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玲
摘要:閱讀習慣是人類最有價值的習慣,小學生是人生發展、打基礎的關鍵時段,而小學生低年級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段,因此必須抓好小學生低年級階段的閱讀習慣,才能保證閱讀有效性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階段;有效閱讀
現階段的語文教學多注重于字詞的認識,以及如何認識,其本身有太多的局限性,孩子要做到有效閱讀,不能光局限于語文課本知識,因此作為語文老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要做到拓展和延伸,要加大孩子和課外閱讀量,但不能盲目的、填鴨式的灌輸,要讓孩子愛上閱讀,做到有效閱讀。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善于喚起并組織孩子的興趣,以便激勵他們持續地、愉快地、主動地進行閱讀學習。
一年級上冊,孩子識字不多,課外閱讀就應該從簡單的圖畫閱讀著手,簡單的文字配上有趣的圖畫,色彩鮮明,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所以選擇有效的讀物很有必要,如圖書畫面色彩是否鮮艷?內容是否簡單具體、生動有趣?所配文字是否優美簡練、朗朗上口?都成了衡量圖書是否有效的標準。書籍的有效性也要配合孩子自身的興趣愛好,行為習慣。比如一個孩子喜歡畫畫(該階段孩子多偏于喜歡畫畫),就可以為其購買一些精美的圖畫故事書,可以讀完故事,根據故事內容提示為某一情景上顏色,這樣會大大的激發孩子的興趣;但是如果一個孩子行為習慣不好,如不懂禮貌或不愛干凈等等,就可以為其夠買行為禮貌衛生清潔方面的書,但是這類書籍可能不會迅速的吸引孩子的注意,這就需要家長和老師正方面的引導。所以老師需要主動與家長聯系,配合、幫助家長建立科學、正確的識字與閱讀理論,進一步發展孩子的閱讀能力。家長們要多陪孩子一起讀書,念書給孩子聽,聽孩子用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講故事。利用空余時間、周末,帶孩子去圖書館、書店,讓孩子處在一個閱讀的氛圍里,周圍的環境可以慢慢的影響他。另外,家長在家里也應為孩子創設一個自由讀書的空間,讓孩子隨手可以拿到自己喜愛的書。
一年級下冊,孩子已經完全掌握了拼音,我們則應選擇一些聯想豐富的成語故事、寓言故事、童話故事,故事的語言要豐富多彩,畫面的遐想空間要大,而且還要注意盡量選擇高于孩子發展水平的書籍,以便積累好詞好句,不認識的字詞盡量自己解決,不要凡是都找老師家長幫忙解決,拼拼音識字詞,這樣既提高了閱讀能力,也鞏固了拼音知識,讀到自己不懂的詞語可以根據圖片提示以及后文內容聯想理解,讀到自己認為很好很有趣的句子也要劃橫線做符號。這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才能使閱讀變得更有效。
一年級階段老師可以根據自己班上的總體情況,讓孩子帶自己喜歡的或老師自主選擇有助于孩子們的課外書籍,課前朗讀一兩篇,就像給他們講故事一般,孩子聽得多,會提高他們自主閱讀的興趣。而家長要知道在家里營造一個閱讀氛圍的重要性,陪孩子在家中讀書的重要性。只有達到家校一致,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為孩子的一生打好一個堅實的基礎。教師、家長應以開放的態度與孩子一起探索和學習,創設有系統的、安全的、層次分明的閱讀環境,有效地開展閱讀教育,促進孩子的閱讀能力不斷提高。
二年級,孩子已經掌握了近千個漢字,所以課外閱讀不能只停留在書面的閱讀,需要閱讀記錄相結合。準備一個閱讀記錄本,幫助孩子積累好詞好句。將自己喜歡的詞語、句子謄抄下來,時不時拿來重溫一下,老師每天檢查批閱,給予獎勵、鼓勵,家長在家也要用心聆聽孩子的朗讀,如同孩子在為自己念故事一般。在此家長一定要做好良好的示范,孩子朗讀一篇文章一般不會超過十分鐘,家長至少陪伴孩子朗讀一篇文章,有人的陪伴,如同分享自己的情感。其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培養孩子的一些習慣時,首先自己要具備這些好習慣。譬如我們規定孩子每天看多長時間的電視,在超過規定時間后,作為父母的我們還繼續觀看,這難免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而作為老師,應把機會給每一位學生,建立課外閱讀課,使他們通過朗讀來盡情地訴說自己的心聲,表達內心的情懷,讓他們富有感情的朗讀或復述自己喜歡故事、喜歡的句子。老師要允許學生閱讀出錯,學生朗讀出錯是很常見的現象,教師要采用語言的激勵、手勢的肯定、眼神的默許等方式對學生的錯誤予以充分的理解和鼓勵。一個人如果體驗到一次成功的樂趣,就會勇氣倍增,激起無數次的追求。老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害怕錯誤、不敢表現自己就是放棄進步、放棄成功。學生一旦具有這樣的意識,就會消除自卑心理,毫無顧忌地勇于展示自己(對于對自己毫無自信心,自卑感較強的孩子,要加強鼓勵,多多夸獎)。而老師要在課堂上以飽滿的熱情、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位學生,為每一位勇敢上講臺的孩子鼓掌,引導其他孩子一起進入“角色”和“狀態”,讓所有的學生在聲情并茂、情景交融的氛圍中去感受語言美,去體會閱讀的樂趣。
課外閱讀對于孩子是百利而無一害的,讀好書,好讀書,是孩子成長的基石,是他未來的向導,這就需要家校共同關注,共同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為孩子建立一個有效閱讀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