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曉露 宋雅坤 王力康
關鍵詞 “互聯網+” 基層法院 司法公開
作者簡介:蘇曉露、宋雅坤、王力康,河北師范大學法學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926.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3.075
“互聯網+”時代,即代表著在互聯時代的添加與聯合。在“互聯網+”時代運用“互聯網+”技術對我國基層法院的司法公開程度進一步深化,將互聯網與傳統司法活動進行融合。這是推動司法公開活動深入發展的計劃,是通過互聯網與傳統的司法活動進行聯合和深入融合的手段進行的。通俗的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其并不是將兩者進行簡單的相加,而是以互聯網平臺為載體,利用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將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業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化社會資源配置的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在司法活動中,從而通過多種途徑利用互聯網技術來提升司法活動的公開程度,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多種形態的司法公開活動。
司法公開是維護法律公平正義的重要保障,也是維護法律權威的內在要求,更是保障民眾正常的生產生活的重要途徑。“沒有公開則無所謂正義。” 公正是司法不變的追求,“是法律和司法制度的核心價值目標”。 真正的司法權威首先應當建立在司法過程的公開、透明的基礎上的。基于此,最高法院出臺了一系列舉措,促進了司法在陽光下運行。
(一)法院政務網站
在政務網站建設方面,全省36個市轄區、22個縣級市、108個縣、6個自治縣均實現了政務網站的全覆蓋,且統一接入河北法院網,并補充入駐新媒體元素,使得網站進一步得到完善。河北法院網直接鏈接著河北省法院庭審直播網。通過河北省法院網可以直接觀看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及各地市法院的庭審直播情況和庭審點播錄像,極大的方便了民眾參與庭審活動,監督審判程序,是河北省法院實現司法公開的重要措施之一,進一步推進了司法活動的公開及公眾參與。
(二)法院政務微博
于政務微博方來說,政務微博做為公眾參與司法活動的重要手段之一,并未完全被有效的利用。從騰訊和新浪微博的數據作為分析樣本,得出以下統計結果:石家莊地區開放政務微博的法院只占到13.6%,承德地區達到了83.8%,張家口地區達到了71.4%,邢臺地區達到了85%,邯鄲地區達到了95%,唐山地區達到了 93.3%,秦皇島地區達到了55.6%,保定地區達到了80%,滄州地區達到了82.4%,廊坊地區達到了66.7%,衡水地區達到了91.7%。通過數據可以得出,我省法院在通過政務微博公開方面還存在許多亟待改善的問題,在政務微博建設方面比較欠缺,但同時也有極大的提升空間。因此我省應當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將其作為推進司法公開的重要手段之一,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司法活動之中,推進司法公開平臺的建設和完備,努力搭建起體系化的司法公開平臺,從而能夠深入推進司法公開,使權力能夠經常拿到陽光下“曬曬太陽”。
(三)裁判文書公開平臺
在裁判文書公開方面,全省各地級市都建立了裁判文書公開平臺,有石家莊市法院網、承德市法院網、張家口市法院網、邢臺市法院網、邯鄲市網上訴訟中心、唐山法院網、秦皇島市法院網、保定市法院網、廊坊市法院網、衡水市法院網、滄州法院網,同時各縣均建立了具有司法公開功能的網站,如張家口塞北管理區長安網等。雖然各地級市均建立了裁判文書公開平臺,但在具體功能的應用上,平臺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裁判文書模塊、導航欄檢索功能還不完善,裁判文書公開內容還不夠充分,公布時間具有滯后性的問題還普遍存在。這需要進一步完善具體模塊建設,從而能夠健全司法公開平臺體系化建設,使得公開內容更加完整,公開程度更加充分。
(一)基層法院門戶網站建設現狀分析
基層法院設立和運用門戶網站是加強宣傳活動和樹立外部形象的重要舉措,法院司法平臺的設立不僅宣傳了法院審判執行活動中的工作典范,同時更展示了司法活動的“正能量”。同時,法院政務網站也是加強司法公眾參與的載體,通過法院政務網站,民眾能夠足不出戶的了解法院司法活動的現狀,可以隨時觀看庭審直播現場和庭審點播情況,但河北基層法院對于政務平臺的建設還不夠完備,具體模塊還不夠完善,內容不夠清晰簡明,不能簡潔明了的讓民眾了解平臺的使用流程和各項功能。且個別法院存在視頻上傳不完整,具體案件未上傳等情況。其中,有些案件是使用執法記錄儀記錄導致案件視頻未上傳,而有些案件未提取錄像卻無具體的原因說明。這影響到了公眾參與司法活動的體驗,減少了公眾參監督司法活動的渠道,不利于司法公信力的提高。司法公信力如果不高,就會動搖人民對法治的信仰和信心,影響法治的權威,進而影響中國建設法治國家的進程。 因此,基層法院門戶網站的建設與完善是推動司法公開和司法公眾參與的重要途徑之一。
(二)基層法院政務微博設立現狀分析
