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等。”小學階段要求學生掌握的詞語、句子太多了,僅僅靠課堂上的一點時間,根本無法完成任務達到目標。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利用課前三分鐘,卻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關鍵詞:專欄;結合;檢查;延伸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等。”而我們現在學生學習的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每一冊、每一個單元的練習中都有明確的誦讀內容,它們或是“讀讀背背”,或是“誦讀與積累”,或是“誦讀與欣賞”,或是“誦讀與感悟”。對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僅僅靠課堂上的一點時間,根本無法完成任務達到目標。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利用課前三分鐘,卻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 開辟專欄,專人領讀
每一學期一開學,我都會在黑板的左邊或者右邊開辟大約寬20~30厘米的專欄,每一周的周一早上,我都會抄上一個練習上需要誦讀積累的內容,安排一名小老師在當天的語文課前三分鐘領讀。但在領讀之前,小老師必須先做準備。同時要求小老師站在臺上領讀時,儀態要大方,發音要準確,吐字要清晰,聲音要響亮。這樣的小老師,最初由我選定,逐漸地就由學生輪流承擔,每天一人,孩子們都很有自尊心,都有當最好的小老師的想法,所以,都很用心。如:蘇教版教材六年級下冊練習2上的“誦讀與欣賞”的內容是南宋女詞人李清照的《夏日絕句》,擔任當天領讀的小老師,就提前認真做了準備:根據課后注釋正確地朗讀全詩,搜集了資料了解李清照生活的時代背景,這樣便于體會詩句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才能更好地領讀。這樣堅持一周下來,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記憶了這些知識,達到了積累的效果,也提高了朗讀水平。同時,原先上臺緊張膽小的學生,現在上臺朗讀、背誦,再也不會緊張了。
二、 內外結合,豐富積累
像這樣的每天語文課前三分鐘,讀一讀,背一背,長期堅持下去,教材練習上的指定內容已經滿足不了學生的誦讀需求了,我就引導學生可以把誦讀的內容延伸到課外讀物上,由課內走向課外,做到了課內外有機結合。現在,學生已經養成了這樣的好習慣:凡是我的語文課,大家都很自覺,課前三分鐘都能坐得端端正正地在朗讀著或背誦著學生自己選定的內容,或成語,或古詩詞,或名人名言,或名人故事……如:學生搜集的形容勤奮學習的詞語有:廢寢忘食、夜以繼日、懸梁刺股、囊螢映雪、孜孜不倦、牛角掛書、勤學苦練、手不釋卷等;如:關于勤奮的名人名言有:“聰明出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華羅庚”;關于勤奮的名人故事有:《魯迅珍惜時間勤奮學習的故事》……只要是適合大家積累的知識,都可以輪流抄寫在開辟的專欄里。長期堅持著這么做,我班的孩子已經積累了大量的課外知識。現在,孩子們已經學會了根據每天學習的課文內容等,來準備課前三分鐘誦讀與積累的材料了。如:在學習《黃山奇松》一文那節課前,一學生就準備了有關“黃山四絕”的資料,這無形中為學習新課做了很好的鋪墊與拓展,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與熱情。
三、 定期檢查,鞏固記憶
學生光有背誦積累的過程,但效果如何呢?為了幫助學生鞏固記憶,我采用了同學之間互查、小組內檢查,或者我自己定期檢查的方式,也就是每周五的下午最后一節課,專門檢查學生本周誦讀積累的知識。我會采取男、女生比賽背、師生輪背等形式進行。在檢查的過程中,如果發現還有內容學生感覺難背、背不得的或容易遺忘的知識,可以再抄在專欄里復習復習,直到記得為止。總之,一切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而定。
四、 展示自我,拓展延伸
任何一件事,只要用心去做,就會有不一樣的效果。每節語文課課前的三分鐘,雖然時間很短,但對于我班的孩子們來說是個特別的時刻。大家都爭著在為這三分鐘準備著,搜集著有意義、有價值、適合同學們積累的好素材。其實,在搜集、篩選資料的過程中,孩子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積累了一些知識。當孩子們搜集到的資料,都要摘抄在專欄里時,怎么辦?我采取了全班打分的方式進行評選,最終誰的得分最高,誰搜集的資料就可以摘抄在專欄里。每當這時,孩子們總會有一種成就感、愉悅感。時間久了,孩子們對這件事更加感興趣了,這種快樂的內驅力就會促使著孩子們更加用心、認真地做下去,形成了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而且,越做越想做,越來越有興趣。現在,孩子們還學會了課前知識競答、自己寫的作文展示朗讀等,使得課前三分鐘的誦讀內容越來越豐富了。
“生命在于運動,知識在于積累。”因為我一直堅持利用好語文課前三分鐘,原本鬧哄哄的課前準備,卻變得書聲瑯瑯。現在,我班學生無論是朗讀、背誦還是積累,感覺都很輕松。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積累了知識,拓展了視野,又提高了朗讀能力、記憶能力、搜集資料的能力等,同時,更懂得了學習上要珍惜時間,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真可謂一舉多得。
作者簡介:
薛必梅,安徽省滁州市,安徽省滁州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