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不僅是高中教育階段的基礎性課程,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教師在講解語文知識點的過程中,應注意滲透人文精神,通過語文知識來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與是非判斷觀念,從而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因此,本文結合蘇教版教學實例,重點探究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人文精神的創新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人文精神;滲透策略;教學理念
基于新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下,人文精神越來越被教育領域關注,語文作為基礎的人文學科,直接影響著學生綜合素養的形成,因此,教師應不斷轉變傳統教學模式,深入挖掘教材中蘊含的人文素材,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意識,在學習中陶冶學生情操、修身養性。同時,教師須尊重學生課堂主體性地位,多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及時向學生傳達人文精神,從而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一、 科學挖掘教材人文素材,培養學生人文意識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文章、詩歌都是經過千挑萬選才確定的,其不僅具備學習價值,還有著獨特的教育意義,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因此,為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意識,教師應當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對教材內容進行科學整合,理解作者所需傳達的思想,利用恰當的教學方式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教材學習中體會到人文精神。
如在學習《赤壁賦》時,教師在設計教案時應注意將蘇軾感情的變化融入講解過程,著重指出“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等詩句,與蘇軾其他的詩句聯系起來,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還可與其他詩人聯系起來,如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等,讓學生體會到豁達的心境,使得學生明白即使身處逆境,也應豁然處之,用平和的心態對待世間萬物,培養學生良好的心態。再如學習杜甫的系列詩歌時,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應引導學生關注民生疾苦,從青少年時期培養學生憂國憂民的意識,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明白當前幸福生活的得之不易,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在整合教材人文素材時,教師應多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聯系,特別是現實生活,從現實生活中滲透人文精神,降低學生對于人文精神的理解難度。
二、 豐富課堂可參與的活動,豐富學生人文體驗
為增強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不斷豐富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獲得更多的人文體驗,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明白人文精神的內涵,自主地在生活、學習中實踐。教師在活動過程中應特別尊重學生課堂主體性地位,給予學生充足的發揮空間,放飛學生想象力,開發學生創造性思維,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形成良好道德素養。
如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時,教師在講解完課文知識點后,可選擇恰當的時間,引入表演教學方式,要求學生自主選擇扮演角色,如“黛玉”“寶玉”“寶釵”“賈母”“王熙鳳”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考慮租戲服,將“林黛玉進賈府”這一章節編寫成話劇,并在課堂中表演出來。借助此種方式來豐富學生的人文體驗,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學生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會站在角色的位置思考,從而更深入地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同時,教師也可利用小組合作方式,開展朗讀、背誦等活動,如在學習《沁園春·長沙》后,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朗誦,使得學生在朗誦過程中理解毛澤東主席“獨立寒秋”的心境,理解當時的革命青年,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樹立起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志向。
三、 增強教師自身人文素養,成為學生道德榜樣
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扮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其行為、思想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因此,教師必須做到以身作則,不斷充實自身人文知識,增強整體人文素養,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道德榜樣,將人文精神滲透在細節處,提升教育教學的有效性。首先,教師應當做好語文的本職教育工作,增強自身專業知識技能,更好地應對學生各類問題;其次,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良好意識,做到與時俱進,主動學習與人文素養有關的知識,如道德評價、歷史文化知識、審美情趣等,及時給自己補充“養分”。如在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等文言文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輔助開展課堂活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最后,在學習生活中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人格魅力,多用正能量的事件影響學生,讓學生主動、積極地面對生活、學習中的挫折,培養學生良好心態。
四、 提供課后人文實踐活動,實現修身養性目的
人文精神覆蓋范圍廣,滲透人文精神是一個不斷反復、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在課堂上融入人文精神的同時,也應根據學生的表現,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課后人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領悟不同思想,豐富學生的內心,讓學生在實踐中健全人格,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
如教師可以在班級中成立“經典文學閱讀小組”,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參加,閱讀小組每個星期或者每個月選擇一本經典文學作品,如《巴黎圣母院》《堂吉訶德》《悲慘世界》《家》等,要求學生在指定的時間內讀完,并在閱讀小組中與其他成員分享感想,通過拓寬閱讀范圍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人物的刻畫方式,理解不同社會背景下至真、至美、至善的人性。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扮演好監督者、交流者的角色,多利用網絡等途徑與學生溝通交流,跟進學生閱讀情況,多鼓勵、表揚學生,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取樂趣,從而提升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五、 結束語
綜上所述,滲透人文精神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高中語文教師不可急于求成,而應尊重學生課堂主體性地位,將人文精神滲透在每一教學環節,利用課堂傳承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激發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用語文獨有的魅力感染學生,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健全學生的人格,從而增強學生綜合素養,提升學生審美情趣,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1]楊志剛.高中語文“四導學教”課堂教學案例設計及分析——以人教版必修二《短歌行》為例[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7,33(1):34-37.
[2]呂虹.讓人文之花在語文課堂快樂綻放——關于高中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J].課外語文(上),2016,24(12):138,40.
作者簡介:蔣妮,一級教師,江蘇省常州市,江蘇省常州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