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珊 蔡廣彥
【摘要】 目的 對比宮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黏膜下子宮肌瘤的效果。方法 93例黏膜下子宮肌瘤患者, 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46例)和參照組(47例)。參照組患者接受開腹手術治療, 研究組患者則接受宮腔鏡下電切術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23.10±6.49)min、
排氣時間為(7.36±4.73)h、住院時間為(4.32±0.71)d, 均短于參照組的(105.40±36.10)min、(35.41±
14.62)h、(8.35±2.43)d;術中出血量為(20.28±6.72)ml, 明顯少于參照組的(95.33±49.36)ml,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宮腔鏡治療黏膜下子宮肌瘤的效果明顯優于開腹手術的治療效果, 其安全性較高, 術后患者恢復較快, 預后率較高, 有效的緩解了患者的痛苦, 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臨床效果顯著, 應該廣泛應用。
【關鍵詞】 黏膜下子宮肌瘤;宮腔鏡;開腹手術;治療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10.040
根據臨床相關數據顯示, 子宮肌瘤是婦科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 31~50歲婦女為高發人群。首發癥狀為月經血量增多, 陰道異常流血, 患者會出現合并貧血的癥狀, 如果不及時進行治療, 可能會發展成重度貧血[1]。目前治療子宮肌瘤主要采取手術治療, 開腹手術為傳統方式, 宮腔鏡技術近年來逐漸發展進步, 被應用到臨床手術中, 根據近年來臨床研究顯示, 宮腔鏡手術的療效較為顯著, 能夠有效的提高預后效果, 并且安全性較高, 患者恢復較好。本院為提高子宮肌瘤的治療效果, 對宮腔鏡手術和開腹手術對于治療黏膜下子宮肌瘤的效果和安全性進行相關研究。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來本院進行治療的93例黏膜下子宮肌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27~
53歲平均年齡(35.1±6.0)歲;其中已生育患者73例, 未生育患者20例;不孕癥患者4例;單發黏膜下肌瘤55例, 多發黏膜下肌瘤38例。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46例)和參照組(47例)。納入標準:肌瘤直徑<5 cm, 深度≤12 cm并且未脫出宮頸口;患者本人及家屬均同意參與本次研究, 并簽署相關協議書。排除標準: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患者;有其他臟器功能障礙的患者;患有精神障礙或語言障礙類疾病無法正常與人溝通的患者。
1. 2 方法
1. 2. 1 參照組 接受開腹手術進行治療, 先進行常規檢查, 清潔完陰道后, 對患者實施腰硬聯合麻醉后進行開腹, 尋找并且辨認肌瘤, 將肌瘤完整的剝除后使用可吸收線縫合刀
口[2]。
1. 2. 2 研究組 接受宮腔鏡電切術治療。手術前首先進行評估, 評估患者肌瘤的位置、大小、深度、數量。協助患者服用米非司酮片25 mg, 之后進行常規檢查、陰道清潔, 在術前30 min在陰道深處放入3片米索前列醇片, 手術時采用膀胱截石位進行腰硬聯合麻醉, 開始手術治療, 擴張患者子宮宮口, 待宮口擴張至8號擴宮棒時, 將宮腔鏡放置進去, 注入含量為5%的葡萄糖注射液, 以達到膨宮的目的[3]。然后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操作:①如患者的肌瘤為有蒂黏膜下肌瘤, 體積較小的可以將瘤蒂切除, 然后夾出瘤體, 體積較大的則將表面切割, 瘤體縮小后將其夾出;②如患者的肌瘤為無蒂黏膜下肌瘤, 將肌瘤薄膜切開, 然后切碎肌瘤再取出[4]。整個宮腔鏡手術過程中, 應當使用B超密切監測、指導操作, 避免因操作不當而出現子宮穿孔或肌瘤漏切的
狀況。
1. 3 觀察指標 統計并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 其中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住院時間。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23.10±6.49)min、(20.28±6.72)ml、(7.36±4.73)h、
(4.32±0.71)d, 參照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105.40±36.10)min、(95.33±49.36)ml、
(35.41±14.62)h、(8.35±2.43)d。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參照組, 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參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5.2216、10.2188、12.3921、10.8046, P<0.05)。
3 討論
子宮肌瘤屬于良性腫瘤, 臨床的發病率比較高, 臨床常用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 傳統的開腹手術治療創口大, 術中流血量多, 患者預后效果較差, 住院時間較長。近年來, 宮腔鏡技術逐漸發展、成熟, 使用攝錄儀器能夠從顯示器上清晰看到子宮內病變的部位, 使用宮腔鏡治療婦科類疾病非常便捷[5-8]。宮腔鏡診斷較為直觀, 并且準確性也較高, 一般可以替代開腹手術治愈類似黏膜下子宮肌瘤的良性腫瘤引起的非正常出血。因患者的子宮狀況不同、子宮壁的薄厚不同等原因, 所以在進行黏膜下子宮肌瘤切除術中有一定的風險, 如操作不仔細, 會引起子宮穿孔等情況, 后果十分嚴重, 因而在對患者進行宮腔鏡手術時, 應先對患者的肌瘤情況進行評估, 做好相應的準備;避免患者出現水中毒的情況, 術前需要對患者的臟器功能進行檢查, 維持其最低膨宮壓;使用B超, 密切監測手術情況, 確保手術的準確性和安全
性[9, 10]。本文為提高治療黏膜下子宮肌瘤的療效, 對93例患者進行分組研究表明, 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23.10±
6.49)min、排氣時間為(7.36±4.73)h、住院時間為(4.32±
0.71)d, 均短于參照組的(105.40±36.10)min、(35.41±14.62)h、
(8.35±2.43)d;術中出血量為(20.28±6.72)ml, 明顯少于參照組的(95.33±49.36)ml,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明宮腔鏡治療黏膜下子宮肌瘤的效果優于開腹手術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 使用宮腔鏡治療黏膜下子宮肌瘤, 能夠有效的提高治療療效, 改善預后效果, 減少了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術中出血量, 有效的減輕了患者的痛苦, 同時也緩解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臨床效果顯著, 應當廣泛應用, 使更多患者能夠受益。
參考文獻
[1] 盧秀平. 宮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黏膜下子宮肌瘤的效果比較. 中國綜合臨床, 2015, 13(2):180-182.
[2] 藍潔珍, 華海紅. 宮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黏膜下子宮肌瘤臨床有效性探討. 中國醫藥科學, 2017, 7(12):80-82.
[3] 張光煥. 宮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黏膜下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 中國綜合臨床, 2015, 13(2):23-24.
[4] 王建華. 宮腔鏡電切術治療黏膜下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分析.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 2015(54):72.
[5] 劉紅. 宮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黏膜下子宮肌瘤的臨床分析. 社區醫學雜志, 2015, 13(6):29-30.
[6] 馮琳, 韓春花, 高慧芬, 等. 宮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粘膜下子宮肌瘤臨床療效比較. 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電子版), 2017, 4(13):25-26.
[7] 周海琴. 宮腔鏡治療粘膜下子宮肌瘤的療效觀察. 醫學信息, 2014(23):307.
[8] 陳世杰, 蔣久富, 杜青松. 宮腔鏡下手術治療子宮黏膜下肌瘤的臨床效果觀察. 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4, 52(z2):16-17.
[9] 馮九香. 宮腔鏡手術治療黏膜下子宮肌瘤的效果觀察.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7, 11(16):48-49.
[10] 王嵐蘭. 宮腔鏡與腹腔鏡下治療子宮黏膜下肌瘤的療效比較. 中國藥物與臨床, 2017, 17(2):251-253.
[收稿日期:2017-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