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會學習》課程教學是一個學習、消化、升華和運用的過程。本文基于課程教學的全過程,從“善問”、“勤圈”、“拓面”、“慎辨”四個方面探索大學生在師生雙向驅動中學習思維的建構路徑,具有一定啟發意義。
關鍵詞:學會學習;課程教學;學習思維
現代大學教育注重學生閱讀能力、寫作能力、表達能力以及交流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學會學習》課程將通過四個課題的完成來綜合提升以上四個方面的能力。
《學會學習》課程教學是一個學習、消化、升華、運用的過程。其教學方法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記錄復習學過的知識,并且有助于培養和鍛煉我們的概括能力、綜合能力、分析能力、評判能力和研究能力。這是現代大學教育中強調的“自主學習”所必備的寫作技能,也是個人儲備知識的重要途徑。因此,《學會學習》課程要求既是大學生“善讀書”的內在要求和外在表現,也是社會人應該具備的一種基本學習能力和工作素質。
第一,善問。“問題意識”是《學會學習》課程學習的第一步。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在撰寫《學會學習》課程作業中,問題意識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前提和基礎。例如,《學會學習》課題一:讀書報告,要求同學們從《學習力》這本書出發,探討學習之法。從歷屆同學們撰寫的關于《學習力》讀書報告來看,“問題意識”較弱,內容寬泛,難以深入。往往圜于《學習力》文本,重視文本介紹,少見拓展。
這類寫作方法比較常見,但是讀書報告的大部分篇幅都在介紹《學習力》的書本框架,個人思考的內容較少。這幾乎成為近年來《學習力》讀書報告的通病。但是也有做較為深入思考的《讀書報告》,以聯系自身的學習方法居多[1]。
從“問題意識”出發聯系自我的學習思維,思考學習力提升路徑。其可讀性和研究的意義也就躍然紙上。問題意識的重要性不僅僅表現在文本寫作上,它還是大學學習思維重要體現。因此,基于“問題意識”做精致思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作為一名大學生如何實現這一過程呢?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落實:
一是問中學,即帶著問題學習《學會學習》課程,在課程作業寫作過程中也要有問題意識,不能為了寫作而寫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學習過程中,要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腦子里經常裝幾個問題,反復思考。這對于培養和提高自己的理論思維和戰略思維能力很有好處”。二是學中問,即帶著思考學習《學會學習》課程,尤其要豐富對某一觀點的理解。如果在讀書中不能夠提出足夠多的問題,那么完成課程作業就僅限于把作者的觀點進行總結和梳理,表現為“困在書本的牢籠中”,不會有比較深入的、有啟發意義的論點提出來,不能“從書本中走出來”,面對實際的問題。預防或解決這類問題發生的重要方法,可通過聚焦某一觀點,閱讀相關書籍,擴大視野,充沛知識量,來啟發問題意識。三是交流問,即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啟發問題意識或尋求問題解決的方法。遇到問題自己想不明白,就要主動交流虛心求問,這樣也會開拓視野、打開思路,提高文獻閱讀的效率。這是《學會學習》課程團隊學習的最大優勢之一。從傳統應試教育邁向現代大學素質教育的第一步,《學會學習》正旨在啟發問題意識,優化學習方法,強化自主學習能力,為大學學習提供方法論參考。而這一系列的“問”,最后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問題鏈,也就是最后《學會學習》課程作業的主要論證思路。
第二,勤圈。善于圈畫重點是自主學習的重要方法。這主要表現為善于記錄總結、提煉重點的能力。“不動筆墨不讀書”正是強調讀書中“圈畫”以及“做筆記”的重要性[2]。“動筆墨”的過程,既是反復加深對閱讀內容理解的過程,又是幫助頭腦建立資料庫的過程。這是一種非常有用的學習方法。
所謂勤圈,第一階段是要抓住關鍵點做摘錄。面對相關書籍或者其中某一篇章,首要的是準確把握字里行間的內容,厘清文章作者的主要思路,弄清楚文章的邏輯結構,把握住作者的主要思想、重要觀點,從而厘清作者思想發展變化的內在邏輯。通過讀書摘錄,實現書本由“厚”到“薄”的過程。這是學會讀書的第一階段。在閱讀文獻中,我們往往看到的是很多同學僅停留在第一階段,善于直觀羅列書本框架。
第二階段則是要抓住共鳴點寫批注。批注的撰寫是我們精致讀書的最好習慣。大家在閱讀文獻的過程中,總有一些故事或方法讓我們感動或聯想,總有一些觀點給予我們得以啟迪,總有一些疑問引發深思。如果我們能堅持把自己瞬間的靈感、偶得的感言、真實的收獲等隨筆而錄,積少成多,就會集腋成裘。
第三階段則是要抓重點定方向。篇幅畢竟有限,因此,撰寫時一定要注意“以小見大”。所謂“小”就是要在自己課程作業頗多的感受中,選取觸動最大、感受最深、實踐性最強、深度挖掘最有可能的問題[3]。這一過程通過小事可以看出大節、通過局部看出整體、通過微觀輻射宏觀,作為進一步研究和闡述的方向,為下一步撰寫課程作業時精準聚焦、集中發力做好準備。但是在深入挖掘素材上還是限于泛泛而談,沒有繼續深化。
