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芳
(大理大學藥學與化學學院,云南大理 671000)
“藥理學”是醫學、藥學、護理學等醫藥學專業本科生必須學習的一門醫學基礎課,素有“鬼門關課程”之說。許多學生反映在“藥理學”課程學習中藥物太多記不住,作用機制太復雜難理解,大量的醫學基礎知識和臨床醫學知識相關聯,無法有機結合起來〔1-3〕。使得許多學生在學習“藥理學”時有畏懼心理,以及考前失眠等各種考前綜合征。因此,如何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去接受它,喜歡它,并讓該課程更好地服務于今后的專業實踐,有必要去探討“藥理學”的學習方法。作者從事“藥理學”教學30余年,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摸索有效的學習方法,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反復應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期待和同行們共勉。
每門課程教學的第一節課是十分重要的,要讓學生充分了解該課程學什么,對自己今后的職業生涯有什么幫助,在自己所學的專業中處于什么樣的地位,與前后的課程有什么關聯。所學課程的學習方法有哪些,課程學習過程中要重點關注什么等系列問題。要清清楚楚地交代,讓學生心中有底。如“藥理學”的教學,就要告訴同學人人都會生病,都要使用藥物,對自己、對家人、對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藥理學”關乎人類的健康,學好“藥理學”就會學會如何發揮藥物的最大效應,如何避免藥物的不良反應。通過用好藥、用對藥,減少患者的經濟負擔,提高生命質量。通過以上的引導,充分調動大家學習的積極性,為其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心理準備。
人們對日常生活發生的事情是最容易記住,也最容易理解。如把要學習的各種知識先自我充分地理解,認真地消化,在不改變其真實含義的前提下,再把它與各種社會現象融合在一起,那學習起來就不會費勁,就會更好地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2.1 尋找“替身”的教學法 學生常常反映每一個章節內都有許多藥物要學習掌握,總是把握不住要點。教師在教學時就要告訴學生每一章節都有代表藥,代表藥是因作用齊全或因臨床常用而稱其為代表藥,而其他的藥物都是在彌補代表藥的不足或是有別于代表藥本身特點之外的藥物。如介紹M受體阻斷藥時,阿托品就是該章節的代表藥,因阿托品作用過強、時間過長,選擇性低,故在驗光配鏡及眼底檢查時,后馬托品就作為它的“替身”,就如同電影明星需要替身一樣。因阿托品用于休克時常常要大劑量才能顯效,而此時阿托品的不良反應也突出,因此山莨菪堿的出現就是在彌補這一缺陷。如介紹青霉素類藥物時,基于天然青霉素不耐酸不能口服,使用不便,抗菌譜窄、應用范圍窄,對β-內酰胺酶不穩定,易耐藥等缺點,如需口服時,可用青霉素V鉀片替代,如用于耐甲氧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時,可用苯唑西林替代。通過找“替身”來詮釋同類藥物的多樣性。
2.2 判斷“感情專一與否”的教學法 對如何把握藥物的臨床應用也常常是教師和學生頭痛的一件事。可以采取日常生活中“感情問題”來比喻藥物的作用特點。如鐵制劑和異煙肼這兩種藥一輩子各自鐘情于缺鐵性貧血和結核病,而糖皮質激素、阿托品等藥物太花心,如同“太平洋警察”啥事都想管,許多病都想插上一腳,非常類似感情不專一的人類,這勢必造成不良后果,進一步說明糖皮質激素為何不能濫用。用此方式告訴同學,藥物選擇性低,作用太廣泛,必然會產生種種不良反應。
2.3 提升“臨床地位”的教學方法 有不少藥物因更新換代而被淘汰,如何闡明這種現象,可用“長江后浪推前浪”這樣的生活常識去比喻藥物的更新。如磺胺藥由于僅抑制二氫葉酸合成酶,故列入抑菌藥家族之中,但其抗菌作用達不到臨床效果。而與甲氧芐啶藥物合用后,雙重阻斷葉酸的代謝,使磺胺藥的抗菌強度大大提升,使其從“抑菌藥”一躍成為“殺菌藥”。雖然這樣的合用目前也發現一定的耐藥性,但之前“身份的改變”使磺胺藥曾經在沒有更好的抗菌藥物時一度活躍在醫藥界,被人們所接受。
2.4 穩爬“樓梯”的教學方法 在現今社會中,抗菌藥物的亂用濫用已經到了必須整治的關鍵時期。為何出現這些情況,很大程度取決于人們對抗菌藥的作用特點把握不準,對抗菌藥的耐藥性重視不夠。如何讓有限的抗菌藥資源得到合理的使用,如何降低抗菌藥的耐藥性,就應該引入爬“樓梯”式的教學方法。如各代頭孢菌素對G-細菌感染的使用,在沒有腎功能不全的前提下,就應該依次使用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等頭孢菌素,而不應該一開始就給患者使用第三或第四代頭孢菌素。這就如同爬樓梯一樣,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不能一腳跨過多個臺階,容易導致身體受傷害。
2.5 引入“異性相吸”的教學方法 許多同學對藥物不良反應的處理或藥物中毒的搶救措施常常是死記硬背,難以形成永久記憶。如采取日常生活中“異性相吸”這一人人皆知的社會現象去講解就會產生良好的效果。如阿司匹林及苯巴比妥等酸性藥物過量中毒,在處理過程中往往加用堿性物質碳酸氫鈉,就是利用中學所學的酸堿中和反應,使阿司匹林更多處于解離狀態,從而減少吸收,加速其排泄,減輕中毒癥狀。
2.6 運用“結合數學”的教學方法 在對某一藥物的體內過程、藥理作用、臨床應用、不良反應及禁忌癥等知識的教學與學習過程中,無經驗的教師及學生常常采取各自為政,分散教學與單獨記憶。這樣的教學容易造成知識凌亂,無系統性、邏輯性及連貫性,極大地降低了教學效果及學習效果。如在學習糖皮質激素時,運用“數學推導”的教學方法可以產生很好的教學效果。如在講解糖皮質激素對三大物質代謝的影響時,正因為導致血糖、血壓及血脂升高,故禁用或慎用于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患者。因該類藥抗炎不抗菌,降低機體免疫力,誘發加重感染,故臨床僅用于嚴重的細菌及病毒感染,而且要合用足量有效的抗菌藥物。正是因為可的松及潑尼松要經過肝臟的生物轉化變成氫化可的松和潑尼松龍才能有效,故告知同學在肝功能不全時,就要選擇這兩個藥的活性形式才能發揮作用。
綜上所述,任何課程的教學都需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才能將復雜深奧的知識簡化成大家易于接受的知識。要始終把握不能單純地就理論而理論式地教學,不能滿堂灌式地教學,不能整本教材千篇一律地教學,應該就不同內容采取不同的方式,緊密結合社會需求及專業特點,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真正闡明所學知識對社會、對人類的貢獻程度,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