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新有
【摘要】在基礎教育教學改革中,建立以問題設計為關鍵、自主學習為基礎、探究合作為核心、展示交流為特征的新課堂教學模式,成為全面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有力抓手。教師在創新育人模式中,編制學案、問題導學、引領評價是基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學習小組成為課堂學習的小集體,教師評價針對的是學習小組,更注重對學習的形成性評價。
【關鍵詞】自主學習 小組合作 展示交流 教師特色 模式運用
在深化基礎教育教學改革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創新育人模式成為各地課改的核心。建設具有科學性、時代性、適應性、可操作性的課堂教學模式,實現由班級授課教學模式向小組學習模式的轉變,利于全面推進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筆者總結借鑒了各地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出“3+1”課堂教學模式。
“3+1”課堂教學模式中的“3”是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展示交流,“1”是教師特色。“3”是基于課堂上學生學習活動而言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三種方式;“1”是基于課堂上教師的教學活動而言的,是教師課堂施教的個人特色,風格特點。
“3+1”課堂教學模式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實現三個轉變:課堂中心轉變,教師中心論向學生中心論轉變;學習方式轉變,教師“講”向學生“學”轉變;組織形式轉變,班級向小組轉變,“3+1”課堂教學模式既有理念也有方法,既有思想也有行動,從根本上保證“兩個面向”即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和全面提高學生素養的落實。
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是在教師的問題引領下的自主,是個人獨立地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受他人的“干擾”。課堂教學其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即學會學習,對各學科有自己的解讀方法,有自己的思維方法,有自己獨到的認識。
自主學習不僅僅指課前預習的自主,它存在于課堂學習流程的各個環節或各個板塊。比如學生在課堂練習中,通過完成練習發現了規律,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門徑。再如在合作學習中學生通過傾聽同學的發言,觀察小組內同學的學習,發現自己思維的偏差等。這些是自己研究的成果,是自主學習。從某種意義上講,課堂中的自主學習也可理解為個人觀察,個人感悟,個人研究,個人發現,個人完成。
小組合作,指成員間的展示交流。在小組這個小集體中,小組成員以小組為平臺,交流個體自主學習的成果,或對問題的達成形成共識,或形成小組集體的疑難困惑。
小組合作是學生借助小組的形式學習。小組成員間互相啟發,互相影響,共同探究,達成任務的完成。小組合作學習是“兵教兵”,沒有教師的主導,小組成員集體解疑克難,探究發現,小組成為學生個體學習的平臺,展示的小團隊,競爭的小集體。
小組合作中的分組。分組一般采取“異質分組”,考慮到學生性別、學習成績、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因素,整體要均衡。通常以6個人為一個小組,組長全面掌握學習進程,組織討論探究,安排展示交流等活動。
小組合作還包括合作落實。課堂上,教師囿于一個人的局限,在有限的時間內不可能兼顧到幾十人,但小組長對組內幾個成員的自主學習情況,獨立完成練習的情況,實驗操作的情況等,會及時掌控,及時檢查修正。
“小組合作”須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前提,班級的展示交流須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進行,教師的點撥、講解、拓展等須以“小組合作”為基礎。對于一個問題的探究過程一般按照:個體自主——小組合作——教師點撥的流程進行。
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要盡量多走動、觀察和傾聽,必要時可進行干預。教給學生一些探索、發現的方法,讓學生學會探索、發現,不斷引發學生思維碰撞,把學生的探索引向深處。
在合作學習過程中一旦出現問題,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們認真讀書,深入思考,再組織小組討論。如果學生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匆忙展開討論,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隨從,對小組內的不同見解根本無法提出真正意義上的贊同或反對,也無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改自我觀點。
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向全班展示學習成果,各小組間展開大交流。各小組以自己的方式展示本組合作的成果,展示解決問題中的獨特思路,展示小團隊無法解決的問題。
展示交流要把小組作為一個小團隊,一個小集體。展示時以小組形式出現,即便是一個人的回答、演示、糾錯等行為,那也是代表的一個小組。展示的形式可靈活多樣:黑板展示、口頭展示、多媒體展示、表演展示等。
