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菊香
摘 要: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其教學內容的本質來源于生活,而生活是作文的素材源泉。所以,在進行作文教學前,應先指導學生從生活中得到啟發,尋找生活中的素材,提高自身的作文水平。首先從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的現狀出發,結合小學作文教學中所遇到的相關問題,并結合當下新課改要求進行積極探索。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語文;作文教學
新課改要求中指出,小學語文的作文教學與學生自身應緊密結合起來,并且以學生為主體,使其在作文寫作中能夠將其獨特的生活體驗寫出來,流露出真實情感。但小學生的作文底蘊較低,所以教師應教會學生從生活中提取素材,提高其語言組織能力,提升其作文水平。
一、教會學生思考生活,提取生活
一切創新皆源于生活,教師在教學中應指導小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小學生的思想雖然幼稚,但小學生的思維世界不應被局限,其發現美、發掘美的能力更為突出。而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應該打破傳統的模式,不應只從課本上讓小學生尋找素材,而是應該培養其觀察能力,并且將所發現的東西轉化成語言寫進作文中。比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將自然中的事物融入教學內容,讓學生觀察自然事物,如春天的燕子、夏天的青蛙、秋天的魚兒等,通過對自然事物的描述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另外,教師應注意適當引導,避免小學生過分想象,同時結合生活實際,教會其思考、觀察和聆聽。
二、教會學生體驗生活、表達生活
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在不同人的眼中都不一樣,所以每個人對生活的體驗也是不同的。在新課改要求下,學生的自身體驗是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項重要條件。教師在教學時,應及時了解學生對于不同事物、經歷的感悟,即使每個人的感悟都不一樣,教學者也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積極的感悟內容給予肯定,不能對學生分三六九等,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積極體驗生活,學會自主思考,使其能夠在作文寫作中生動描寫出自己的感悟,從而豐富自己的作文內容,提高作文水平。學生的知識學習大部分都是在課堂中所獲得的,所以教學者應在課堂中對教學內容進行生動的演示,提高小學生的積極性。在課堂上,應該對學生進行動手操作教學,讓學生能夠從實踐中體驗歡樂和愉悅,避免空洞教學。在此過程中,能夠提高小學生積極思考、認真學習的態度,從而為作文寫作積累素材。
在實際教學中,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能夠對小學生作文寫作帶來提高和幫助。豐富課外活動包括郊游、獻愛心等活動,能夠讓小學生感受大自然的風采,激發小學生關愛他人的美德。另外,豐富課外活動能夠提升小學生的寫作范疇,開闊小學生視野,并且能夠培養他們作文寫作中關于材料選擇的能力。
三、教會學生生動寫作、自由表達
在作文寫作的實際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并且將生活融入寫作,從而拓寬小學生的選題范圍,活躍小學生的思維,使小學生能夠將自身對生活的感悟表達在作文寫作中,提高其寫作水平。在具體的寫作中,應該教會其不拘形式地進行寫作,包括描寫自身生活中有趣的場景,續寫自己對生活中事物的感慨,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另一方面,學生作為主體,應在教學中提高其對作文寫作的興趣,才能提高其寫作水平。傳統的作文教學內容,教師只是將書本上的東西照本宣科,教學生進行寫作。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了解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對于寫作能力較好的學生,應該讓其大膽地開放思維,并提高對其寫作內容的要求,明確寫作內容、寫作思路,從而提高這部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思維活躍性,做到精益求精。對于寫作能力差的學生,應該先從簡單的寫作入手,繼而慢慢將新課改下的寫作教學內容貫穿教學中。只有這樣,才能合理地鍛煉不同學生的寫作水平,從而避免寫作教學對小學生造成過多壓力,使其能夠有愉快的心情進行寫作。另外,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相應閱讀方法與技巧的指導,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將精妙的字詞、語句摘錄下來,一本書閱讀完畢后,可以通過讀后感的形式寫出自己對該本書籍閱讀的感悟,以此使得學生不僅能夠進行語句的積累,同時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多多進行文本主旨思想的思考,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讀后感書寫完畢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作文教學課上積極地與其他同學進行溝通交流,使得課外閱讀的效果得以最大化的實現。
課外閱讀對于小學生作文寫作能力的培養,以及邏輯思維能力的初步建立,有著重要的作用。該法不僅可以使學生對枯燥的作文課感興趣,還能夠讓學生在閱讀中逐漸與外面的世界加強聯系,進而開闊視野,對事物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最終使得作文寫作的內容更具有深刻性。
參考文獻:
[1]岳曉春.寫作: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學中生活作文教學新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1(29):95-96.
[2]張麗林.新課改下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策略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6(31):77-78.
[3]杜澤菊.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語文作文寫作[J].新課程(上旬),2017(2):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