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群
摘 要:中國畫是我國的傳統繪畫,中國畫尤其是山水畫在我國的教育發展史上有著極其重要而輝煌的發展歷程。中國山水畫一直秉承著簡單、實用、高效的原則。在當今山水畫教學中,選擇最多的教學方法是讓學生臨摹名家繪畫。文章針對山水畫傳承和臨摹問題,提出一些在教學改革上的建議。
關鍵詞:中國山水畫;臨摹;教學改革
在當今山水畫教學當中,臨摹是學習當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但是在實際授課當中,由于各種原因,比如學生各個階段的基礎不同,直接臨摹很難實現學習效果。中國山水畫教育想要在當今社會進一步發展,就必須進行創新,創新的源頭就是創作者的實踐,需要創作者全身心投入傳統山水畫學習中。臨摹是山水畫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臨摹學習過程中,教師如何把最新教學資料和教學理念相結合,促進我國山水畫傳承,是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中國畫教學方式也在不斷發展,山水畫作為一種極具個性的繪畫語言,寄托了我國文人墨客對弈山水田園的衷情。自古我國的文人雅士就喜歡描繪山水,在魏晉時期,山水畫得到發展,尤其在宋元時期山水畫技藝達到巔峰。山水畫繪畫技藝需要在我國得以傳承,山水畫教育承載著傳承山水畫的重要任務,怎樣教授課程,如何創新課程,就成為了當前教育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當代山水畫的教育格局
在當今社會環境中,國畫發展勢頭平穩,在山水畫教學行業中,培養出了大批優秀人才,山水畫教學文化氛圍良好。在這同時,現當代文學的迅猛發展也間接促進了山水畫意境的提升。多樣活動和生活環境促進了畫家創作的熱情,也激發了其創作的靈感。多元化的文化成果有利于畫家之間的相互技法切磋以及交流,培育良好的修養和作畫的技藝。
當代中國山水畫畫壇主要分成兩個陣容,一個陣容是北派山水畫,另一個陣容就是以黃賓虹為代表的南派山水畫。山水畫教育也在南北兩個派別的推動下有著突飛猛進的進展。伴隨著我國對教育事業的不斷重視和加強,山水畫教育投入資金的力度也不斷加大,各地美術學院也都被不斷建立起來,同時規范了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助。隨著美術專業招生范圍不斷擴大,繪畫臨摹作為美術學院必修課程,授課模式也在不斷更新,授課思想也在發展,同時增加了學習課時以及創作寫生課。在這一過程中,臨摹繪畫學習始終被擺在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總之,當代山水畫教育已經走向正常軌道,形成了諸多值得借鑒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
一直以來,中國山水畫教學都十分注重培養學生臨摹的能力,但卻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中國的山水畫教學遵循的是教師講授知識,學生聆聽并學習這一教育教學模式。雖然這一種教育模式有合理之處,但是在總體看來就忽視了學生的創造性培養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筆者在教育教學階段以及實踐當中發現,雖然這種固有的模式能夠為學生打下較好的繪畫基礎,掌握基礎的繪畫技法。但是在最后進入自主創作階段當中,對于創作過程當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并且對于教師解答的依賴性較高,能夠自主完成探尋答案的能力還是較弱。
二、學習傳統山水畫的創新與繼承
中國畫萌芽時期,可以追溯至三國時期。從三國至晉代,顧愷之在他的畫論《畫云臺山記》當中對山水畫進行了定義。后來宗炳的《畫山水序》當中又進一步定義了山水畫即“以色貌色,以形寫形”,追求作畫的審美情趣。同時期王徽在《敘畫》當中曾經提到過“望秋云、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的這一觀點。至唐朝,文化藝術得到繁盛發展。山水畫獨成一方開始了蓬勃的發展,在這一時期便有了王維、李思訓等父子獨成一派。前者開創了文人水墨畫,后者開創了著色山水。隋代的展子虔的《游春圖》是我國的當今保留最為完整的山水畫作品。自李思訓父子開創了著色山水以后,坊間便開始流傳這一種小范圍的師父帶徒弟的這樣一種模式。
山水畫的成熟時期便是在五代十國。在這一時期,水墨畫逐漸走向成熟,在技法上更進一步發展。與此時期便走出了荊浩、關仝等代表人物,不斷吸取前人經驗,因此畫風便更加明朗。同時,李成、范寬、董源、便形成了畫壇三足鼎立的局面。在這一時期,更是推動了山水畫的發展,開創了“米氏風云”,米芾更是將這種精湛的技藝燦然于北宋的畫壇。到了南宋時期,山水畫發展更進一步,南宋四大家便是這一時期最好的代表。宋朝時設立的畫院培養出了許多畫技高超的畫師,使得山水畫得到了更高的創新,在南宋時期的筆墨傳統一直延續到了元朝。元朝更加注重山水畫的情悅功能,即注重畫家對感情的抒發,同時在元代更加具有消遣性和文學性。宗白華認為,在元代,山水畫達到了空前的高度。這一時期山水畫既有寫實性,同時也有畫家的自我情感的表達在其中,達到了完美的精神境界的結合,元四家是元代這一時期的代表。明代時期出現了很多的新門派,在清代時期正統與反正統兩派的爭斗延續了很長時間。從山水畫的發展歷程來看,古典的教學技法培養出了許多畫家,同時也給我們留下很多珍貴的典藏,這是我們中華精神文化寶庫的瑰寶。
三、臨摹山水畫的重要意義
