立操作的探究活動教師不要代替。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1、動手與動口訓練結合,要重視學生動手操作,更需要重視學生動腦思考與動口表達相結合 。2、觀察思考與應用推理相結合 由觀察思考發現規律,運用規律探究新知,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應該是課堂的主角,老師應該做好配角,老師只需適時加以引導點撥、調控課堂。3、分類:自己說-----同桌說-----小組說。
三、自主探索的興趣
數學學習比較抽象,容易產生枯燥感,所以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首先要注意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覺得數學離我們不是那么遙遠、而且我們時時刻刻都能用到;畫圖概念教學,眾所周知,枯燥乏味,空間想象力強,學生往往覺得難而放棄。那么在這樣的教學中該如何去面對呢?比如 :我在教學《垂直與平行》中,
1、以分類為主線,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體會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間的位置關系。
在設計教案時我大膽地讓學生以分類為主線,通過小組分類,匯報,再根據學生分類的不同情況,讓學生把作品局限在兩個集合中,這樣學生會出現找不到家的或找錯家的情況,抓住這一時機進行梳理分類,通過班級爭論、教師點撥等活動,幫助學生在復雜多樣的情況中逐步認識到: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兩種情況。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兩種情況。學生把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進行分類,具有一定不可預料性,大致設想有三種。
解釋“交叉”一詞在數學上就是“相交”的意思,目的是為了規范學生的語言,使課堂討論更加嚴謹、更加數學化。
從相交后形成的角度來看,學生找到一種最特殊的情況“+”,引出互相垂直的概念。引導學生用工具驗證相交后成直角的現象。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使數學生活化,從學生的身邊發現數學知識。找到垂直與平行的現象。培養學生觀察的能力,進一步在生活中發現垂直與平行。
2.在知識探究的過程中完成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意識與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
(1)課前讓學生畫圖感知,想象在無限大的平面上出現兩條直線及學生畫出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各種位置關系。
(2)合作探究意識的培養。體現在小組中進行歸類整理,板前展示分類情況,及集合的形式展示分類情況。
(3)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對看似兩條直線沒有相交而實際卻相交的情況的想象;②對平行線永不相交的想象。通過學生的預習操作,觀察與想象,感知并感受兩條直線間的位置關系,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創設自主探究的情境氛圍,多給學生機會,多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激勵學生不斷積極自主探究、樂于發現問題、樂于解決問題,最終培養學生樂于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