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花
摘 要: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構建和諧社會,這就需要教師不僅要關注正常人群,更要高度關注那些非正常人群,而殘疾人就是非正常人群中的主要組成部分。為了給殘疾人更多的關愛,讓殘疾人能夠享受到同正常人一樣的生活、教育、工作機會,我國大力興辦了許多特殊教育學校,以保證殘疾人也能夠擁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在對殘疾人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對聾啞人的教育教學可以說是難度極大的,因此聾啞學生語文教師更要不斷進行研究和學習,提高聾啞學生的語文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聾啞學生;語文教學
聾啞人的生理條件不足,成為社會上的弱勢群體,需要全社會共同去關注他們,關愛他們。漢語是中國的語言,學習漢語不僅是正常人交流的需要,同時也是聾啞人進行溝通的需要。所以我國在聾啞學校中設置了語文學科,對聾啞人進行語文教育教學工作,同時語文學習也成為聾啞人進行其他學科的學習、實現人生更遠大的發展目標的基本保障。但是因為多方面的原因,當前的聾啞人語文教學,尤其是小學聾啞學生的語文教學開展狀況不是十分理想,還存在著一系列的制約因素,影響了小學聾啞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提升。因此,聾啞學校語文教師應當深入探究存在的問題,積極采取改進措施,促進聾啞學生語文教學的更大發展。
一、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指導聾啞小學生語文教學切實進行
在新課程理念不斷深入、素質教育工作深入開展的今天,在對小學聾啞學生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不斷更新教學理念,以現代的教學理念為指導,保證聾啞小學生的語文教學得以深入、有效地開展。教師應當堅持貫徹“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真正發揮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發揮聾啞小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作用;應當構建和諧、輕松、愉快、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激發學生高度的學習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還應當打破傳統的教育思想的禁錮,平等對待聾啞學生,以真正的愛心關懷聾啞學生,保證學生能夠擁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廣泛、深入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
二、不斷提升教學水平,保證聾啞小學語文教學有效開展
聾啞小學的語文教師是對聾啞小學生進行語文教學的主要施教者,教師在教學理念、教學思想、教學能力、教學觀念、專業素養等方面的能力將直接關系到小學聾啞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關系到小學聾啞學生日后的生活、學習和發展。因此作為一名小學聾啞學校的語文教師,應當不斷學習語文專業知識,保證自身專業素養的不斷提升;應當不斷探究聾啞兒童的生長規律和心理發展規律,為學生制定最適合他們發展的學習計劃;應當不斷學習教學方法,尤其是對殘疾兒童的教學方法,以便針對聾啞兒童開展最切合實際的教學活動;應當不斷學習最新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保證自身教育教學理論水平的可持續發展,以便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形成最為科學、高效的工作指導;應當針對小學聾啞兒童的具體情況和不同的愛好特長進行不同的教學,實施因材施教原則,保證聾啞小學生的語文教學有效開展。
三、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加快聾啞小學生語文教學改革步伐
因為聾啞學生同正常孩子的不同,導致他們聽不到世界的美妙聲音,也不能良好地同他人進行溝通,但是他們對于世界的探索欲望和強烈的好奇心卻和正常人一樣。教師應當在對聾啞小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針對聾啞小學生聽覺方面的缺陷,充分開展以視覺為主的教學活動,運用游戲教學、情境教學、多媒體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加快聾啞小學生語文教學改革的推進步伐。尤其是多媒體設備和寬帶網絡技術的有機結合,給了小學聾啞學生更多的教育教學資源,可以有效開拓學生的視野,將更多的教育教學資源以文本、圖片、動畫、視頻的形式展示在學生面前,給學生更多的新鮮感,從而促使學生以更大的積極性投入課堂教學中。
四、不斷完善評價機制,樹立聾啞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堅定信念
相對于正常的小學生來說,聾啞小學生因為自身發育的缺陷,更容易產生自卑、自閉的心理,導致他們不能夠參與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來。因此教師還應當建立多種評價機制,充分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和長處,對學生及時進行鼓勵和表揚,給學生樹立能夠學好小學語文的堅定信念,讓學生能夠在這種堅定信念的支持下以更加高昂的姿態參與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來,實現自身綜合素質的穩步提高,為自己將來取得更高、更大的成就奠定堅實基礎。
總之,對聾啞小學生深入開展語文教學是我國尊重人權的重要體現,同時也是我國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保證,對聾啞學生進行教育教學工作也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對聾啞小學生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端正態度、改進作風,認真對待聾啞人教育教學工作,給聾啞小學生更多的關心與愛護,用自己的愛心溫暖他們、感染他們,保證聾啞小學生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提高我國教育事業的總體水平。
參考文獻:
[1]趙晶欣.如何進行小學聾啞學生的語文教學[J].科學導報,2013(14).
[2]王賀靜.如何有效開展小學聾啞學生的語文教學[J].學周刊,2016(7):116-117.
[3]高敏.在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考試周刊,2017(2).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