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偉
摘要:責任意識是當今和未來社會公民不可缺少的基本素養。培養初中生公民責任意識,不僅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客觀需要,也是初中生健康成長的自身需要。初中《道德與法治》是初中生必修的一門基礎課程,是進行素質教育提升學生責任意識的重要素材和途徑。作為初中政治教師,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幫助、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責任意識,提升他們的基本素養。因此,本文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就如何培養學生責任意識、提升學生的個人素養談一些見解。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課;中學生;責任意識;素質培養
責任意識是一個人在其所屬的群體中共同活動中表現出行為規范的自覺性和對所承擔任務的態度,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對學生的學習與智力開發影響之大,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人格品質。初中階段是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務必要在思想品德的發展上給予正確引導和有效幫助。作為初中政治課教師,應當仁不讓地承擔起對學生進行責任感素質教育的重任,在教授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責任意識和積極的生活態度,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一、充分挖掘教材內容,豐富責任意識教育
對學生進行責任意識教育時,教材是基礎性的課程資源。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涵蓋了很多責任意識的內容,教師應認真開發和利用好教材資源。如人教版七年級第三單元“師長情誼” 強調孝親敬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每個中國公民的法律義務;第七課,“親情之愛”要求學會有效溝通,做家庭成員的小小黏和劑;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生命的思考”,明確生命來之不易,不僅要關注自生的發展,也要關切他人的生命,樹立道德責任意識;七年級下冊第六課《美好集體有我在》使學生意識到集體的不斷進步與個人的鍛煉成長休戚相關,著力培養學生在集體共建中盡職盡責;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走進法治天地”能夠體會法律是我們的“保護神”,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和法律觀念。八年級《相親相愛的一家人》、《權利義務伴我行》、九年級《承擔責任、服務社會》等等,教材本身就為責任意識提供了很好的資源。因此,教師要認真分析和挖掘教材內容,使之為責任意識教育服務,引導學生樹立責任意識,促進學生不斷發展。
二、創新課堂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責任意識
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合適的教學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擺脫以往“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方法。在講授式的基礎上,通過討論法、榜樣示范法、案例教學、多媒體教學法和情景教學法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積極探究知識重點和難點,讓學生自悟其中的深刻道理,達到責任意識教育的目的。比如在講授《法律為我們護航》一課我先展示了一段多媒體材料:2015年初,南京某市民在網上發布了一組疑似男童遭虐待的照片,迅速引發了一場“養母疑似毆打養子”的軒然大波。這段視頻播放之后,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起來,表情都很氣憤,再導入新課,進入知識點的講解,學生也很容易理解,懂得了應該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學會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權益。在講授《親情之愛》時組織開設了“家務知多少,善解親人心”的主題討論,然后了幫助家長做一次力所能及的家務的課外作業,寫出自己的書面感受并回收作業。使學生們在這過程中感受到父母對子女的艱辛付出,明白了孝敬父母不僅是成年子女的責任,未成年子女也要承擔責任。此外,教師可以通過情景模擬或分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根據事件的場景進行角色扮演,鼓勵學生對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言論。例如,在講授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時,讓學生們在課前搜集相關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現象,然后把自己搜集的安全帶進課堂進行討論分析,去分析這些現象的危害,增強學生們在消費過程中的自我保護意識與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對課堂講授的內容印象深刻,還能夠培養學生在法律方面的責任意識,一舉兩得。當然,課堂教學方式的創新,需要教師事先進行相關的教學設計,將責任意識培養貫穿教學目標才能起到事半功倍效果。
三、利用生活化的案例開展教學活動 ,培養學生責任意識
責任意識的培養,與生活化的教學案例密不可分。生活化的課堂,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受和理解深刻的道理,意識到自己身上的責任,從而增強社會責任感。例如在講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八課《敬畏生命》時,我例舉了一個發生在學生身邊的案例:2016年2月11日,某水庫發生一起溺亡事故,一名14歲女生不慎落水,另一名19歲男生不會游泳,但仍奮不顧身去救人,最后女生被救起,男生卻永遠失去了生命。這一案例,學生都有生活體驗和感受。于是,我設置了一個問題:在自身安危都不能保證的情況下,去營救他人是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嗎?遇到這樣的情況你們怎么看?這時候,學生七嘴八舌的展開激烈的討論,最后在我的引導下達成了共識:當然不是,對每個人來說,生命是至高無尚的,他們我們不能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也必須要承認別人的生命同樣重要。敬畏生命,不僅要珍愛自己的生命的,更向學會關愛他們的生命。然后,我讓同學們想想生活還有哪些漠視生命的現象,同學們又展開一輪激烈的討論,踴躍發言:有的說遇到小偷無人相助,老人摔倒無人扶起等等。然后我又接著拋出下一個問題,為此,你有哪些合理性的建議?從中得到哪些啟迪?這時候,同學們積極參與討論,深刻感悟:認為如果對他人的生命漠不關心,就會人人自危,社會就會混亂不堪的狀態;只有相互關懷,才能感到溫暖人人有責。因此,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應從學生身邊發生的事件入手,進而引發對社會責任意識的共鳴。
四、延伸課程,開展有意義的社會實踐,強化學生責任意識
思想品德教育目標的實現,不能僅僅停留在觀點的灌輸和道理的解釋上,應該以課堂為基礎,積極開展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接觸自然、了解社會的機會,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通過自己的耳聞目睹觀察社會使責任意識在學生的活動中逐步內化到心中,這樣的德育才是長期有效的。教師可以通過走訪、座談、問卷、觀察等方法組織學生開展有益的實踐活動。比如:在學習《法律伴我們成長》(人教版七年級第九課)教學活動中,我布置學生調查收集日常生活中對青少年學生的誘惑。通過調查活動,學生了解和掌握很多案例和事件。課堂上,同學們把自己搜集的現象一一列舉出來,去分析這些現象的危害,這一調查活動激起了學生的法律意識,強化了社會責任感。此外,可利用學生課余時間參加青年志愿者活動,幫扶殘疾人過馬路,到敬老院參加獻愛心活動等等。通過這些活動,寓教于樂,在教學中營造了一種正能量,讓學生體驗承擔責任的感受,從而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思想品德教學實效。
結束語:總之,中學時期,學生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逐步增強,正是培養他們責任意識和形成良好品德的最佳時期。教師在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要勤于探索,精心設計每一節課,幫助學生樹立責任意識,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教會學生做負責任的公民,促使他們過上積極、健康的生活。
參考文獻:
[1]周治平.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J].西部素質教育,2016,(10):98.
[2]韋柬,郭哲.培養學生責任意識促進學生個性化自主發展[J].職業技術,2012,(05):98-99.
[3]夏國英.初中學生的法制意識與法律責任[J].紹興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1):88-92.
[4]謝麗卿.關于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目標的思考與實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