展示要講究層次性。各小組依據問題的難易度選取不同類型的學生展示:容易的問題讓學困生展示,較難問題由中等生展示,難度較大的問題由優生展示。展示的層次性還體現在依據問題的難易度決定展示的順序:容易的問題先展示,難度較大的問題后展示。
展示要體現競爭性。各小組選取學習水平相當的學生展示,易于激發展示的學生的趕、比、超的欲望,且利于小組間的公平競爭。教師如果能依據學生水平的差異做出中肯的點評,那么小組間的競爭會產生正能量,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
弱勢小組與強勢小組同時展示無可比性,難于激發小組的活力。水平相近或相當的幾組同時展示,在競爭中能促進發展,達到競爭的目的。通過展示,盡量把存在的問題暴露出來,把差異暴露出來,生成教學資源,利于知識的落實。
展示交流有兩種形式:一是小組間的交流,一是師生間的交流。
小組間的交流具體表現為互相評點,互相質疑,生成新的教學資源。小組間的質疑、辯難、補充、糾偏會擴大交流面,更有利于探究的縱深發展,有利于小組的整體提高。
小組若選取優生評價可能抓住要害,容易使大家信服;若有意安排學困生評價或許能激起“波瀾”,形成班級連鎖互動。
師生間的交流,教師要有開闊的視野,切忌拿自己預設的“標準”畫地為牢。要比較分析各組展示的學習成果,抓住問題的關鍵點撥,發現思維的癥結引導,在學生學習的基礎上或梳理或提升或拓展。
教師評價須針對小組。教師作為一個成功的引導者、促進者,在小組展示中,應巧妙地把自己對學生個人和小組行為的期望傳遞給學生,從而激活學生的互動技能。尤其是對膽小、懦弱的學困生教師應給予更多的關心和鼓勵,發現這些學生的長處,并加以發揚,以揚長避短,建立信心,建立“能行”的積極欲望,提高學生的自信度和自尊心,促使其主動參與,積極發言。
一是在“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展示交流”的框架下,教師能根據學科、年級、學情的差異,發揮個人的創造性,探索出適合自身特色的個人教學模式。
二是教師的教學特點風格。或以風趣幽默見長,或以點撥精到見功,或以鼓動煽情為能,或以論辯哲思顯深。
教師特色具體體現為幾點:
1.學案。學案設計充分體現教學模式中的“3”,教學內容的選定切合學情,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的確定依從課標,學習流程的安排科學實用,又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2.問題。學案是以問題的形式引領學生的學習,問題的設計既要抓住教材的核心,又要符合學生求知的需要;既要有層次有梯度,又要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欲望;既要有思維的深度,又要關照素養的提升。
3.點撥。點撥能抓住問題的要害,爭議的焦點,分歧的根源;還能抓準點撥的時機,掌握點撥的分寸;更能言簡意賅,要言不煩,巧妙鋪墊搭橋。
4.引領。引領學生的質疑,使學生在質疑中學會質疑;引領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思維中學會思維;引領學生的合作探究,使學生學會學習。
5.落實。注重過程,關注思維,突出舉一反三,看重遷移能力。充分發揮小組組長的作用,監督檢查學案、作業、課堂筆記等。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成績逐步提高,優生逐步增加,學困生逐步減少。
“3+1”課堂教學模式中的“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展示交流”可以理解為課堂教學的三個板塊。一堂課可按照這三個板塊依次推進,組織實施教學,當然三者之間的順序也不是必須固定不變的,或者三者必備缺一不可的。如果說必不可少的一個板塊,應當是自主學習板塊,“自主學習”是后兩者的基礎,“合作、交流”要以“自主”為前提。當學習的內容相對容易時,“自主學習”后可直接進入到“展示交流”;也可以先“展示交流”學習成果,再“小組合作”解決各組的問題。
“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展示交流”也可以理解為課堂解決問題的三個環節。三個環節在一堂課中可能出現幾個輪次,依據學習的問題確定。“自主——合作——交流”三者是從個人、小組、班級的角度提出的,符合解決問題的一般思路。
“教師特色”不是課堂教學模式中的一個板塊,也不是教學環節中的一個要素。教師從學習目標的確定,學習內容的選擇,學案的設計中已經體現了教師的功力與特點。在三個板塊中,最能體現教師特色的是“展示交流”。快速高效的交流,依賴教師的合理組織;精準發現問題的癥結,搭建思維的梯子,依靠教師的能力。在各環節中教師的作用無處不在,只是由幕前退到幕后,新模式中“誰”退的最干凈,“誰”退的最徹底,“誰”就是運用模式最成功者。
評價方式轉變。評價方式要由傳統的評價教師為主轉變為評價學生為主,即課堂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方式的轉變。注重形成性評價。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也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也要關注他們在學習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的變化。
具體評價涉及六個方面:學生參與人數、展示方式、活動狀態、活動的質量、達標程度、教師特色。
“3+1”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是建立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主人的理念之上,完善課堂教學模式要圍繞學生的“學”進行。“3+1”課堂教學模式的靈活運用的主動權、操控權在教師手中,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起主導作用,因而教師的文化底蘊,學科素養,創新能力決定著課堂教學模式的高度與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