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理念下,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有效教學法的使用,能讓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佳,也能在課程教學活動之初使用合理的教學方法讓教學效果更具高效性,使學生的生物學習潛力得到更好的激發。
關鍵詞:高中生物;高效教學法;探析
受到新課改理念的指引,如何構建教學體系,實現教學有效性已經成為了新課程理念的推行重點和焦點問題。教學有效性的提出,對于教師的教學方式與教學理念都有很多新的要求,教師要采用新式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幫助學生改進學習狀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教學有效性。
一、 轉變師生角色
受到新的教育理念影響,教學中具體的任務是能轉變師生的工作角色。受到傳統師生觀影響,尊師重道的理念,使得教師的權威性不可撼動。教學活動中,教師滿堂灌,學生滿堂聽,或者滿堂提問,學生進行回答。教師整個教學過程中占據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也具有十分威嚴的角色。學生是教師進行施教的接受者,也可以是被動的被教導者,為能更好地發揮出學生的潛力,就要轉變這種長期以來形成的師生關系,為提高教學有效性奠定堅實的基礎。
新課程理念下對于“生本位”的理解,要求轉變師生之間的角色定位,教師應該從知識的傳授者轉為學生的學習引導者和啟發者。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占據主體地位,教師占據主導地位。學習過程中,學生如何學是十分重要的,教師主要是以輔助作用而存在的。教學的目標已經脫離了教師教授多少知識,而是學生在整個課堂中能收獲多少能力。課堂上,教師主要的服務主體是學生。例如,在進行“種群數量變化”等相關內容教學的時候,需要確立的教學目標是:運用數學分析法構建種群增長的“J”型曲線和“S”型曲線,然后使用曲線模型對實際問題進行解決。教師在教學的時候需要思考如何才能達成上述教學目標呢?教師可以分步驟的對學生進行實例分析:澳大利亞的野兔在理想的條件下進行繁殖、酵母菌在有效的實驗條件下進行繁殖等,這都能引導學生進行數據的分析,并能從中找尋出規律,用以構建出曲線模型。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先不要著急給出答案,應該讓學生多體驗數學模型的構建,并能根據學生的自主構建模型形式,對模型的生產實踐情況進行應用討論。這樣,學生在整個課堂中不僅僅能學習到知識,更能對科學探索的方法進行體驗,課堂上,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啟發者。學生在教學設置的課堂中,能在師生關系的良好達成下,充分地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與成功。這種新形式的師生構建關系正是課堂教學所需的。
二、 合理利用教學資源
教學有效性的提高需要對教學資源進行深入挖掘以及合理地利用。教材當中有很多值得教師深入挖掘的知識點和思想,教師可以通過自己制作或者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相應的教學用具,以解決教學資源短缺的實際問題。例如在細胞模型的制作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紙張、膠水、橡皮泥等等小工具進行模型的制作,并將自己的作品向同學進行公開展示,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在血糖調節的模型制作時,教師可以利用卡紙制作血糖卡片,并將其作為制作血糖調節模型的基本材料分發給學生。
當今計算機網絡技術發展迅猛,教師可以利用相關技術進行教學資源的收集以及整理工作。例如在進行基因工程相關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在網絡上搜尋相關的視頻,并將其作為教學資料為學生進行展示。如轉基因發光魚的培養等等具有一定趣味性的轉基因資料,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于相關知識的興趣。再如,在學習PCR相關技術時,教師可以將國外相關領域的優秀教學視頻融入到課堂教學當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知識。
在實驗課當中,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觀察能力進行培養,利用實驗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生物知識。讓學生通過實驗,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提高教學有效性。在實驗課上,教師要以引導為主,不要過多的干預學生的實驗以及分析工作,將主動權以及動手實踐的機會更多的留給學生,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更好地提高個人實踐能力。
三、 做好課前準備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必須要做好課前準備,不僅教師要做好備課工作,學生也必須要開展有效的預習工作。如果沒有良好的準備,那么便不會有高效的課堂教學。在備課的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資源的選擇。以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興趣特點等為基礎,有效進行教學資源的準備,在課堂教學當中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同時,在問題的設置上,教師要考慮各個層次學生的特點,采用分層教學法開展備課工作。問題的設置要有梯次性,讓每一個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進行有效的學習,能夠有效地對教學知識進行理解。教師要以教材為基礎深入挖掘相關知識點,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進行理解,能夠對知識點的實際應用方式以及與其相關聯的知識點進行系統性的理解。
四、 結束語
新課改理念下的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為中心,在強調學生主體地位的過程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主動地探尋知識,構建知識,進而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參考文獻:
[1]胡夏閩,何畏.國際教育新理念及其對我國建設高等教育的若干啟示[J].中國建設教育協會2002年立項研究課題論文集,2014,32(2):154-156.
[2]張志輝.試論二戰以來英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特點——兼論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啟示[J].現代教育科學,2016(3):112-119.
[3]王正良.英國高等教育理念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啟示[J].商洛學院學報,2016(3):112-119.
作者簡介:
胡彬,江蘇省連云港市,江蘇省灌云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