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宏
摘要: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并落地落實。本文從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現狀背景出發,基于對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試點示范的總結分析,提出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生態文明 體制改革 實踐創新
一、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背景
相對于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的體制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總體上有些滯后。2015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生態文明體制“1+6”改革方案。“1”就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提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目標,到2020年,要構建起由八項制度構成的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進生態文明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6”分別是《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方案》《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試點方案》《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方案》。此外,新《環境保護法》施行,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陸續出臺實施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進一步把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決策部署轉化落實為生態環境保護的設計圖和路線圖。
十九大報告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多方面的深刻論述,明確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再次表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國家戰略下的極端重要性,對于進一步深化綠色發展理念,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不是孤立的、單一方面的改革,而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放在現代化建設大格局中統籌安排,與其他方面的改革協同推進。
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試點示范
1995年,環保部門啟動實施生態建設示范區。2000年以來,環保部門以生態省、市、縣等6個層級建設為主要內容,積極推進生態建設示范區創建工作。2013年6月,中央批準將“生態建設示范區”正式更名為“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2016年1月,環保部印發《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管理規程(試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市指標(試行)》,進一步明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層級和指標。
2016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綜合考慮各地現有生態文明改革實踐基礎、區域差異性和發展階段等因素,首批選擇生態基礎較好、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福建、貴州和江西三省為第一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為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探索形成可在全國復制推廣的成功經驗。
2017年9月,環保部在浙江省安吉縣召開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現場推進會,命名授牌浙江省安吉縣等13個第一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這13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在依托生態資源發展生態經濟、推動綠色發展方面具有良好基礎,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互促共進成效明顯,結合自身實際形成了諸多經驗和做法。
2017年12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完善主體功能區戰略和制度的若干意見》,貴州、浙江、江西、青海列為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舉措,是完善主體功能區戰略和制度的重要途徑,對于科學有效挖掘生態價值、建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的利益導向機制、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具有重大意義。
三、總結與建議
組織領導,高位推進。成立由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領導小組,高規格嚴要求部署有關工作,注重各部門的統籌協調,設立綜合協調辦公室,抽調專人集中辦公,為決策部署和組織實施提供便利,并設置項目建設與推進小組,主動謀劃儲備項目,分級開展項目調度。成立專家咨詢委員會,提供智力、咨詢參考。
綠色考核,嚴格問責。充分發揮生態文明指揮棒的作用,逐漸取消GDP綜合考核,健全綠色發展考核指標體系,嚴格環保一票否決和責任追究制度,積極開展環境保護責任審計,確保環境保護工作責任和措施落到實處。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完善政府機構設置,推進政府管理創新,提高行政服務效率。
生態保護,價值轉換。在保護和修復好生態資源本底的基礎上,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對自然資源資產實行統一登記、核算,探索形成生態資源和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的制度保障,運用政府與市場“兩只手”實現生態產品價值。
城鄉一體,長效管理。堅持“城鄉環境治理體系統一”的理念,以農業面源和農村污染為重點,提升城鄉污染物收集處理能力,提高污染物排放標準,縮小城鄉環境差距。堅持工程建設與后期管護并重,通過委托“第三方”運營等模式完善污染治理長效機制。
多元投入,多方參與。堅持綠色引資、綠色引技和綠色引智相結合,探索“綠色金融+PPP模式”,構建地方特色綠色金融體系,動員和激勵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綠色發展。健全多方參與機制,激發社會組織、廣大群眾、各類人才的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激情,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