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磊 王麗君
摘要:目的:了解當前山東某高校計算機學院學生使用手機的基本狀況,探討因為使用手機帶來的負面影響,分析解決問題的對策。方法:面向在校大學生,采取“非導向性、方便和簡明可行”原則,編制問卷,搭建IIS服務器,使用網絡化問卷的方式,采用自制調查問卷,使用卡方分析等方法對大學生使用手機時長、最晚時間等方面進行了分析。結果:該學院67%以上的學生使用手機達到或超過3個小時,且用手機的最晚時段對學生的睡眠產生了極為顯著的影響,導致47%的學生反映睡眠不夠。36%的學生自我評價依賴手機,3年級學生對手機的依賴尤其明顯。83%的同學反映身邊同學有課堂玩手機的行為。對策:建議征求學生對課堂意見,改進課堂教學方式。對于課堂使用手機,嚴格要求。辯證而且全面看待學生使用手機的情況,發揮手機在黨建、創業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手機;使用狀況;負面影響;應對策略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7年1月22日發布的第三十九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3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2%,超過全球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超過亞洲平均水平7.6個百分點。近年來隨著國內手機生產廠家的價格競爭,手機呈現出低價高質的特點,為眾多青年學生所喜歡,對于當今的大學生來講,手機不單單是一種撥打電話、發送短信的通訊工具,接納入網絡,手機成為瀏覽資訊、相互溝通、網絡購物等的神器。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學生因其專業特點,對智能手機更為青睞,就該學院學生在校期間日常使用手機的時長、最晚時段等行為習慣進行觀察、調研,分析就行為習慣帶來的負面影響,針對調查所涉及的負面影響,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調查數據,提出符合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實際情況的可操作、具備建設性的應對措施。
一、 對象與方法
1. 研究對象通過抽樣的方法在某高校信息科學技術學院以三個年級276名學生為研究對象,選取一年級10個班級、二年級8個班級、三年級4個班級,每個班級隨機選擇班級人數的30%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共149名(56.2%),女生116名(46%),共計265人。
2. 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采用網絡化調查問卷的方式,研究對象以無記名的形式,隨機抽取班級中學生,搭建IIS服務器,集中被測對象使用手機掃描二維碼登錄局域網問卷網址填寫問卷,由ASP程序記錄研究對象就問卷的填寫情況。此次共組織270名同學參與問卷,經核驗260問卷有效,其中無效問卷6份,有效率為98.1%。問卷中共18個問題,遵循“非導向性原則、方便原則和簡明可行”原則,從以4個方面設計問卷:(1)基本情況:性別、年級。(2)使用手機的時長、時段、頻次、流量、主要用途。(3)自我評價睡眠狀況、課堂使用手機情況及態度。(4)網絡交友、娛樂、資訊獲取途徑。
3.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8.0、Excel。經由Mysql數據庫將數據導入Excel保存,初步處理,對問卷考量、賦值,通過SPSS軟件進行卡方分析。
二、 結果
1. 基本情況男生149人,占總人數的57.3%,女生111人,占總人數的42.7%。
2. 學生使用手機的時長
9.7%同學1小時左右,23.3%的同學2小時左右,31%的同學3小時左右,21.3%的同學達到了5小時左右,更有14.7%的同學在6小時以上。其中男生在時長維度考量中,12.1%同學1小時左右,24.8%的同學2小時左右,17.4%的同學在6小時以上,明顯多于女生。超過67%的學生使用手機達到或者超過3個小時。學生對手機的主要功能使用上除“完成工作”一項明顯低于其他選項;學生對“看新聞”“學點兒知識”的2項手機功能使用上雖低于“看視頻”“游戲”選項,但也說明學生使用手機娛樂功能,同時也發揮了信息查詢的作用,經座談了解學生使用搜索功能查詢詞條、電子詞典等功能輔助學習。此結果與楊振華2015年調研浙江某高校學生課堂使用手機行為基本吻合。賀明等調查發現,使用手機時間的影響較每月手機流量、手機使用時間、上課使用手機頻率等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的影響最大,尤其是使用手機超過3個小時的。結合問卷調研情況該學院學生67%以上學生使用手機達到或者超過3個小時,應進一步分析原因,減少負面影響。
