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勁竹
摘要:我國舞樂歷史悠久,并具有多民族的特色在其中,因此中國民俗民族舞蹈這一概念下包含了紛繁復雜的各類舞蹈藝術形態,本文在這眾多的舞蹈藝術形態中取其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作品做為一個參照,來簡單剖析當代民族民間舞蹈中對舞蹈的情節、細節以及高潮的處理方式,旨在繼往開來,更好的承上啟下,以對未來舞蹈的創作帶來更多的思考。
關鍵詞:當代民族民間舞蹈;舞蹈情節;類型;處理方式
一、舞蹈情節
舞蹈是一種生動的語言,但是其舞蹈精神的傳遞和發聲除了是舞蹈動作上的變換之外,更重要的是通過情節展示出來,以舞蹈動作和舞臺工具為載體,細致描繪各個人物的性格、舞蹈主題的脈絡和思想,旨在能夠和人們的普遍情感得到有益的共鳴,從而引發人們的深思。這便是舞蹈情節的嵌入所能達到的效果。
具體說來,舞蹈情節是指真正推進故事情節發展、制造故事人物之間矛盾發展的過程、緊密人物之間的情感聯系、更好再現人們生活中的常見情景,所以說作為表現人物行動和內在心理的重要因素,舞蹈情節的組織和體現是舞蹈的靈魂。這是由于,在現實生活中,事物的推進、人物性格的發展恰恰是由人物矛盾所產生的,它決定舞蹈情節的發展和變化。所以在舞蹈的編排中,要更加注意故事埋線和矛盾的制造,這樣便更有利于貼近人們的現實生活,打動人們的內心,提煉出經典、生動、啟人深思的主體,就愈能深刻準確反映生活本質創造出有血有肉、富性格化的舞蹈形象來。以舞蹈《解放》和《戰馬嘶鳴》為例,前者在情節設置中專門選取了農奴主用馬拖拉農奴、農奴英勇反抗和解放軍及時解救農奴三段圍繞農奴主、農奴與解放軍三者之間產生聯系并推進故事發展的情節,利用尖銳的矛盾以反映農奴的辛酸、農奴主的殘虐和解放軍的忠義報國。又如彝族舞蹈《阿嫫惹妞》和《蘇惹啰》,都借助父母的親情體驗來打動人心。
二、舞蹈細節。
舞蹈情節構成整段舞蹈的主脈絡,而舞蹈細節則是點睛之筆,往往成也細節、敗也細節。在短短的舞臺演出中,并不能夠把所有的故事情節全部淋漓盡致的演繹,而是有所側重的來進行表現。這一側重便是整個舞蹈中的精華和細節所在。并且不同的藝術形式在安排和處理上都有各自的特點。作為舞蹈,它必須選擇可舞的生活細節,來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的變化。而舞蹈細節正是扣人心弦并讓人回味起來記憶猶新的幾個關鍵節點。例如舞蹈《小蘿卜頭》,中,小蘿卜頭對蝴蝶的一捉一放,將那個時期的人們對自由的渴望和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向往,都注入到了蝴蝶這一道具的借助,以及一捉一放的動作中,暗示了整個舞蹈作品的所想要突出的主線和基調。那么舞蹈細節的選取同樣也是有跡可循的,而非根據理想和主觀的意念任意添加,而是有所去粗取精的巧妙選摘。在一些既定的準則框架之內可以發揮一定的想象力。首先舞蹈細節的選取要能夠貼近生活,防止出現為了增添吸睛的細節而增添的急功近利傾向,同時也要避免細節嵌入的刻意性,這樣一來可能會弄巧成拙,降低欣賞的美感來。所以,在注重生活性的同時仍然要以舞蹈的美學觀點出發,來進行舞蹈的夸張、加工和提煉,使作品的細節為人物和主題服務。
三、舞蹈的高潮處理
一個完整的舞蹈作品中舞蹈情節是基本的,細節是畫龍點睛的輔助,高潮則隨著全舞的節奏和氣氛推向最高峰,將觀眾的情感帶動起來,使得情緒飽和完全得到發泄的出口,不僅是情節上將矛盾銳化突出的高潮,同時高潮階段的舞蹈動作也會更加具有相應的特點和特色。舞蹈作品的高潮處理與細節處理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都要遵循著生活規律和藝術美感的需要,而非全憑主觀臆斷和想象,一般而言要順應舞蹈故事情節的發展和符合現實中人物內心情緒的發展而添加。
上文是在高潮嵌入的時段處理來進行分析的,接下來簡要探討下高潮的幾種基本的處理手法及其運用手法。一是,高潮一般以由慢至快的節奏、由簡單至復雜的激烈動作、由淡轉濃的人物情緒構成的,用以表達歡暢、激動、喜悅甚至是悲憤、難過、絕望的情緒和氣氛。例如在彝族獲得解放的舞蹈作品為例,其在高潮階段在動作上借用反復的右手快速擺動和急促舞步,體現解放后的極度歡快情緒。二是,除了在節奏加強和動作的反復疊加之外,加入高難度特技動作掀起高潮也是一種常用的處理手法。三是,除了對舞蹈動作本身的利用之外,還可以在舞蹈的同時伴以歌聲、人聲,或用婉轉動聽、契合主題的音樂節奏,或用一段詩歌的朗誦,或是舞蹈演員恰到好處的簡短臺詞,都可以達到相應的情緒渲染、襯托主題的作用。四是,制造矛盾焦點形成高潮。矛盾隨著前段部分的鋪墊,到不得不噴薄而出的時候順著高潮一同出現,使觀眾在思想上得到猛烈的沖擊,感情上或得到共鳴或引起深思,情緒上達到激動。以上高潮處理的手法和時間并不是只取其一的,可以兩種或三種進行疊加。
四、結語
我國當代的民間民族舞蹈隨著傳統的延續,還在進一步的與現實生活逐漸貼近,本文所論述的主要是舞蹈中情節、細節以及高潮的處理手法,但是在具體的編導過程中,還尚需反復的推敲與琢磨,尤其要鼓勵更多的中華民俗文化和多民族生活融入其中。
參考文獻:
[1]魏毅東,論藝術作品的多層次結構[J].東南大學學報,2008(6);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