在“互聯網+”時代,微博作為新媒體的代表,已經成為推動法院司法公開的重要渠道之一。以微博作為媒介,依托案件事實的實體載體,同時又運用了互聯網技術,成為“互聯網+”技術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的新型網絡媒介。從統計結果得出,河北省邯鄲地區在推動政務微博建設方面成果較大,該地區法院政務微博覆蓋率達到了95%,其他地區法院政務微博的數量較之邯鄲地區有明顯的差距。同時,在信息公開度方面,我省大部分基層法院政務微博的發布頻率并不是很高,微博活躍度一般,吸引的粉絲數量不多,評論回復率不高,未能實現司法與民意的順暢溝通。且發布信息的內容不夠廣泛,主要以宣傳性內容為主,同時也用了大量篇幅轉發新聞報道,形式和內容比較單調。這種“重開通,輕更新”的行為嚴重影響了法院政務微博應有的輻射范圍和影響力。削弱了司法公開的程度和司法公信力的力度。雖然法院在設立完善政務微博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但總體來說,政務微博的設立對推進司法公開產生了不容忽視的作用。法院政務微博要實現其預期價值,需要建立相關的制度保障機制,采取多種形式與粉絲們互動溝通,從中發現有價值的問題,及時研判,積極引導,提高法院微博的關注度,拓展法院微博的輻射范圍,推動“互聯網+”時代法院政務微博在創新中實現發展,從而進一步推進基層法院司法公開程度。
(三)基層法院裁判文書公開現狀分析
“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除法律規定的特別情況外,一律公開進行。”準確及時的公開裁判文書,是公民實現民主權利、保障自身知情權、推行民主政治有效的手段之一。不但能為當事人和公眾了解國家司法權力運行、實現法的指引預測作用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更進一步實現了司法決策透明化和公正化。同時,裁判文書網上公開也是促進司法公平公正的重要途徑之一。司法透明程度顯著增加,法官的工作通過越來越多的途徑被公眾監督,因此必須嚴格遵守法定程序,同時還要保證判決的邏輯清晰、說理正確,這樣可以從反向促使法院的司法行為更加規范、裁判結果更加公正,進而提升我國法院的司法公信力。但現有的裁判文書網上公開還不能為公眾監督法院的工作提供應有的便利。應當將起訴狀、上訴狀、人民檢察院起訴書、抗訴書等相關材料及時并一次性的上傳網絡。要完善裁判文書公開平臺建設,充分利用好“互聯網+”技術,使互聯網技術與傳統的司法活動進行充分的融合,從而進一步提高司法公開的程度。
(一)基層法院在政務微博建設不夠完備
基層法院政務微博建設健全方面還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基層法院政務微博建設還不夠完備,微博活躍度不高,且發布內容不夠廣泛,使用人群覆蓋率低。同時,信息分類不夠簡明清晰,沒有按照板塊分類或集中歸納整理,僅僅是對于信息資訊的簡單的內容發布,并未進行深度剖析和說理性解釋。在此情況下,政務微博建設僅能夠達到讓公眾知悉的目的,沒有能夠達到普法宣傳的實際效果。未能讓民眾深刻了解法律與現實結合的實際應用及法治的真正含義,而僅停留在“法制”表面,未將“法治”深入融合于其中,未能深入發揮政務微博存在的深刻意義。
(二)“互聯網+”技術未得到充分應用。
在“互聯網+”時代,河北基層法院的傳統司法公開活動并未完全利用時代的發展條件,未與新媒體及“互聯網+”技術深入的進行融合。僅利用基層法院的門戶網站、政務微博和裁判文書公開平臺這三種方式是不夠的。當今科技迅猛發展,河北基層法院應當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增加司法活動的公開途徑,使民眾能夠更便捷的獲知司法活動的信息。利用手機APP程序來推進司法公開活動,便利當事人及民眾是近年來新興起的途徑之一。以手機APP程序為載體,實現案件信息的實時全程公開,以及流程信息的及時便捷推送,向公眾提供他們關心的案情進展。除了信息服務外還應當提供訴訟服務,提供訴訟服務指南,便利訴訟活動的當事人,也使民眾能夠第一時間了解審理動態并依法監督法院辦案流程。
(三)典型案件的教育引導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
典型案件的處理與公開具有巨大的社會影響力,通過對典型案件的闡釋說理,可以達到以案說法的目的,從而在根本上達到規范司法、嚴格執法,全民守法。現行公布的法律文書的內容都是帶有格式化特色的,內容簡潔但說理不夠充分。特別是不立案決定書、撤案決定書、不起訴決定書等,只是一種結果的通知,沒有進行理由說明。 起訴書、判決書雖有證據、理由等部分,但只是證據的簡單羅列和法條的簡要陳述 ,并未在證據運用及證據的證明關系方面進行充分的說理論證,也未對法律規則的運用進行進一步的解釋與說明,沒有對裁判依據與裁判結果之間論證過程的聯系情況進行說明。說理性不夠充分,內容不夠詳實,缺乏對論證理由、依據及必要的過程的詳盡說明。
當前河北基層法院的司法公開活動正在由單一的選擇性公開向全面的公開轉變。在公開模式上,由傳統的單向靜態公開模式向動態互動式公開模式轉變。在公開手段上,從傳統的書面公開、現場公開向依托“互聯網+”技術手段的現代化公開轉變。雖然我省基層法院的司法公開活動推進迅猛,但仍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在“互聯網+技術”與基層法院司法活動緊密融合的背景下,建立多重的公開保障機制、多元化的訴訟服務模式,以司法活動的全程留痕來推動司法公開,從根本上保障司法活動的公平正義,提高司法公信力。
注釋:
[美]哈羅德·丁·伯爾曼著.梁治平譯.法律與宗教.北京:三聯書店.1991.48.
夏錦文.當代中國的司法改革:成就、問題與出路——以人民法院為中心的分析.中國法學.2010(1).17.
王勝俊.加強司法公信建設提升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求是.2012( 17).7 .
董靜潔、陳志剛.刑事司法公開的維度與限度.河北法學.2015,(6).193.
柴建國、王燕霞.獨立審判與司法體制改革.河北法學.2015(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