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驊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中職院校的社會地位有所提升,其教學質量也逐漸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而中職院校在強化學科教育和技術教育的同時,德育教育卻長期處于一個尷尬的境地,教學過程中的形式主義較為嚴重。基于此,本文從中職德育教育現狀分析入手,結合“微時代”的發展大背景,簡要探討如何在“微時代”尋找中職德育教育新途徑,從而提升教育工作的質量。
【關鍵詞】微時代;中職教育;德育教育
一、當前中職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現狀分析
(一)教師隊伍專業性缺乏
中職院校在師資力量及教育資源方面的欠缺導致德育教育工作一直無法被放在顯著位置,開展德育教育的教師團隊也多為普通高校畢業生。在個別學校里,進行德育教育的老師并不具備基本的德育教育資質及教學經驗,致使教育活動與實際需求相去甚遠,毫無實際作用,甚至因為教師本身素質偏低,還會給學生帶來不必要的負面影響,完全喪失了德育教育的作用。
(二)中職教育的教育理念偏差
德育教育是為了塑造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健康的心理與健全的人格。但由于德育教育不被重視,研究活動缺乏以及教師隊伍的素質較低等原因,德育教育形而上、教條主義等問題非常嚴重。授課活動中也多為枯燥乏味的說教和脫離實際的背書,無法對學生在社會上遇到的消極和不良問題做出正確解釋與積極解惑,從而讓學生們喪失了德育學習的積極性,甚至還會因為德育課程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去甚遠而讓學生對德育教育產生不信任與輕蔑之感。
(三)德育教育體系化程度較低
許多中職院校由于自身條件有限、教育資源匱乏等原因,使德育教育失去了應有的連貫性與遞進性,每年的德育教育內容陳舊、大同小異、毫無新意。而且,離開了德育教育的課堂,德育教育的影子便消失在校園內和社會上,從而削弱了德育教育的力量,讓德育教育成為零散的、無體系的、孤立的課程,難以發揮更大范圍內的教育作用。
(四)中職院校教育活動過于功利
中職院校近年來受重視程度不斷提高,這與企業及社會對技術型專門人才的重視程度密切相關。但許多時候,企業及社會用來評判人才優劣的最主要標準是實際生產技術和個人能力,對人員道德品質與思想素質不甚看重,這不僅導致學校在課程安排方面更多地傾向于技術性課程教學而忽視了思想品德和道德教育,同時也讓學生產生對道德教育的輕視。因而,德育教育被放在了可有可無,甚至毫無意義的劣勢位置。
二、“微時代”及德育教育
“微時代”的“微”是指微博、微信等,是網絡信息傳播的演進,是在140字條件下信息傳遞的改革與轉變。“微時代”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微時代”的網絡信息傳播具有快速的特點,一條明星微博可以在短短幾分鐘之內達到評論與轉發過萬的驚人數量,“微時代”下的信息傳遞速度已經不能用傳統模式來定義,其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人們只要瀏覽網頁,便可以在瞬間接受不計其數的各類信息。其次,“微時代”的來臨,改變了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從信息化網絡化初期的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轉變為平板電腦、手機甚至更小的信息接收設備,而小設備所帶來的便攜性特點也逐漸成為信息傳播的主流,甚至許多人遠離了電視、報刊、雜志以及大型電腦,一部手機便能滿足日常絕大多數的工作、學習、生活及娛樂需求。最后,“微時代”的信息傳播特點以及無限制性,也催生出一種信息傳播“無權威”狀態。只要擁有一個網絡賬號,便可以對所看見、所聽見以及別人轉載的任何內容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無權威”狀態雖然是言論自由和民主意識發展的必然,但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信息真偽分辨的難題。
三、“微時代”中職德育教育路徑創新
(一)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適應新時期德育教育、促進教育質量提升的根本前提。學校應該在重視德育教育的基礎上加強德育教師的篩選,嚴格選擇具備德育教育資格與教學經驗的成熟教師,同時加強教師隊伍的在崗培訓,提升其專業技能水平,特別是要結合“微時代”特點,加強教師在新時期教育工作中的適應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打破課堂模式,創新教育場所
“微時代”的德育教育本身就存在著不受重視、方法陳舊、內容脫節等問題,所以在教育活動中必須主動出擊、積極適應,打造新的德育教育場所。
(三)堅持學生主體地位
學生主體地位不僅僅存在于口號里,更要踐行于實際中。堅持學生主體地位,首先要明確學生所思所想,了解當前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向和應該達到的主要效果。同時,要尊重學生的看法和需求,以學生的興趣點和疑惑為切入點開展具體教育工作,如通過網絡公開征集教育課題、定期對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進行答疑解惑等,加強針對性,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同時讓教育教學工作真正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學生的信任感與支持度。
(四)打造大德育教育結構,提升德育教育地位
大德育教育結構是指不僅僅在課堂上,也不僅僅存在于專門的網絡教育途徑中,而是要將德育教育貫穿于整個中職院校內乃至企業和學校聯合辦學進行人才培養的體系內,從而提升德育教育的根本地位,獲得學生關注、校領導重視和企業經營者的支持,只有這樣,微時代的德育教育才能取得真正的成績。