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泉
摘 要:在科學課堂上恰當地運用一點“布白”藝術,不僅可以使科學教學更富于藝術性,且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思維能力,促進課堂教學和學生知識的有效建構。
關鍵詞:布白藝術;科學教學;有效性
在我國的書法和繪畫藝術中,有一種技能叫做“布白”,科學教學的“布白”是指教師將“布白”手法運用于科學教學中,以此引起學生的注意、聯想和想象,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啟迪學生的思維。
新課程是建立在建構主義的理論基礎之上。建構主義理論為“布白藝術”進入課堂參與自我建構提供了理論支撐。科學課程中的素材編排為“布白藝術”進入課堂參與有效建構提供了現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布白”在科學教學中的運用與實施
1.首應效應:教學導入時“布白”
導入是一堂課的“序曲”,在開課伊始,我們應該依據教材內容,抓住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特征,通過精心設計,把“布白”巧妙地運用到導入中來。
學生驚奇,引起興趣,注意力高度集中,有些學生在思考、在討論,再通過演示,引出新課,為整堂課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2.精設承轉:教學過程中“布白”
思維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過程。例如,在學習《牛頓第一定律》中慣性這部分內容時,有學生在課堂上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既然一切物體都有慣性,那么跳遠運動員在比賽時順著地球自轉方向起跳會跳得遠一些?”一個問題使安靜的課堂熱鬧起來,有同意的也有不同意的。反對的主要觀點是:“跳得遠主要決定于起跳的速度”。理由:慣性和力的作用相互。這位學生的觀點是否正確,還是另外的觀點正確,請學生課后討論,并建議學生最好通過實驗去驗證。
3.欲擒故縱:教學高潮時“布白”
在講到高潮時,故意保留某些內容不講,并不是對知識的“舍棄”,而是一種“欲擒故縱”的手法。例如,在科學七年級下冊《探索宇宙》一節中,在講到人類為什么進行宇宙探索,有什么用處。學生興趣很高,議論紛紛,踴躍發言,最后得出利用宇宙資源。隨后我提出幾個問題:人類利用宇宙資源的同時對太空有沒有造成影響?這些負面影響有沒有危害?
4.巧留余韻:教學結束時“布白”
俗話說“編筐編簍,重在收口”,在課堂教學中也是這樣。例如,在科學七年級下冊“月相”一節課結束時,請學生收集對“月”的描寫的一些古詩詞,并說出句子中描寫的是什么月相。“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滿月。
二、“布白”在科學教學中的切入時機
1.在缺乏思考處布白
在科學教學中,學生往往缺乏基本的獨立思考,發表自己見解的意識。在思考問題時存在著“照本宣科”、借鑒別人、重復相告、沉默無語等現象,這時,教師應該通過布白的手法,來幫助學生開拓思路,鼓勵學生思維的進一步發展。例如在教學中,“這段材料說明了哪些科學原理?”“差不多,你能否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表述一遍?”“先請坐,再好好思考一下,等下再請你回答?”
2.在欠缺深度處布白
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思維往往會遇到一些障礙和矛盾,以致不能進一步地進行深層次的思考,使其回答也顯得粗淺,缺乏深度。例如,在科學九年級上冊“氫氣還原氧化銅”的活動中,要求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寫出氧化銅與氫氣的化學方程式,但學生為什么要這樣做,不按要求操作行嗎?還有哪些方法可以治銅等。學生在思考這些問題時可能有障礙,回答不清或者理解的深度不夠,為此,書本特意安排一次討論。通過討論,使學生能從一些表層向更深層的本質進行探討,從而解決問題。
3.在產生爭論處布白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每一個學生因其所處的環境、生活閱歷、知識儲備等不同,在看同一個問題時會做出各自不同的解答。例如,在科學七年級下冊學習“小孔成像”時,針對成像的大小,倒立還是正立這一問題,學生產生了不同的說法,并為證明自己觀點的準確性而進行了激烈的爭辯,為了能證明自己的觀點正確與否。我讓學生回家完成“小孔成像”實驗,并做好實驗記錄,進行信息反饋。
4.在思維的發散點布白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新時期對人才的要求。例如,在科學七年級上冊“觀察蝸牛”的活動結束后,留出一些時間要求學生提出對蝸牛還有哪些方面進行觀察。學生經過討論,廣開思路,提出了十幾個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如:蝸牛最大負重是多少?蝸牛生存的溫度范圍是多少?蝸牛喜歡吃什么?蝸牛的殼是什么物質組成的?蝸牛的壽命有多長?氣氛活躍。
5.在知識的聚合點布白
聚合點是知識網絡上的交點和綱。例如,科學八年級下冊學習完原子、分子、元素這部分內容后,學生普遍感到繁雜易混淆,針對這一情況,可以通過附圖,留給學生自己總結,把一些瑣碎的知識點有機地聯系起來,完成知識網絡,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6.在知識的疑難處布白
“代謝與平衡”的學習后,學生尚不能掌握血液循環的途徑,為此,我向學生呈現一張城市供水和排水系統圖。這些材料學生比較熟悉,同時發給每個學生一份表格,列出了“體循環系統”和“城市供排水系統”的一些相關元素,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并連線找出它們的對應關系。
總之,在科學課堂教學實踐中恰當地運用“布白藝術”,可以激起學生的主動思考和積極探索,急于填補“空白”并使之完成欲望。在科學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布白”,有利于點撥學生的思維;同時還可淡化教育的痕跡,增強教學的藝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