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麗
摘要:我國的教育中特殊教育也占其中一部分,聾啞生因為是特殊群體,由于各種因素導致對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缺乏認知能力。加之現代人們思想意識的個性化和多樣化,大部分的特殊學校對聾啞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都面臨著新的挑戰和問題。需要正確認識特殊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現狀問題,及時采用有效措施進行解決,從而有利于培養聾啞人健康的心理及獨立的人格。
關鍵詞:聾啞生;思想道德教育;現狀;措施
引言:
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是目前教育的最根本目的。但是,由于聾啞生與正常學生不同,他們在語言和聽力上都存在著很大障礙,所以導致聾啞生無法真正認識和理解文字的含義。部分學生因為自身的缺陷,容易產生自卑的不健康心理,或者是其他各種心理問題。都讓特殊學校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中產生很大困難。
一、聾啞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現狀
(一)社會和家庭給聾啞生帶來的不良影響
聾啞生的教育不但是學校應負的責任,社會也需要擔負一定的責任。因為社會上有些人對聾啞人心存歧視,給聾啞孩子的健康成長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在家庭中,因為聾啞孩子的特殊存有悲觀的情緒,家長往往只注重聾啞孩子生產能力的培養,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沒有高度重視,從而給聾啞孩子也帶來了負面影響。
(二)聾啞生缺乏對思想道德教育的認識
因為目前現階段特殊學校教育的缺失,導致聾啞生缺乏對思想道德教育的認識。特殊學校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沒有正確引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因此,目前聾啞生很容易出現行為偏差,由于不能及時獲取信息,導致聾啞生的思想也出現過多的問題,此類情況,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健康發展。
(三)特殊學校的教學方式有待提高
隨著現代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可是特殊學校的教學方式仍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對于思想道德教育課程方面,教師僅僅采用說教的方式傳達給學生,導致學生被動性的接受。對于這種教學方式,大多數學生都為此感到反感。聾啞生本身作為特殊的群體,這樣的教學模式既不符合學生的特殊性,也無法讓學生對思想道德教育有一定的認識,更不能促使學生改變不良的思想和行為。久而久之,開展的思想道德教育并沒有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二、提高聾啞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增強聾啞生對思想道德教育的認知程度
雖然聾啞生存在著生理缺陷,可是他們往往自我意識較強。由于受到語言和聽力的障礙,較常人相比他們的生活范圍很小。因此,他們的思想道德行為也會比正常人相對落后。因為生活環境的影響,往往聾啞人的自我意識較強。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要加強聾啞人為他人著想的意識。所以應在學校教育學生互幫互助,不斷規范學生的舉止行為。讓聾啞生有足夠的集體意識,在教育教師正確引導學生關心他人,團結友愛。對于表現優秀的學生,教師可以給予一定的表揚和鼓勵,從而促使學生更好的認識到思想教育的重要性,為培養自身良好的道德修養奠定基礎。
(二)建立為人師表的教師形象
孩子的啟蒙老師雖然是父母,但并不是專業的教師,由于父母和孩子的血緣關系,也不能避免教育中的很多弱點。如果正確培養聾啞生的思想道德,還需要引導聾啞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教師在作為教學中的傳授這,在其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也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對于教師而言,對于職業道德素養也有著較高的要求。
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自身的為人師表的形象,對自身的言行舉止都有相對嚴格的要求和規范。從而落實到實際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去,以自身為人師表的形象影響著學生的行為舉止,促使學生健康的成長,這樣才能達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教師在對聾啞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同時,首要要做到對學生關愛有加,對待學生和藹可親變現出為人師表的內在形象,這樣才能在學生面前樹立良好的自身形象。學生通過與教師的長期相處和交流,也對受其影響,讓學生將教師作為自己心中的榜樣,既能充當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促進了師生之間的感情溝通,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此外,教師在以情感和關懷感動學生的同時,不能做出傷害學生自尊心的行為及話語,否則導致學生會教師產生反感厭惡的不良心理,也會對教師失去原有的信任。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從而在規范自身行為時也使聾啞生受其影響,這樣聾啞生才會積極主動的去提高自身思想道德品質。在實際的行動中得到良好的鍛煉,不僅可以增強聾啞生的自信心,也能提高教師的威信,使學校思想道德教育得到了良性發展。
(三)增強家庭與社會的共同教育
若想讓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獲得良好的效果,全部依靠學校的教育是達不到預期目標的,還需要家庭與社會的共同教育。有些時候,聾啞生在學校受到了積極良好的教育,但是在家庭和社會中又收到了不良的負面影響。這一問題,給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帶來了很大的難題。因為家庭和社會都是人們生活所需的重要場所,在這期間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家庭是聾啞生養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實踐場所,需要運用學校的教育內容,既要根據家庭的實際情況,所以需要相互結合,才能有效養成聾啞生的良好習慣,實現教育的真正目標。在此,學校應與家庭建立良好的聯系,家長配合學校的教育工作??梢酝ㄟ^組織各種活動,將學習與家庭和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相融合,擴大學校對學生教育的影響力。學校教師還應做好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工作,讓學生家長深入認識思想道德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利弊,學校也應鼓勵家長增強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通過努力共同制定良好的教育措施,從生活的方方面面關愛聾啞生的成長。
(四)密切關注聾啞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素質決定著思想道德品質。因為聾啞人天生較為敏感、偏執,所以運用情感教育不斷感化學生思想是有效的途徑。在目前的特殊學校中,教師需要用真摯的情感來感化學生產生的不良心理,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教師不僅需要對學生有仁愛之心,也需要將聾啞人作為自己的朋友或者是孩子,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教育方式,不斷培養學生自強不息和積極向上的精神,挖掘聾啞生內在的潛在能力,才能使聾啞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總結:
目前,在我國教育事業中聾啞生得教育工作也是重點內容。應充分引起社會、學校及家庭的重視,意識到培養聾啞人思想道德素質對于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并且讓聾啞人不斷融入和諧社會,全面發展國家的有用之才。
參考文獻:
[1]吳靜燕.讓思品課引領盲聾啞孩子前行——論盲聾啞學校如何開展思想品德課[J].考試周刊,2013(87):125.
[2]王靜.加強聾啞生思想道德教育之思考[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1,30(05):10-12.
作者簡介:劉麗麗(1969,12)女,籍貫:河南商丘夏邑,大專,保育員二級,研究方向:關于聾啞學生的教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