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建春 李創忠 王大寶 付騰宇 王曉剛
【摘要】 目的 探討分析顱內外動脈搭橋術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應用價值。方法 30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 均經頭部CT檢查、磁共振成像(MRI)檢查及CT灌注掃描(CTP)檢查, 且患者均接受顱內外動脈搭橋術治療。分析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手術后10 d進行CTP復查, 結果顯示, 所有患者均為吻合口通暢, 吻合口通暢率為100.00%(30/30);所有患者的血流均比手術前顯著增加, 峰值時間(TTP)以及延遲時間顯著降低, 平均通過時間(MTT)顯著縮短, 相對腦血容量(rCBV)以及相對腦血流量(rCBF)顯著增加。給予所有患者施行大腦中動脈(MCA)皮層支顯影結果顯示良好。隨訪12個月, 并進行術后3、
6、12個月CTP復查, 復查結果顯示吻合口不暢通2例, 吻合口暢通28例, 吻合口暢通率為93.33%
(28/30)。至本研究結束, 患者均無發生嚴重并發癥, 且腦卒中臨床癥狀表現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缺血性腦血管病發作頻率顯著降低。結論 應用顱內外動脈搭橋術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臨床治療效果確切, 值得臨床加強推廣及應用。
【關鍵詞】 顱內外動脈搭橋術;缺血性腦血管病;應用價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10.023
缺血性腦血管病即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 isehemic attack, TIA)。導致缺血性腦血管病是重要原因是顱腦內血管發生病變而致使的短暫性、過渡性、局灶性的腦部或視網膜功能障礙[1]。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多表現為反復性短暫性的失語、感覺障礙或者癱瘓等。顱內外動脈搭橋術是屬于臨床治療缺血性卒中的常用治療方法, 而且該治療方法的意義已被臨床公認。顱內外動脈搭橋術的手術類型較多, 其中最常用且簡便的是顳淺動脈-大腦中動脈分支吻合術(STA-
MCA)[2]。本次研究工作為進一步探討分析顱內外動脈搭橋術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應用價值, 選取30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納入研究, 均施行顱內外動脈搭橋術, 并取得較滿意結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本院收治的30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均已經過頭部CT檢查以及MRI檢查, 檢查結果顯示無大面積腦梗死;經CTP檢查, 檢查結果顯示有局部腦缺血。其中男12例, 女18例;年齡最小23歲, 最大67歲, 平均年齡(43.25±8.50)歲。臨床癥狀表現包括語言障礙、肢體無力、間斷性頭疼或者高級智能障礙。
1. 2 手術方法 患者均接受顱內外動脈搭橋術治療。術者將顳淺動脈(superficialtemporalartery, STA)分支以及MCA近端(或者皮層M3分支)做端側吻合。一般來說, 供血動脈多選取STA頂支以及STA額支, 并且沿STA作一走形切口。術者依據動脈情況選擇側裂上及下動脈, 直徑為0.80~1.00 mm。
借助顯微鏡輔助下給予STA皮層及MCA皮層進行雙支吻合, 吲哚菁綠血管造影結果顯示吻合口通暢。
1. 3 術后處理 手術后24 h動態性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 常規擴容、控制血壓值;手術后給予患者阿司匹林口服治療(1次/d, 100 mg/次)
2 結果
30例患者均接受STA-MCA分支吻合術以及術后擴容治療、活血治療等, 均未發生顱內感染情況。30例患者均順利完成雙支吻合, 其中有11例患者行左側STA-MCA, 有19例患者行右側STA-MCA。手術后10 d進行CTP復查, 結果顯示, 所有患者均為吻合口通暢, 吻合口通暢率為100.00%(30/30);所有患者的血流均比手術前顯著增加, TTP以及延遲時間顯著降低, MTT顯著縮短, rCBV以及rCBF顯著增加。給予所有患者施行MCA皮層支顯影結果顯示良好。隨訪12個月, 并進行術后3、6、12個月CTP復查, 復查結果顯示吻合口不暢通2例, 吻合口暢通28例, 吻合口暢通率為93.33%(28/30)。至本研究結束時, 患者均無發生嚴重并發癥, 且腦卒中臨床癥狀表現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缺血性腦血管病發作頻率顯著降低。
3 討論
