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眾所周知,我國文化事業以及文化產業的發展,在我國群眾逐漸豐富的文化活動中得到充分的體現,進而需要在這種社會環境之下重新對群眾文化進行詳細的了解與分析。本文介紹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進而展開對群眾文化、社會功能、文化價值三個方面的分析,從三者的基礎性認知出發,對群眾文化潛在的問題進行淺析。
關鍵詞:群眾文化 社會功能 文化價值 淺析
伴隨我國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自身的感受以及體會越發重視,在這種形勢之下,我國群眾文化才能不斷活躍和發展。與此同時,群眾文化在提升的過程之中,能夠推動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雖然當前社會文化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但其本身發展還不夠成熟。因此,要在當前的群眾文化發展的基礎上進行剖析、研究,找到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激發出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價值。
一、群眾文化的概念
群眾文化作為時代發展的基礎,是我國廣大群眾在產業勞作以及活動期間,以愉悅自身的基礎條件來開展各種形式的娛樂活動。由于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進步,群眾的日常生活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在物質條件上比以前得到更好的發展與進步,促使群眾對物質的要求轉化為精神文化上的需求,進而群眾文化在當前社會的發展中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1]群眾文化與精英文化相比較而言,更加貼近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是立足于廣大人民群眾基礎之上的。而現在社會中所提倡的精英文化是少數知識人士以及精英人士的專屬,更是一種向上發展的文化精神。在人民日常的生活之中,對群眾文化的接觸范圍更廣以及時間更長,群眾文化的性質已經決定了其作為一種平易近人的文化內容,為群眾帶去輕松的氛圍。
二、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
群眾為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常常忙碌在城市之間、街道之間,在結束一天繁忙的工作之后,再也沒有更多的精力去關注精神文化上的需求。根據專家對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進行研究發現,當群眾物質需求得到滿足之后,群眾文化就會迎來發展的契機。文化屬于一個廣泛概念,同時文化又來源于群眾的物質生活,在發展中又超越了物質生活。長此以往,群眾在生活過程之中就會形成一種以文化為基礎的意識態度。文化能推動群眾精神力量的增長,對群眾的精神世界產生持久深遠的影響。當群眾開始慢慢參與不同的社會文化活動之時,自身愉悅情緒便會提高,感到幸福快樂。
群眾文化在發展中具有較強的審美內涵,使得群眾審美方面得到有效的提升,擺脫傳統模式中的審美意識,進而達到一個輕松交流的水平。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使得人們經濟差距逐漸拉大,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發疏遠,并呈現事不關己的態度。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問題日漸顯著,這不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與發展。而群眾文化就像是一股新鮮的血液,以洪流的模式推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進而群眾由單獨的個體融入一個大團體之中,有利于和諧社會的發展。
三、群眾文化的文化價值
群眾文化是沒有外界力量進行有效保護的,在社會不斷變遷中,群眾文化依然保存在社會之中,足以見其本身的原始生命力。在我國制度以及政策的發展中,群眾文化呈現百花齊放的發展模式。群眾文化是由當地的風土人情以及自然環境所構成的,是對不同地區文化的展現,有利于群眾文化的發展以及與地方文化之間的學習交流。[2]群眾不愿去打破傳統思維上的限制。也正是這一特點促使我國群眾文化的發展超越當今的社會發展,進而更多地繼承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中所展現的深意與溫情,更能引發群眾內心的感受,進而對人與人之間的認同感更加貼近,將群眾心中所埋藏的對和諧社會的想象進行引導發現。
四、群眾文化的潛在問題
經過上文對群眾文化、社會功能、文化價值的分析,筆者發現群眾文化還存有弊端,在今后的發展中,政府文化部門與群眾要正視其中的問題,進而將其解決。眾所周知,群眾文化不但是群眾日常文化生活的展現,同時也在原有的基礎上改善群眾的日常生活。從根本性的理解上來看,群眾文化離不開群眾本身。群眾自身文化水平與受教育的時間也離不開群眾文化,并且大部分群眾的文化水平較低,其精神在社會發展中長期處于一個干渴的狀態,這使得一些群眾無法正確地分辨是非。因此,物質需求向文化需求轉化仍然需要推動力,同時也需要國家對群眾文化進行熏陶以及正確的引導。[3]
五、結語
綜上所述,從當今社會以及文化發展趨勢來看,群眾文化已經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站穩腳跟,并在發展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根據上文對群眾文化、社會功能、文化價值的分析來看,其價值不可小覷。雖然群眾文化的發展仍有潛在弊病,但解決只是時間上的問題。國家的文化部門要高度重視群眾文化的發展,鼓勵群眾積極地參加文化活動,推動群眾文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許亦嶠.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探索[J].文藝生活(中旬刊),2017(11).
[2]高雪.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初探[J].青年時代,2017(36).
[3]田景茹.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淺析[C].大慶:決策論壇,2015:60-60.
(作者簡介:李娜,女,中國人民大學,本科,研究方向:群眾文化管理)(責任編輯 卞禹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