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遠軍
摘要:為了調整日趨僵化的教學模式,實現語文課程特有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結合,筆者在深入研究小學語文課堂主題教學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教學經驗,簡要對小學主題教學這一教學方式等實踐教學進行了分析和解剖,并對其以后的發展提出了個人見解。
關鍵詞:小學語文;主題教學;實踐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優化教學方式,促使教學水平得到提升,一直以來都是教師們所面臨的重要課題。采取主題教學的方式主要就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根據學生的特點以及經驗等核心內容為主體,從而構建起全新教學系統的一種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語文基礎能力提升以及素質的提升都具有積極意義。下面將對小學語文主體教學實踐進行詳細分析。
一、主題教學模式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正如竇桂梅老師提出小學語文“主題教學”模式的初衷,小學語文實踐教學中存在三大共性問題,即核心價值觀問題、教學內容連續性問題、教學目標設定與實施模式問題。那么,在實施“主題教學”模式后,這些問題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由于教學畢竟是動態生成的過程,受到人為影響因素較多,因此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會存在一些問題。
最為突出的問題是整合知識點過于形式化,沒有突出教學主題的核心價值觀。很多教師在進行主題教學知識點整合時,過于形式化。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為例,教材中將《將相和》 《草船借箭》 《景陽岡》 《猴王出世》幾篇經典名著題材的課文放在同一單元,教學主題設定在古典名著賞析上,但卻忽略了名著閱讀的意義不僅僅是為了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更主要的是引導學生挖掘名著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和生活意義。
其次較為明顯的是簡單拼湊教學內容。主題教學的精髓是貫穿知識點,在不同教學內容中尋找相似性、相關性,使教學形成連貫性,使學生在接收知識時能夠由淺入深。但正如上述案例所示,教師僅僅是將相同題材教學內容連接起來教學,改變了教學內容的順序,但并沒有切實將教學主題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從學生的體驗感受來看,仍然是從一個教學環節終了之后就投入到另一個教學環節中,并沒切實的連續感。
第三個問題是由于教學目標混淆,導致教學方式僵化與教條。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這是很常見的問題。由于語文教學中所含的知識點較多,且各個知識點的教學要求各不相同,為完成教學大綱的相應要求,教師很容易陷入任務驅使的教學模式中。從一個教學任務實施到另一個教學任務實施,各個教學任務之間缺乏聯系,給學生的直觀體驗是教學環節缺乏連續性,教學主題還沒有得到深化就已經進入到另一個教學主題中了。學生會感到在一個教學單元內存在不同主題,而對于每個教學主題的了解都是泛泛的,沒能深入理解。這是因為同一個教學單元缺乏統一的教學主題,或教學主題所設定的教學目標不清晰,教學活動中各種教學方法雜糅于一體,學生思維混亂,疲于應付教學任務,忽略了對教學主題的探究,使學習直接跳過思考環節而進入機械性記憶環節。
二、小學語文主題教學實踐的方法與策略研究
1深入挖掘教材,以主題整合教學資源
教材中的課文可分為精讀文和略讀文,其中精讀文的主題內涵比較深刻,內容也比略讀文豐富,被社會廣泛認可。在進行課文教學時,采用精讀文為主略讀文為輔的教學策略,對精讀文教師要帶領學生閱讀課文內容深入理解課文思想,學生對精讀文的意義應有自己的理解;對于略讀文教師不必安排過多的課時帶著學生進行學習,學生的學習目標是能夠理解文章主題、突破重點單詞理解重點句子即可,不用花費大量的精力在略讀文上。
2主題統領,拓展小學語文教學內容
人文教育的基礎是經典閱讀,人文教育適應當代語文教學的需要,適應當前的競爭需要,這種教育模式是以人為教育內涵并幫助受教育者發現人的重要性和思考人在教育中的作用。主題教學的教材內容涵蓋古今中外的經典內容,它倡導學生大量積累語文知識并開設具體的課程幫助學生理解學習,此外還采用分項測評的方法對學習成效進行測評。主題教學中選用的教學內容在貼合教材主題單元的基礎上增加課外讀物。這樣不僅可以幫助老師更好地開展主題單元教學,輔導學生理解教材內容學好教材知識,同時還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擴展學生的眼界。
3立足課堂,超越課堂
教室是教學的課堂,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知識講授,給學生營造出一片知識的小天地,但學生學習的課堂遠不止于教師教學的小課堂,走出教室,還有更廣闊的社會大課堂,這才是學生真正的學習大課堂。語文的學習不能只局限于課堂的四十五分鐘,課堂上教師講述的只是語文的冰山一角,學生通過課本窺見的并不是社會的全貌。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走出去,走到自然中去才能領略到詩人的心境,走到社會中去才能體會到人生的疾苦,走到生活中去才能體驗繽紛的快樂。
4尊重教師,超越教師
眾所周知,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和領路人,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師作用不僅在于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正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很多情況下,學生把教師作為學習的榜樣和人生的指標,把教師所講授的知識不假思索的記錄下來,不加入自己的思考和總結。這種現象既不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教師和學生最好的關系是實現“教學相長”,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放下架子,把學生當做成長中的伙伴,學生看事物的角度比較單純,教師在與學生一起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看到成年人的視角看不到的領域,教師與學生一起去探求語文學習的奧妙。
三、結語
主題教學是現代小學語文教學當中的一種全新教學模式,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在這種教學方式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來進行更加生動和活潑的教學,同時也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學中的深度,對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和學習的精神等方面全面發展都將產生積極影響。因此,教師在當前應對此進行深入分析,從而找到更加合理的方式實施主題教學。
參考文獻:
[1]任衛兵.奠基智慧的人生——基于兒童智慧發展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研究[J].青年教師,2014,(11):71—75.
[2]范霞.感受漢字之“美”,體會寫字之“趣”——低年級寫字教學實踐研究[J].課外語文,2016,(05):42—43.
[3]蔣秀杰.基于數學思想的小學數學活動及教學實踐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6,(01):6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