通過SPSS進行卡方檢驗,對使用手機時長進行加權,經運算手機使用時長與學生自我評價的睡眠質量在0.01水平上顯著相關,說明使用時長對學生的睡眠產生了影響。程雪紅等人在醫專大學生使用手機情況對睡眠質量的影響中提到每天睡前使用頻次越高、時長越長,睡眠質量越差。
3. 學生使用手機最晚時段
僅有39名同學在10點左右不再使用手機,92%的同學會使用手機到11點,47.7%的學生會使用手機到12點及以后。對于睡眠情況的評價中,47.7%的同學感到時間不夠或者是入睡困難,可見使用手機對學生睡眠產生了一定程度影響,進而可能導致課堂的學習效率受到影響。
通過SPSS卡方分析,發現使用手機最晚時間段與自我評價的睡眠質量在0.05水平上有顯著相關性。
4. 手機依賴自我評判
就是否對手機依賴的自我測評中,一年級36%為依賴,二年級為33%,三年級依賴程度達到66%,遠遠高于一、二年級情況,經進一步的走訪、調查,一、二年級的課程安排較滿但三年級課程安排較少,學生自由時間較多,因為手機提供了較為豐富的資訊資源,便于攜帶、媒體量大,為高年級同學喜愛,使用頻次高,因此產生依賴的比例高。從側面也反映出,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目標弱化,在專業學習上投入不夠等問題。
5. 上課玩手機狀況
83%的同學反映身邊同學有課堂玩手機的行為,其中反映“很多”“有些”的達到了63%,經座談被調查對象反映情況與其在教室的就座位置、班級風氣等有一定關系,一般前排和中間就座F同學聽課較為認真,后排和兩側同學的聽課注意力較差。這一現象與Willard Waller在Ecology of Classroom所提出中間效應中所指出的就座位置所反映出相對穩定的群體特征,前排和中間的學生較后排及兩側的學習動力更強,融入課堂的積極性更強烈的現象吻合。
三、 應對措施
1. 學生層面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推進積極心理學的教育深入學生個體的工作,通過心理班會讓學生反思“無手機”的生活反差,引導學生自查、自省,從根源上認識到“時間都去哪里了”,組織“互助”小組,通過早簽到、“無手機”課堂等自我教育、管理活動,引導學生合理使用手機。
2. 教師層面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持人和組織者,課堂上教師的舉措決定了課堂教學質量,也是影響課堂手機使用的重要因素。對于課堂上的手機使用作出嚴格要求。授課期間在教室走動講解,減少一直在講臺對于兩側和后排同學失去關注,這部分同學不自覺使用手機娛樂。制定班級綠色課堂公約引導學生開展無手機課堂活動,提高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吸引力,逐步降低學生課堂“低頭”現象。采取就座位置與平時成績相結合的日常考評辦法,鼓勵學生往前坐。
3. 學院層面針對課堂玩手機的現象,進行座談、單獨談話等形式征集學生改進課堂教學的意見,幫助教師改進課堂教學。針對學生較多時間使用手機娛樂,可增加戶外活動,開展學生喜聞樂見參與性強的主題活動。適當加強大學生活動的受眾面和影響力,深入挖掘專業特色,征求學生意見,結合專業構建“學”“娛”相結合的體系化第二課堂。組織活動的同時,注意收集學生的意見反饋,完善學生活動溝通和互動機制,不斷調整,使得活動效果最優化。
參考文獻:
[1]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發布[EB/OL].
[2]楊振華.高校學生課堂使用手機行為的實證研究[N].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5,37(12):18-20.
[3]賀明,唐家瀧等.湖南某高校生科院學生手機使用時間及其影響調查分析[N].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16,13(4):142-144.
[4]陳雪紅,靜進,江林娜.醫專大學生手機使用行為、手機依賴綜合征與睡眠質量的相關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16(43):3957-3960.
[5]張旭.大學生課堂參與的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4:18.
[6]歐先交,吳杏榮,曾蘭華.高校學生課堂手機使用調查及應對措施[M].大學教育,2017(3),158-162.
[7]史彥麗,王嚴東.手機對高校課堂教學沖擊的反思[N].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6,33(10):85-87.
[8]王晶.淺析移動網絡新媒體對高校學生活動的影響[J].長江叢刊,2017(9):197.
作者簡介:
孫磊,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王麗君,山東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