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新課改深入發展,教學模式得到突破與創新,在提升教學水準同時,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本文通過對初中歷史文化課“多師同堂”合作教學模式進行探究,旨在提升初中歷史教學綜合質量。
關鍵詞:初中歷史;文化課;“多師同堂”合作教學
“多師同堂”合作教學作為創新型教學模式,不同專業背景教師同臺授課,針對同一教學內容“博弈互補”,提升教學綜合水平,為開放式教學提供新路徑,使學生感受到課堂教學的樂趣。基于此,為了使我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更富成效,探究“多師同堂”合作教學模式落實方略顯得尤為重要。
一、 實施協同創新,做好“多師同堂”合作教學引導
“多師同堂”應綻放高于單一教師授課形式的教育能量,避免歷史課堂因教師群體增多,而出現教學混亂、引導無效等消極現象,為此教師群體應做好教學引導,各司其職主次有序,將教學內容分為多個主題,以此為基礎做好教學模塊分配與引導,其他教師以“助教”身份,從自身專業背景出發對教學內容進行補充,使“多師同堂”合作教學可以提升歷史教學綜合質量。例如,教師在進行八年級上冊第24課《文學藝術的成就》教學時,可按課程內容將教學分為文學、音樂、美術等模塊,由語文、美術和音樂教師群體分擔不同模塊教學引導任務,與歷史教師同堂合作教學,充實初中歷史課堂,為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探尋新的途徑與方式,如美術教師可引導鑒賞學生徐悲鴻和齊白石的作品,體會作者的愛國情懷;音樂老師可以讓學生學唱《義勇軍進行曲》和《黃河大合唱》,感受中國人民不屈的精神等。同時,為了使協作教學水平得以提升,教師群體應在課下針對所要負責的教學模塊,做好課前準備,賦予教學內容系統性、連接性與主題和諧性,達到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綜合成效的目的。
二、 開展多種活動,提高“多師同堂”教學質量
初中歷史文化課內容豐富,基本包含各學科的內容。在進行初中歷史文化課多師同堂合作教學時,最常使用的教學方法就是讓學生按不同領域內容分模塊進行探究活動,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高初中歷史學科的教學質量。
如在進行九年級上冊第24課《文學藝術的大師》教學時,讓學生開展“彈《命運》論《英雄》”活動,對貝多芬作品進行彈奏和賞析;在進行八年級上冊第24課《文學藝術的成就》教學時,讓學生開展“魯迅文學作品閱讀”活動、“魯迅作品課本劇表演”活動;在進行七年級上冊第20課《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教學時,開展“書法比賽”活動等,這些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進行歷史知識的高效理解,還可以培養學生跨越學科限制的多元認知能力,有效發展了學生的資料整理能力、小組合作能力、建構創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究與傾聽,達到培養學生綜合素養,落實素質教育教學創新目的。
三、 “多師同堂”教學總結,使歷史課堂更具人文情懷
歷史課程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初中歷史教學的目標就是幫助學生“提高人文素養,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實問題。在初中歷史文化課堂上,如果只是歷史教師針對歷史教學內容進行系統性分析,重點突出知識點,傳遞教學主旨。這種機械式總結方法,總結內容僅為教師思想意愿,無法實現師生交互,無法與學生歷史學習需求產生共鳴,學生情感體驗無法談起,從而降低教學成效。在“多師同堂”合作教學模式中,教師們秉持“求同存異”總結原則,從自身專業出發,引導學生討論學習成果,對自我學習成效進行總結,并依照學生總結情況,進行補充與深化,使其符合學生歷史學習需求,提升課堂教學綜合質量。例如,在進行《文學藝術的大師》中“彈《命運》論《英雄》”活動總結時,音樂老師的總結是:《命運交響曲》是一部劃時代的不朽作品,作者用快板彈奏的方式向人們展示了他與命運搏斗,“要扼住命運咽喉”的思想。同時向人們揭示了一個深刻的哲理——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布滿荊棘的,然而,崇高的責任感又促使人們奮不顧身地去拼搏進取。樂曲使人感到一種無可言喻的感動與震撼,也使人們在這種震撼中得到精神世界的洗禮。而歷史老師是這樣總結的:貝多芬的心中充滿了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他是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熱烈擁護者。在他的心目中,能摧毀專制制度、實現共和理想,維護人民自由、平等權利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這樣通過“多師同堂”合作教學模式下教師群體的互為補充,可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發散思維,升華歷史課堂,提高教學成效。
四、 多元評價提升“多師同堂”教學模式應用成效
評價服務于教學,在傳統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評價成為教師批判學生的手段,強勢糾正學生不當課堂表現的方法,使學生對“評價”望而生畏,脫離課堂教學主旨,無法引導學生展開高效自主學習,弱化評價價值。在“多師同堂”協同教學模式下,教師群體更容易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與不足之處,對學生的評價更中肯、更全面,可有效擺脫學生固有印象,對教師評價有效性所產生的不良影響,通過師生互評、師師互動、生生互動等多方位評價,賦予評價全面性、客觀性與系統性,使學生從心底接受評價內容,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升個人綜合素養,達到素質教育最終目標。例如,在進行“畫地圖,講歷史”的教學時,歷史教師可連同地理教師、美術教師合作完成教學內容,在針對學生學習情況展開評價時,每位教師會從本專業背景出發,評價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與不足之處,通過教師們的評價,學生可以更好審視自己,跳脫單一課程的學習,從綜合素養層面嚴格要求自己,實現素質教育終極目標。
五、 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歷史文化課“多師同堂”合作教學模式,在教師合作基礎上,實現師生高效互動,有效落實課堂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為此歷史教師應通過引導、總結、評價等豐富多樣的教學互動,提升該教學模式應用價值,在提升教學質量同時,達到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侯玲玲.網絡資源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關系的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z1):115-117.
[2]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2.
[3] 楊利芳.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談初中歷史教學設計[D].河北師范大學,2014.
[4] 張亞靜.淺談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1):116.
作者簡介:戴秀榮,福建省石獅市,福建省石獅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