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園
摘 要:數學是小學的基礎科目,是學生生活、學習的基礎,提升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小學數學教師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教學策略來提升教學的效率呢?就這個問題做一下探討,希望能夠對各位教師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提升
一、順應新課標要求,積極改善教學方式
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下,教師往往采取的是“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數學思維得不到開發、教學的效率也很低。因此,教師應該秉承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積極改善教學方式,首先教師應該把“以師為本”教學模式轉變為“以生為本”教學模式,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切實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開發,例如在進行計算的教學時,教師不要直接告訴學生“1+1=2”,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探索“1+1等于幾,為什么等于2”,這樣的形式可以開發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其次教師改變自己教學的態度、方式,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認為數學是一門嚴謹的科目,所以教學時他們對學生十分嚴肅,很多學生對教師產生畏懼心理,從而導致教學的效率越來越低,所以教師對學生一定要有耐心,面對學生時始終保持微笑,讓學生先喜歡教師再喜歡數學,這樣數學的教學質量也能提升。
二、采取游戲化的教學方式
小學階段的學生是6~12周歲,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自覺性、自制力相對較差,教師要想提升教學的效率就要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入手,因此,游戲化的教學模式也就顯得尤其重要。那么教師如何采取游戲化的教學模式呢?我們拿“位置與方向”的教學來進行舉例,教師可以舉行一個“找朋友”的游戲,學生每五個人一組,組內的每個成員都要說出其他成員的家在自己家的哪個方向,例如小紅家在小明家的東南方向,那么小紅就要說“我的好朋友是小明,他家在我家的西北方向”,小組內的每個成員都要說出其他成員家在自己家的什么方向,這樣的游戲形式既能加深學生之間的了解同時也能讓學生對“方向”“位置”有一個更清晰的了解,提高數學的教學質量。所以,從這一點來看,教師可以通過游戲化的教學模式來提升數學的教學質量。
三、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新課程標準提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這也就是說教師要觀察學生的特點、學習狀況,采取對應的方式來教學,從而提升數學的教學效率。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因材施教呢?首先教師要去參考一下學生的數學成績及數學學習能力,例如甲同學的數學成績很好,在課堂上也積極回答問題,那么我們可以認為他屬于較強層次的學生,而乙同學雖然數學成績不錯,但是在課堂上比較沉悶,一般都是課下的時間進行二次復習才提升的數學成績,那么教師就不要把他分在較強層次。其次,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意愿,學生是否愿意融入自己所在的層次。對學生分層完畢之后教師就可以對不同層次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要求和方式了,我們拿“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學來進行舉例,對于數學學習能力處于較強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他們完成“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特殊的幾何體如何計算表面積”等問題的探究,而且教師可以重點引導他們進行自主學習,不斷提升他們的數學學習能力。對于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他們完成“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計算”這兩個問題,對于這一部分學生,教師可以重點引導他們進行互助式學習,重點讓他們吸取別人好的學習方法、不斷改進自身的學習缺陷;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不設置教學要求,直接對他們進行講解,以保證他們在教學中能夠有所收獲。這種教學的模式我們稱為分層教學,這種教學的模式倡導的是因材施教的理念,對于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有著積極的作用。
四、采取多元化的評價形式
評價是課堂上師生溝通的重要渠道之一,是學生了解自身學習情況、不斷改進自身學習狀態的重要途徑,所以教師要想提升數學的教學質量,一定要嚴格把控評價形式,讓評價更有效果。首先,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要僅僅局限于學生的數學成績,要加入“課堂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學習態度”等因素,讓學生對自己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讓學生對自己一段時間內的數學學習情況進行總結,看看學生是否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同時也引導學生說出自身的疑惑,這樣教師才能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再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互相評價,學生之間處于相同的年齡階段,他們對彼此的了解肯定會更深一些,讓學生通過同齡人的評價來意識到自己在學習數學知識方面存在哪些欠缺,同時在對別人進行評價時也要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議,這樣下來每個學生都能得到一些建議,同時也能提升數學成績。所以,教師要想提升數學教學質量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評價形式。
參考文獻:
[1]石潤.淺析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方法策略[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6):382.
[2]陳云.淺析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策略[J].速讀旬刊,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