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鴻奎 張興斌
摘 要:“心理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當下農村小學生在科學文化知識逐漸提高的同時,心理健康教育卻沒有得到重視,如果沒有健康的心理素質,那么整體教育水平也很難得到提升。因此研究農村小學生的心理障礙和培養小學生降抗的心理素質勢在必行。
關鍵詞:快樂;成長;農村小學生;心理障礙;素質
現階段農村小學生的學習心理、品德習慣、勞動觀念、親子關系、交際心理、情緒情感主流較好。但部分學生身上體現出不同程度的冷漠、羞怯、焦慮、交往障礙、意志品質不成熟等眾多心理問題。本文就影響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和應對措施展開探討。
一、影響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1.家庭環境對學生心理的影響
在現如今市場經濟下,農村很多地區都有明顯的三無現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長多,無法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二是家長文化水平相對不高,對孩子的成長無力輔導;三是現在家長對正確的教育方法認識較少,不注重對孩子成長的輔導。并且農村的家長在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不足也是大家公認的事實,所以出現了家長對孩子產生溺愛、期望值過高等現象。還有一些學生父母離異,這給孩子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傷害,也是造成部分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現問題的重要直接原因。
2.學校教育對學生心理的影響
近些年,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漸被各個學校重視起來,但在現在的很多農村地區,其受到教育資源的限制,加上宣傳普及不到位,教學方法仍然比較簡單。而且,學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知行不一”的問題,學生真正心理問題未引起足夠重視,心理教育意識淡泊,缺乏系統研究,這也是農村小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
3.農村生活環境對學生心理教育的影響
農村地區經濟欠發達,文化氛圍不濃,“小農經濟”意識仍相當普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態普遍存在,絕大部分農民對教育缺乏足夠認識,對心理教育相關知識更是知之甚少,對子女百依百順、包辦一切的現象與“打罵教育,棍棒教育”的現象并存,受農村社區大環境的影響,農村學生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4.大教育觀在農村地區難以樹立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結合力度不夠,對學生心理影響難以形成合力,學生在校接受的教育與家庭輿論、社會氛圍不一致,這也是農村學生易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之一。
5.農村小學生認知評價水平低,應對技巧差
因此面對父母離異、家長打罵、教師批評、考試失敗等挫折事件難以正確對待。同時,缺乏社會支持,特別是小學生年幼,心理尚未成熟,往往由于教師、家長的行為不當或社會不健康因素的影響而出現心理問題。
二、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問題的應對措施
1.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理想
剛剛進入小學階段的學生因為他們正處在生理生長階段,加上知識水平的有限,他們對于為什么要讀書的認知并不充分。他們以為讀書是因為家長、老師的要求,而并不是為了自己而讀書的,至于讀書的結果則與自己無關。同時他們也并不明白學習知識是為了自己今后能更好地適應社會,更好地報效祖國的道理。站在小學生的角度來講,對其進行正確的心理教育和引導,可以讓他們更好地理解讀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自己,從而使他們產生對學習讀書的興趣,這就是思想動力,有了這種動力,學生才能積極進取、奮發向上,這是一股無形的巨大力量,是每個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礎。
2.以身作則,為學生積極樂觀的心態作引導
老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所以老師應加強對自身的管理,加強自身心理修養,讓自己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并學會自我調節。因為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產生影響。作為老師,我們深知每天都在影響所有學生一天的心情,甚至是某個學生一生的認知,更有甚者可以影響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的命運,為此我們要堅持發揚“人性本善”的力量,每天將自己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態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的心理朝著積極、樂觀、健康的方向發展。注重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尊重學生,熱愛學生,做到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質、心理態度、言行舉止等方面以身作則,真正做到為人師表。
3.走進心靈,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
(1)以興趣為首,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
學生的各種心理障礙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興趣的干擾。所以老師應該有針對性地、認真地觀察不同心理階段的學生,實時掌握學生的心理變化,并對這一變化進行分析,了解他的興趣愛好,開發適合他的第二課堂活動,使其在自己的活動中得到成長和鍛煉,并激發其興趣,消除其心理負擔。
(2)以激勵為主,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學生的不自信、自己否定自己,懷疑自己的能力以及價值等自卑心理,不僅會使學生產生不良情緒,嚴重的會對其健康產生負面的影響。所以教師應以激勵為主,表揚、肯定其優點,增強其信心。
(3)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所以,老師應為學生創造積極向上、友好互助的集體學習氣氛,并引導學生在集體生活中發現自己的優點,并增強其集體榮譽感,使學生在健康的氛圍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4.教給方法,提高學生心理調節和控制的能力
在班級工作中,要利用班隊會、晨會的機會,結合學生近期的不良心理問題,告訴學生不良的情緒會產生什么后果,同時,還要注意引導學生想出控制自己不良情緒的方法,如:不愉快時聽聽音樂,唱唱歌,做做運動,看看笑話書;遇到困難,找老師或同學說說心里話,與朋友聊聊天。
總之,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多方面的,它的形成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一項長期復雜而又艱巨的工作。要從小抓起,從點滴抓起。因此,我們要以身作則,精心呵護,因勢利導,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快樂的學習氛圍,讓他們健康快樂成長,使他們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1]姚本先.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教育研究,1995(10).
[2]姚本先.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問題、展望[J].課程·教材·教法,2003(2).
注:課題名稱: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有效性研究,編號:WW[2016]GH169。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