3. 1 缺血性腦血管病病理特點 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疾病病理特點:腦血流量測定結果可見, 腦梗死病灶中心區血液出現在膜機能衰竭閾值以下時, 提示已經發生不可逆損害;但中心區周圍仍然存有一個缺血邊緣區, 而且血流量位于兩閾值間, 此區域內腦組織雖已終止活動, 但是仍然保留有氧和葡萄糖代謝, 有保持正常離子平衡及完整結構, 此部分因受影響但仍存活的區域稱為半暗帶。半暗帶長時間存在或者是短時間存在以及存在范圍, 主要取決于局部腦血流量減少程度以及減少速度。若局部腦血流量可以在一定時間段內得以恢復, 則半暗帶內缺血腦組織即可重新恢復正常[3, 4]。
3. 2 顱內外動脈搭橋術方法 目前我國臨床上收治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主要表現為顱內血管狹窄, 以MCA狹窄為主。結合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疾病特點, 應用顱內外動脈搭橋術方法可以通過給予頸外動脈血流向缺血腦組織加強供應使局部腦血流量提高, 從而有助于促進半暗帶腦組織功能有效恢復正常。除此之外, 側支循環不良區腦組織同樣也得到供血, 從而有效提高血管儲備, 有效預防再次發生腦梗死。給予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施行顱內外動脈搭橋術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梗死區域血流循環, 從而使患者的疾病癥狀得到有效改善, 促進提高手術治療效果, 改善疾病預后[5-8]。
3. 3 顱內外動脈搭橋術適應證 顱內外動脈搭橋術主要適合疾病如下:腦供血血管狹窄(閉塞);側支循環不充分而致腦缺血;MCA皮層支梗死等。因頸內動脈系統血管狹窄而出現的血栓;因潰瘍斑塊脫落而導致的缺血性腦血管病[9]。
3. 4 術后并發癥 從本次研究結果可知, 接受顱內外動脈搭橋術治療的30例患者均未發生嚴重手術并發癥。潛在性的顱內外動脈搭橋術的術后并發癥主要包括有硬膜下血腫、術后腦缺血、切口感染[10]。
綜上所述, 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應用顱內外動脈搭橋術治療效果顯著, 有重要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馬琳, 王宏昭, 任賀成, 等. 頸總動脈-頸外動脈高流量血管搭橋犬模型的建立. 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2015, 31(8):851-853.
[2] 李真勝男, 程凱亮, 韓瑩瑩, 等. 薄層CT三維重建圖像下腦膜中動脈的體表投影及其臨床意義研究. 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7, 21(7):1116-1117.
[3] 夏凱, 陳清山, 劉昆, 等. 顳淺動脈-大腦中動脈搭橋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臨床療效觀察. 中國醫師雜志, 2016, 18(11):
1732-1734.
[4] 李慶. 顱外顱內動脈搭橋術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之現狀與未來. 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 2015, 42(2):200-203.
[5] 王明盛. 顱內外動脈吻合治療缺血型腦血管病25例臨床分析.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2, 15(12):17-18.
[6] 李新. 顱內-外動脈搭橋術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臨床療效. 航空航天醫學雜志, 2016, 27(8):972-973.
[7] 寧同波, 崔皓. 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應用CT灌注成像的顱內外動脈旁路移植術治療的效果分析.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 2016, 22(21):3269-3272.
[8] 龍宇波. 顱內外動脈搭橋術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療效觀察.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12):37.
[9] 王明盛, 林建英, 張新中, 等. 顱內外動脈搭橋術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 中華腦科疾病與康復雜志(電子版), 2012, 2(1):24-27.
[10] 梁恩, 李萌, 張鴻琪, 等. 顳淺動脈一大腦中動脈搭橋術治療大腦中動脈狹窄或閉塞致腦缺血臨床療效觀察.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4, 13(3):230-231.
[收稿日期:2017-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