第三,拓面。在“勤圈”的基礎上明確寫作重點之后,必須還要圍繞這個重點進行知識拓展,進一步夯實問題意識的知識基礎。歌德曾說過:“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只眼睛看到紙的背后。”所謂看到紙的背后就是進一步地深入和拓展閱讀。以《學會學習》課題一為例,圍繞《學習力》內容閱讀相關書籍或論文,建構研究知識,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要真正寫出高質量的《學習力》讀書報告,還要掌握這本書的背景材料、作者柯比(W·K·Birby)的主要相關論述以及其他讀者對于作者的評價等內容。從109篇被推薦為良好的《學習力》讀書報告中看,85%的作者介紹了這本書的背景;而只有5%的作者介紹了柯比的其他相關論述;95%的作者引用了其他讀者對于作者的評價。通過調研發現,三項數據出現較大反差的原因在于同學們往往對《學習力》的內容掌握較少,而急于完成讀書報告才會導致這三項數據差的出現。對于作者其他相關論述的了解并不能較為快捷地完成作業。因此,同學們在讀書報告的學習過程中陷于“為了完成作業而完成作業”的漩渦。因而,知識面的拓展需要我們潛心閱讀,端正學習目標。而以上提到的知識面主要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圍繞柯比《學習力》觀點拓展“知識面”,即作者本身的意圖、背景等方面的知識。寫讀書報告的過程首先是走進作者心靈的過程。然后是讀者按照自身的“前理解”進行選擇、梳理,并產生一個自身的價值、想法、觀念與作者進行碰撞的過程。二是圍繞他人評論拓展“知識面”,已有的近三年《學會學習》課程作業得到很多學者的關注。這需要我們注意收集他人相關評論性觀點或者文章,進一步豐富相關資料,幫助自己增強對相關問題的理解和把握,但是對于相關評論或理解不能生搬硬套。三是圍繞自己的主攻點拓展“知識面”。自己的主攻點更需要有關論據的支撐,從而驗證自己的想法和建議,以進一步增強說服力。
第四,慎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充分說明了學與思結合、辨析兼顧的重要性。我們在撰寫課程作業的過程中,無論是從原著中獲得的知識思想觀點,還是在拓展知識面的搜集資料過程中遇到各種觀點,都不能簡單地以“拿來主義”的方式全盤照收,而是要做精致辨析。《學會學習》課程四個課題的作業中,《學習力》讀書報告查重率較高且創新性較低。“慎辨”的重要性對于《學習力》讀書報告、調研報告等撰寫來說非常重要。這需要我們通過以下三個方面展開討論。
一是處理好揚棄的關系。也就是說,哪些觀點能夠立得住,哪些觀點需要批駁揚棄。這與我們傳統應試教育,不一樣的地方就在于需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待閱讀內容,而非全盤接收。《學習力》一書共有六個篇章。如果沒有揚棄,《讀書報告》的內容大包大攬,則很容易失去重點,缺乏研究剖析的針對性。二是把握住真與偽。在辯證地看待事物過程中需要我們把握“歷史還原論”,將事物投射到具體情境中去,理解事物發生的“是非曲折”。繼而,我們在引用資料時,絕對不能只當“搬運工”,還需要慎重考察辨析,評判資料引用的恰當程度。三是兼顧好“取”與“舍”的關系。在相關資料的閱讀過程中所獲取的大量材料要根據讀書報告、文獻綜述、調研報告等自身問題意識的總體框架來抉擇,切實做到材料服從于觀點、論據服務于論點。從材料到論據,從論據到論點,需要我們學會概念化(conceptualize)。根據你所看到的事物,真切地去了解,你所看到的事物是什么?整體的意義是什么?整體的輪廓是什么?四是《學會學習》課程學習的目的在于希望同學們拓展眼界,恰當處理好“中”與“外”的關系。通過了解更為廣泛的知識無疑是十分正確的,但“厚外薄中”則是不可取的。《學習力》一書作為現代大學教育中優化人們學習習慣的書籍,也需要進行辯證解讀,因而關于《學習力》讀書報告的撰寫需要采用辯證思維取向。正如這一警句——“我們對于國外學制的經驗,應該明辨擇善,決不可舍己從人,輕于吸收。”
第五,實踐。我們在撰寫《學會學習》課程作業的過程中始終要把“實踐目標”作為重要的因素去對待,這也是明確問題意識目標的過程。所謂重實際,一是取決于《學會學習》課程作業本身內容,它能夠較為準確地指引我們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完成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過渡。二是取決于同學們的認識。由于同學們的體會、閱歷和認識不同,不可能存在統一不變的寫作方法。在內容上,可以圍繞對《學會學習》課程作業以及實際學習生活中的問題提建議。總之,要把平常所學、所思、所得、所悟與思想實際、生活實際和工作實際結合起來、深入思考,力求把零散的東西變為系統的、孤立的東西變為相互聯系的、粗淺的東西變為精深的、感性的東西變為理性的,在總結和探索中不斷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在現實中篤志踐行。
參考文獻:
[1]金佩華,李亞萍,王昭榮.研究生讀書報告制的實踐與啟示[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1(1):24-26.
[2]韓宇.寫好讀書報告的“五要素”[J].紫光閣,2016(10):71-73.
[3]馬玉海,張月.高校創新教育的評價體系及其構建[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2(1):32-34.
作者簡介:張海峰,男,碩士研究生,講師,大學生思政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