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瓊秀
摘 要:閱讀策略是指為達到閱讀目標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計劃的閱讀方法。在課外閱讀活動中,幫助學生形成并運用預測、聯結、視覺化等策略,提升閱讀能力。
關鍵詞:閱讀策略;閱讀能力;閱讀指導
當下,學生的課外閱讀常因缺乏指導,“一書在手,順手翻閱”的“淺閱讀”導致其閱讀力水平下滑,缺乏動力,無法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應讓學生從閱讀中學習各種策略,并能自如選擇這些策略進行“深閱讀”,提升閱讀能力。
以《赫克貝里·芬歷險記》這部小說閱讀為例,從閱讀能力的三個維度看,“識別與推論”主要包含“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主要細節”,而“整合與解釋”則要把握文章的“關鍵詞句、細節及意象、人物與事件間的關系,以及情節、思路或意境”等,“評價與鑒賞”關注的則是“布局謀篇的特點以及語言技巧,作者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個人獨特的感受”。
一、“啟用先備知識”策略,引發興趣,幫助閱讀理解
閱讀者在閱讀文本時都是帶著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理解,在閱讀前補充必要的知識,能增加他們理解與投入的程度。因此,導讀課中首先要運用到的就是“啟用先備知識”策略,如文章的寫作背景,時代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寫作意圖等,使之被激活,處于備用狀態。
導讀如下:
1.有這么一部小說,被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譽為“美國現代文學源頭”的經典作品,他說:“一切現代美國文學來自一本書,即馬克·吐溫的《赫克貝里·芬歷險記》,這是我們所有書中最好的,在它之前,在它之后,都不曾有過與之媲美的作品……”它先后五次被拍成電影,是什么樣的藝術魅力使得美國甚至全世界各國的人民都如此喜歡這部作品呢?
2.關于作者其人,你了解多少?他的寫作風格是什么?
3.關于美國種族主義和蓄奴主義的歷史,你又了解多少?
這樣的導讀從作品到作者,再到寫作風格及寫作背景,這些閱讀先備知識能夠幫助學生誘發閱讀興趣,有助于學生對閱讀能力維度的“識別與推論”,特別是對人物、情感與主題的把握。
二、.“預測和推理”策略,豐富想象,誘發閱讀期待
“預測和推理”策略可以貫穿在小說閱讀的全過程中,讓學生對文本產生強烈的閱讀期待,對閱讀過程充滿好奇和想象。學生依據文本的線索、自身已有的知識以及生活經驗對情節發展、故事結局、人物命運等進行假設,并在文本中檢索信息、驗證假設,推進閱讀。部分預測題呈現如下:
1.以湯姆的性格,他一手策劃的“海盜搶動團”是如何實施他們的搶劫計劃的?
2.赫克被父親軟禁在小屋中,戒備森嚴,他怎樣逃離?
3.當鎮上的人瘋傳赫克已死的消息時,他想去打聽消息的真實性,會用什么方法?會露餡嗎?
4.赫克用什么妙招使“國王”和“公爵”束手就擒,從此擺脫這兩個騙子?
5.大河上漂下來的那個屋里有個全身用布蓋著的人,他會是誰?赫克為什么能在他身上找到一筆不菲的財富,并且用得心安理得?
6.根據湯姆的個性,湯姆與赫克會對吉姆實施怎樣的營救
計劃?
懸念的設置讓學生對閱讀充滿了一種“探險”般的好奇,學生根據細節和意象進行預測,對“人物與事件間的關系”進行合理解釋,“整合與解釋”認識現象在這里發生,“推論”能力也逐漸形成。推論與實際碰撞時,會有“驚喜交加”“恍然大悟”“不可置信”“匪夷所思”的感覺,他們感受的是故事生動的情節和作者奇特的思路,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及高超的寫作技藝。
此外,還可讓閱讀進度快的同學預測命題,使他們的思維經歷信息檢索、理解、運用、評鑒、質疑、創新逐級上升的全過程,充滿探究的喜悅。
三、“視覺化”策略,創造心象,再現描述情境
小說中具有情境感和畫面感的情境及細節描寫,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視覺化策略,將文字圖像化、情境化,創造心象。如赫克在島上的洞中觀察暴雨中的密林場景,將此段文字圖像化,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如同自己也正經受著一場狂風暴雨,電閃雷鳴。體會描寫“國王”與“公爵”外貌時,讓學生聽讀,用簡筆畫畫出“國王”的衣著神態,感受兩個邋遢狼狽的無賴形象。
赫克和湯姆營救吉姆的場景細節“視覺化”策略尤其重要。湯姆他們大費周章地給自己制造的花式“障礙”,令人啼笑皆非地“挖地洞、鋸床腿、結繩梯、做鐵筆”,一幕幕場景,都可讓學生想象并描繪成一張張搞笑的漫畫。湯姆的想入非非、古怪搞笑,赫克的冷靜沉穩、實事求是,吉姆的淳樸真摯、善良忠厚的形象躍然紙上,學生感受到的是作者的語言技巧、奇思妙想和歷險小說的特點,閱讀能力進入“評價與鑒賞”的高階思維階段。
這部小說的故事沿河發生,情節曲折離奇,人物關系錯綜復雜,還可嘗試用“圖示閱讀單”策略,畫“密西西比河”流域情節圖,理清小說描寫的脈絡及文章結構,習得概括方法。畫出格雷基福特及謝弗遜家族的人物關系圖,學梳理、學方法、學思維、學評價。運用“聯結”策略思考“你身邊的哪個朋友像書中的主人公?如果你是書中的主人公,你會怎么做?”等問題,體驗認識與道德覺悟的成長,學習的成長,生命的生長,使學生的思維由單維走向多維,到達閱讀能力維度的最高層次。
參考文獻:
蔣軍晶.和孩子聊書吧[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