在山水畫的學習過程當中,臨摹是一種最為基礎的訓練方式,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很多畫壇大師都十分重視臨摹的作用,并且都是親力親為身體力行地去進行實踐。對于初學山水畫的學生來說,通過臨摹名家作品,學生可以直觀地領悟畫家對用筆用墨方面的一些控制,手中下筆的力道也就自然會把握分寸,在臨摹的同時還能夠直觀地加強學生的深刻記憶。這樣學生不僅僅可以提高繪畫技巧,還可以提高對山水畫的審美能力,就會在無形當中為獨立創作奠定了基礎。在我國的畫壇當中,歷代名家學習都是從山水畫開始,而且都是從臨摹名家作品開始。謝赫在《古畫品錄》當中提出了著名的“六法論”其中非常有名的一個便是“傳移摹寫”。國畫大師黃賓虹也曾經說過:“臨摹雖然不屬于創作范疇,但是確是創作路上必不可少的一個階段”。由此我們可以得知黃賓虹對臨摹有著很高的評價,并且他本身也是非常注重這一點,并且一直堅持身體力行。
四、山水畫臨摹教學的措施
(一)傳道授業,訓練技能與技法
山水畫教育要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下“狠功夫”。但是并不能只注意深度不注意廣度,也不能只要廣度而不要深度,要讓著二者有機高效的結合起來。我們要廣泛介紹,在全面開花的基礎上緊密結合起來,注意訓練技能的“實而精”。
這其中所說的“精”便是將教學上最有用最為有效的東西篩選出來,傳授給學生。筆者認為,在山水畫的教學當中應該將其中繁密的知識點集中分類,比如筆墨和技法問題,有的技法和用筆甚是玄妙,這其中暗藏玄機,不便于老師的教授和學生的理解與接收,因此,在這個時候臨摹就發揮了其重要的作用。對于這種情況,在講清其中技法概念的同時,要將其分類講解。一個是筆墨要求,如力度與速度,還有其中濃淡干濕的要求;一個是筆墨方法,包括筆墨的狀物傳情、洗練概括,還有最為重要的便是筆墨皴法以及轉折頓挫等。
在學習的同時,選擇學習的教材還要求夠“精”。這便是要求我們選擇的教材要非常具有代表性,可以起到一個以點帶面、舉一反三、事半功倍、觸類旁通的這樣的一個效果 。在山水畫當中,最為精華的便是講求其“皴法”,皴法有很多種,如披麻皴和荷葉皴等,其中就分為以線為主、以點為主及以面為主,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要注意掌握這三種技法。在教學當中,最好選擇嘗試用一下民間的技法口訣,民間的技法口訣更是一種精華,是廣大人民智慧的結晶。
(二)選擇學生分階段練習并指導
美術專業的新生在國畫上第一次接觸山水畫時,對其中的了解少之又少,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要選擇分階段指導。大部分學生在選擇學習臨摹素材當中都是毫無章法選擇其中一個開始臨摹,這種臨摹的方法是毫無用處的,這會讓學生無法理解其藝術原則,也不能全面地學習。在學生的入門階段 ,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在選擇名畫的基礎上挑一些更加基礎的臨摹范本。在學生臨摹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臨摹創作,形成一種良好的臨摹習慣。學生在臨摹的過程當中要通過臨摹范畫來了解一些技法,比如用筆用墨的基礎知識。在學生臨摹作品當中遇到了關鍵的知識點,老師要親自上陣為學生做示范,比如在畫樹的時候要注意其前后關系、疏密程度以及穿插。在選擇臨摹范本上,老師可以為學生選擇宋代至清代這期間的作品,其都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可以讓學生系統地了解知識點,學生臨摹山水小品可以更加系統地掌握其意境以及體會其完整性和嚴謹性。通過系統學習來對我國山水畫做更全面的了解,為日后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結語
在中國畫山水畫教學的各個環節當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作的熱情以及激情,要以圍繞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造激情為主,要培育學生的主動性以及思考性同時還要兼顧主觀能動性。臨摹是一種切實有效的方法,只有不斷臨摹,才能為學生以后的山水畫學習和獨立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技藝上的引導者,要不斷進行反思,督促改進自身的教學方式,解決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優秀并且具有創造力的學生。傳授知識的老師是關鍵,要扎實地掌握美術理論基礎知識,只有具備了多方面的藝術修養,我們才能有不斷創新的動力。本篇文章是近幾年來我在山水畫教學當中的一些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在此做一個介紹,望同仁指正。
參考文獻:
[1]王靜.山水畫與中國古典園林之關系探究[J].現代園藝,2016,(16).
[2]劉涵.中國山水畫臨摹感想[J].戲劇之家,2014,(13).
[3]許亭.淺談中國山水畫的臨摹與寫生的重要性[J].品牌,2014,(02).
[4]徐源.中國山水畫的美學理論分析[J].大眾文藝,2012,(02).
[5]楊一筆.論中國山水畫之“遠”[J].梧州學院學報,2010,(05).
[6]王飏.淺談中國山水畫“虛空”的藝術境界[J].美與時代(下),2015,(12).
[7]毛思懿.對中國山水畫寫生的認識[J].美術大觀,2016,(03).
[8]江宏,秦丕芳.淺析現代山水的變形和夸張[J].景德鎮高專學報,2011,(03).
作者單位:
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