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教學中要通過多種方式激發學生內在情感體驗經驗,與語言文字產生共鳴,促進學生體驗性閱讀,從而獲得豐富的閱讀體驗,培育學生語感。
關鍵詞:體驗性閱讀;多種方式;語文教學
體驗性閱讀是指學習者本人切身經歷閱讀活動,如朗讀、思考、想象、動手操作等,以獲得真切的感受、體驗的閱讀過程或方式。《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指出“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那么,語文課堂應如何引導學生進行體驗性閱讀呢?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些思考。
一、 憑借想象,體驗語言情境
想象可以使學生進入課文語言所描述的情境,體驗、感受語言形象,為理解語文內容和感悟思想感情奠定形象基礎。小學課文不管是寫人記事的,還是寫景狀物的,每篇課文都是客觀生活(或客觀事物)的描繪,教學中須引導學生在目視、口誦、心惟的同時,借助想象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語言積累,還原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使文中的人活脫,景活現,物活化,使語言文字變成活的畫面,從而體驗課文情境。如我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草原》一課時,讓學生邊讀邊思邊想象體驗讀了第一段,在你眼前出現了什么樣的畫面?讀了二至五段,在你眼前出現了什么畫面?讀后再讓學生口述頭腦中的一幕幕“景象”。這樣,通過想象,寫景的語言文字就成了一幅色彩明快的草原風景圖;蔚藍的天空、碧綠的草地、柔美的小丘、如大白花的羊群;寫事的語言文字就成了一幅生動形象的主客歡聚圖;熱情迎客、激情會客、盛情款待、深情聯歡;一切如在眼前。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經歷了一番形象之旅途,也體驗了文中所描之景,所寫之事,所抒之情。
二、 憑借生活,體驗語言內涵
小學語文課文中有許多含義深刻的句子或段落。這些句段的含義,如果只靠教師的講解,學生可以得到理性的理解,卻無法得到感性的體驗。為此,應當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把生活畫面與語言畫面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憑借生活經驗,依靠自我體驗,將語言情理化作自身真切的體驗與感悟。如教學《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課中有這么一句:“命運給予他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它卻在一線希望之中成就一片綠蔭。”我在教學時這樣引導學生進行體驗:
師:這句話你是怎樣理解的?從這句話你想到哪些人?請舉個例子說一說。
生:我想到海倫·凱勒,她因為一場高燒而雙目失明,雙耳失聰,面對殘酷的命運,她并沒有屈服,憑借艱苦卓絕的努力,她不僅學會了說話、寫字、閱讀,并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
生:我想到了霍金,他21歲時患上盧伽雷氏癥,全身癱瘓,不能言語,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醫生曾診斷身患絕癥的他只能活兩年,可他一直堅強地活了下來,在這幾乎絕望的境地成了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20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
生:我想到了談遷,歷時二十多年寫出的史學巨著《國榷》手稿卻被偷了,那時他已經五十多歲了,年老體弱,家境貧寒,但他沒有被厄運打垮,而是發憤重寫,終究寫就了更為精彩的《國榷》。
師:是啊,面對命運的殘酷,只要憑借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與堅忍不拔的頑強意志,就一定能創造生命的奇跡!
這個教例中,我通過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知識積累,對含義深刻的句子作了具體化、形象化、個性化的解讀,使語句所蘊涵的哲理化作了學生的切身體驗,也使課堂學習成為學生間接體驗生活的一種方式。
三、 憑借朗讀,體驗語言情感
《標準》指出:要“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為此,在感悟了語言形象、體會了語言內涵的基礎上,可以借助朗讀這一有聲的語言去再現語言形象,顯示語言內涵,傳達語言情感。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語言信息的聚集點,引導朗讀、感悟、體驗。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一文中有這么一句:“他一襲破衫,終日奔波在撲面而來的風沙中。面對孤燈,他不顧自己年老體弱,奮筆疾書,他知道生命留給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在體會語言形象、感悟語言內涵的基礎上,為了讓學生對“終日奔波”有更形象的認識,對人物的內在精神有更深的體驗,我是這樣引導學生朗讀體會的:
師:為了在有生之年能完成《國榷》的編寫,談遷終日奔波在撲面而來的風沙中,一個“終日奔波”你能體會到那是怎樣的場景,請同學們依據提示展開想象。
無論是清晨還是黃昏,談遷他——,
無論是晴天還是雨天,談遷他——,
無論是烈日炎炎還是寒風刺骨,談遷他——。
生:無論是清晨還是黃昏,談遷他早出晚歸四處尋訪前朝逸聞。
師:是啊,他一刻也不敢懈怠,請你讀……(生讀)
生:無論是晴天還是雨天,談遷他風雨無阻,跋山涉水,搜集資料。
師:是啊,他不辭辛苦就是為了完成畢生夙愿,請你讀……(生讀)
生:無論是烈日炎炎還是寒風刺骨,談遷他毫不畏懼,堅持到野外考查。
師:是啊,他不顧自己年老體弱,殫精竭慮,耗盡心血,這是一種多么頑強的精神啊!請你讀……(生讀)
師:同學們,談遷為了心中的理想,百折不撓,奮不顧身,這就是“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啊!讓我們一起把這樣的感情表達出來吧!(生動情地朗讀)
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對課文情感的體驗,培養了敏銳的語言感受能力。
四、 潛心靜思,體驗語言技巧
《標準》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因此,應在體驗了語言形象、語言內涵、語言情感的基礎上,讓學生帶著任務潛心文中,集中注意,傾心思考,從而在“語言文字——思想內容——語言文字”之間經歷幾個來回,探究語言內涵與語言形式的關系,領悟作者用詞的準確性,體驗語言技巧,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
作者簡介:阮幫祿,福建省福安市,福安市下白石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